徐雙景 羅艷
【關鍵詞】缺血性腦卒中;心源性腦栓塞;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R7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6..02
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而言,共15~20%的患者是心源性腦栓塞,特別是對于年齡低于45周歲的患者而言,這一比例更大,共23~36%。引發心源性腦栓塞的各類病因主要就包括了心肌梗死、心房纖顫、心瓣膜病、擴張性心肌病等。心房粘液瘤指的是一種十分普遍的原發性心臟腫瘤,其占了心臟良性腫瘤的70%還多。心臟粘液瘤會出現在心臟各個心腔中,但是,高于75%的來自于左心房,大多會累及到青年或是中年人群,共20%-45%的患者首發癥狀是栓塞,而其中,共50%的是腦栓塞。另外,還可以表現為腎臟栓塞、心臟栓塞、皮膚疾病、外周血管栓塞、動脈瘤等[1]。而心房粘液瘤致腦栓塞在臨床中較為少見,為此,本文詳細介紹此病發病后的診治經過及康復治療一例,希望給臨床及康復醫師提供更多的幫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這名患者為女性,年齡為38歲,患者于2019年2月5日的09:00突發右側肢體無力,言語不能,繼而意識喪失,二便失禁。家人將患者急送至昆山第一人民醫院進行就診,急查頭顱CT未見明顯的出血灶,為了進一步進行診治,轉至蘇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查體:嗜睡,運動性失語,雙側瞳孔等大,光敏,眼球活動可,右側鼻唇溝稍淺,伸舌偏右,頸軟,右側肢體肌力為0級,右側病理征呈陽性。既往否認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的疾病史,在排除相關的禁忌癥后,予以標準計量的rt-pa(40 mg)溶栓處理,后急查頭顱CTA+CTP示左側前動脈A1段中遠段及A2段近端次全閉合,右側椎動脈纖細,考慮變異,左側大腦前動脈供血區灌注異常,右側丘腦陳舊性腔梗,給予全腦血管數字剪影(DSA)+動脈取栓術(包括髂動脈),在術后,予以脫水、降低顱壓、營養神經、保護胃腸道、預防感染等方面的治療。實驗室檢查:在入院后,查肝功能、腎功能、血脂、電解質、大便常規都未見明顯的異常。凝血功能:D-2聚體:16.27 mg/L,纖維蛋白降解產物:48.76 mg/L,心肌酶譜:乳酸脫氫酶459.3 U/L,血常規:白細胞12.22×109/L,中性粒細胞10.84×109/L,尿常規:酮體2+,蛋白質1+;在術后,復查頭顱MR示左側額頂葉、左側基底節、右側半卵圓中心急性及亞急性腦梗,左側丘腦及右側小腦半球軟化灶。頸動脈超聲:左側頸動脈球部斑塊形成,雙下肢動靜脈血流通暢。在2月11日,心臟彩超提示有粘液瘤的可能,室間隔膜部瘤,心電圖示II、III、aVF、V4-V6導聯T波倒置,于2月25日在全麻下行左房粘液瘤切除術,在術后,口服“地高辛、螺內酯、倍他樂克、阿司匹林片”進行治療;復查心臟彩超:EF:58%,未見明顯的異常。在出院時,遺留左側肢體活動不利,言語不清,至昆山康復院進行康復治療。
1.2 ?方法
在入院后,進行專科檢查:患者的神經,精神可,步入病房,胸部前正中心線可見一個約15cm的手術傷口,無紅腫滲出。言語不清,言語不流暢,計算能力減退,右側鼻唇溝淺,伸舌右偏。右側肢體Brunnstrom分級:上肢-手-下肢為Ⅴ~IV~Ⅵ級。雙側上肢外展70°主動及被動活動肩關節時出現疼痛,右上下肢淺感覺減退,右上肢位置覺減退,右下肢位置覺正常。右側巴氏征呈陰性。Barthel指數為80分。基于ICR的康復評定:(1)結構與功能:右上下肢感覺減退,肩關節活動限制,右上肢肌力3+,心功能II級;(2)運動與參與:進餐、穿衣、洗澡部分受限,語言交流障礙。康復治療方案:(1)心臟康復(冠心病運動康復高危組):以有氧運動(比如,慢走、打太極、爬樓梯等)為主,以抗阻為輔,運動強度以CPET(心肺運動試驗)中的AT(無氧代謝閾值)時的功率為目標。(2)上肢力量訓練,在肩關節活動范圍內,完成上肢抓物抬舉。(3)作業療法:訓練患者自己進餐、穿衣、洗澡,促進手的精細活動恢復。(4)言語訓練:通過命名、朗讀、交流、問答等訓練,促進語言功能恢復。(5)物理療法:中頻及水療促進感知覺恢復,重復經顱磁刺激改善大腦高級腦功能(右側額下回三角區)及上肢功能(右側初級運動皮質區),高壓氧營養腦神經。(6)針灸治療:促進感覺運動功能恢復。在經過2個月的康復治療后,患者的手術傷口愈合良好,肩關節活動無受限,心功能I級,偏癱側Brunnstrom分級:上肢-手:Ⅵ~Ⅴ,言語交流基本上無障礙。Barthel指數為100分,完全能夠自理。
2 分析討論
在本研究中,該患者為中年女性,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房顫等疾病史,在入院后,查D2聚體偏高、心電圖異常、心肌酶異常,不排除有心源性栓塞,進一步心超檢查提示有心房粘液瘤。粘液瘤一經發現,就要立即進行切除治療。針對患者粘液瘤所引起的心功能障礙以及術后致心肺耐力下降,還有腦栓塞引起的偏癱和失語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出個性化康復方案,恢復效果明顯,患者平時的生活完全能夠自理。
心臟粘液瘤是成年人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心臟良性腫瘤,雖然其是良性腫瘤,但是,由于起病隱匿,生長部位較為特殊,臨床表現十分復雜,容易出現漏診及誤診,再加上腫瘤整體的結構松散,容易破碎,不僅會引起栓塞,還可在腦血管和周圍血管上皮繼續生長,破壞血管壁而形成血管瘤,常常表現為“惡性”。心臟粘液瘤的臨床表現為血流動力學改變、全身表現、周圍血管栓塞三大癥[2]。其中,心臟粘液瘤所致腦栓塞的發生率約18%,以左房粘液瘤最為多見,左房粘液瘤致青年腦梗死約占2%,且臨床中女性多于男性。有研究表明,栓塞事件主要與房顫間密切相關[3]。超聲心動圖檢查是判斷腫瘤大小、類型、解剖定位及瓣膜異常的一種有效診斷工具。而核磁共振(MRI)是鑒別左房粘液瘤和惡性腫瘤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患者在確診后,應盡早進行手術切除,且切除的瘤體應力求完整、徹底[4]。但是,心臟黏液瘤的切除不能夠完全消除腦動脈瘤延遲所形成的危險。多點、多腔室分布和左心房非常規位置起源的非典型心臟粘液瘤更易復發。本病的單蒂復發率為3.0%,因此,建議患者至少要在手術結束后的3年至6年內,每年都做一次超聲心動圖檢查。在康復的過程中,尤其應注意心功能及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礙通常是心房粘液瘤的主要癥狀,患者很有可能會以猝死告終。心臟運動康復通過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心室重構,改善左室射血分數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容量,降低血漿神經激素水平,改變骨骼肌組織學特點和抗炎作用等,以發揮出整體功能的作用。從而改善心臟病患者的心肺功能、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對因為瘤栓脫落而導致的血管栓塞所引起的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損或是肢體功能障礙,需進行必要的康復鍛煉及生活護理[5]。其中,重復經顱磁刺激不僅能夠促進語言網絡重塑,實現語言康復,還能夠重建跨胼胝體抑制平衡,改善兩側大腦半球間的興奮性平衡,從而改善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由此可見,心房粘液術致腦栓塞的臨床及康復治療比較復雜,其涉及到了多個學科,多個領域,及時診斷,盡早手術,定期復查,針對性康復。
參考文獻
[1] 牛 ? 琦,楊期東,劉運海,等.147例青年腦梗死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13(23):127-129.
[2] 葛 ? 堯,沈春健,高 ? 順,等.心臟粘液瘤導致栓塞事件的臨床分析[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9,26(6):565-568.
[3] 趙艷梅,張秋蘭,王全義.心臟粘液瘤患者臨床特征及與心功能分級和栓塞事件的關系[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6):694-696.
[4] 范 ? 苗,任衛東,周 ? 可,等.實時經食道三維超聲心動圖診斷左室流出道黏液瘤1例[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7,28(3):301-302.
[5] 張 ? 慧,陳 ? 偉.幼兒胸腔鏡下左房粘液瘤摘除術后多發大面積腦梗死一例[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7,33(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