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
摘 要:互聯網時代來臨,傳統教育如何與互聯網有機結合成為新的考驗。本文旨在探索依托互聯網+,推動紅色文化在高校更好進行傳承和發揚,讓大學生對紅色教育入腦入心,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紅色文化;互聯網+;大學生文化教育
1 紅色文化教育的內涵
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積累的。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有認同感,入腦入心,從觀念里、心理上、行為中接受和認可紅色文化,能自覺傳承和弘揚紅色精神,堅定愛國主義信仰,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學生。
2 互聯網+紅色文化在高校傳承和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2.1 互聯網+紅色文化教育形式、手段單一
大多數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軍事理論、形勢與政策、黨課、團課等理論課程,開展紅色教育的課程是比較少的,黨課、團課雖然把紅色教育作為重點,但是因為學生覆蓋范圍有限,多為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且授課老師多為管理干部、分團委書記或一些年輕的老師,平時對紅色文化研究得比較少,注重理論上地灌輸,缺少對深層次的挖掘。同時,課時比較少,上課周期間隔大、不連貫,導致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不系統、不完整、不全面,效果不佳。同時高校利用公眾號、微信等傳遞紅色文化過程中,多為一些文件的傳達,內容單調、手段單一、形式簡單。
2.2 互聯網+紅色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沒有創新
隨著互聯網與紅色文化的融合,許多高校在特殊時間節點,比如建黨節、國慶節、馬克思誕生100周年等節日,會集中地開展一些學習實踐活動。并不是日常性的,系統且連貫的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未形成常態化學習機制,很難讓大學生真正理解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義,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并沒有起到重要作用。某些形式性的、強制性的、要求性的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反而讓學生產生反感的心理,排斥接受紅色文化教育,起到反作用。2019年中宣部開發的學習強國App的使用上,一些高校僵直地要求學生每天截圖學習積分變化,而不是通過創新手段對學生主動學習紅色文化加以引導,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刷分現象”,不利于紅色教育的開展。
2.3 校園網絡宣傳及監管水平有待提升
高校對于紅色教育的網絡宣傳大多停留在一些文件發布、活動總結、榜樣的宣傳,專門的紅色教育板塊是很少的,同時紅色網站版面的開發和設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常的跟進和維護。由于專業人才比較缺乏,大多數紅色網站的設計比較常規、不夠靈活,內容單調、不夠豐富,且存在網頁的更新比較緩慢,有效信息的價值量較少,信息的來源渠道不規范等問題。對于一些不當言論的發布,單純地進行“刪帖”,以堵其口,很難起到引導的作用。因此,校園網絡的宣傳和監管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3 “互聯網+”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互聯網興起的年代,如何使互聯網與紅色教育相結合,在高校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3.1 建立紅色文化常態化、機制化教育
在高校,要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必須建立常態化、機制化教育。建立和完善學習機制,定期進行政治理論學習,經常討論和交流。建立評審機制,對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行評審和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避免稂莠不齊,確保進校園的紅色文化內容健康、優秀和適用。建立保障機制,成立專門負責的部門,共同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工作開展和進行,對紅色文化活動開展,在經費上給予支持,充分利用紅色文化場所,建立紅色文化傳播基地,開展學生學習體驗活動。建立考核機制,對各部門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予以評定。
3.2 提高互聯網+紅色文化的創新性
創新互聯網+紅色文化內容、形式,把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中。首先必須增強意識,認識到紅色文化在高校發展的重要意義,各部門加強配合與支持,對舉辦紅色宣講、講座、參觀活動等增加經費支持與投入。其次,創新紅色文化活動的內容,舉辦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最好做成系列性的、連貫性的、獨特性的紅色文化品牌活動。最后,重視榜樣力量的感染作用,舉辦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紅色文化,比如參觀革命紀念館、紅色旅游地、掃墓烈士陵園等,增強體驗感、參與感,增強振奮感,激發學生內心的自豪感,進而樹立為社會主義建設奮發圖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3 加強平臺建設,守好網絡宣傳陣地
加強宣傳平臺建設,豐富網絡宣傳平臺的板塊內容,可以設立如:榜樣力量、革命之路、紅色故事、先進理論、實事評論等具體的模塊,把時代的楷模、革命家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國內外大事放入其中,標清來源渠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讓他們自如的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紅色篇幅,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制作海報、板報、條幅等懸掛或張貼于校園內,營造紅色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自覺接受紅色文化教育。除此之外,加強線上和線下課堂教育的統一性,改變一味地課堂理論灌輸的傳統教育模式,增加互動,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依托互聯網,推動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增強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王春穎.當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教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02-10.
[2] 費菲.互聯網+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探究[J].高教學刊,2019-11-28.
[3] 田野,陳思.文化自信視域下紅色文化價值的系統審視[J].治理現代化研究,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