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研討模式的轉變已迫在眉睫。文章以“三環節”為框架,通過對教學研討活動準備階段和實施階段的要素和各環節的詳細介紹,闡述了“高效課堂”的構建應在程序上著力這一核心觀點,介紹了現有教學研討模式的亮點,對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進措施。文章提出“高效課堂”應具有良好的教研與教學活動形態的理念,從“教”與“學”兩個維度思考“高效課堂”的程序宗旨,旨在探索“以導促學,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模式,以促進教學改革。
關鍵詞: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研討;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7-23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6-0102-02
在新課程背景下,通過立足教育教學實際,以“以導促學,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課堂”為主題,探索每周在各學科教研日進行“三環節”的學科教學研討活動,可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準備階段
從準備階段,筆者所在學校就針對有的教學研討活動做假、作秀、做戲的現象,制訂了“常態性、實效性、真實性”原則,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教學理念嚴格要求。學校各分管領導全程深入每一教研組的集體備課、課堂效果展示、議課等環節,對每一環節逐一把關,不達標準的堅決推倒重來。
二、實施階段
(一)集體備課環節:注重備課效度,精細化管理學科教研組的集體備課
在實踐探索中,各學科教研組總結出“學案導學、方法導學、學生主體”的備課方式。學科教研組輪流講評教學設計,其他教師針對該教學設計的各個方面進行討論、整合、優化,形成教研組的集體方案,在此基礎上,各位教師結合任課班級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進度、重難點等,進行針對性處理,做出個性化修改,然后據此上課。
(二)上課(觀課)環節:注重有效上課
在教學中,教師按照調整后的教學設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換位思考,體驗角色,把所學的知識生活化、靈活化、發揮自我教育功能。既創新了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感悟,又實現了“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轉變,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的目的。
(三)議課(評課)環節:注重有效議課
各學科教研組基本能做到圍繞重點評學生表現,評教師表現;評教學過程即雙邊活動;評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改進措施,升華優點,以促進今后教學的進一步開展。
三、特色:具有良好的教研與教學活動形態
“以導促學,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充分體現了在教學活動中的師生良性互動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在情感體驗方面,教師教學的激情與學生學習的熱情交相輝映,更容易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迸發出靈感。在這一過程中,不但能夠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進步,還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師生之間,不僅有言語的交流,更有情感的傳遞。這種互動與合作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和宗旨。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耐心細致的引導,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走進教師的世界,營造出一個和諧、理想的學習氛圍。
(一)以學為主
以學為主,是一種主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充分的討論、交流、合作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以學為主這一理念要求教師要將學生視作具有獨立意識的主體,在教學設計中,為他們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具體的實施模式是,教師通過誘導、啟發,讓學生自主地感知和學習教材內容,進而深入地理解。通過指導學生將教材上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反過來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內驅力外化為學習的熱情。此外,學生對新知識的汲取、接受、分析和儲存,是建立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要將新舊知識做好連接,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加以運用,這就是所謂的融會貫通。
(二)以教促學
“學”是“教”的目的,“教”要為“學”服務。教師的“教”是引導,學生的“學”是主體。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因此,教師要明確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而學習這一過程的主體只能是學生。為此,教師要樹立新意識,轉變角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做的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調整節奏,創設學習情境,總結經驗策略,適時維持秩序,引導教學方向。歸根結底,教師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條件的。教師要教給學生的,必須通過學生之口體現出來。教的結果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學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感知、思維的發散與聚斂、個體智慧的激發、群體智慧的碰撞才是最寶貴的。
新課程更倡導在實踐課堂中教學,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進行監督和引導,從硬性要求變為動力助推。并將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促進學生的“學”上,要始終明確“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以此來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樣才能使新課程在教學一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學相長
在新課程倡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種雙向互動、彼此促進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體現在教學過程和教材內容在實際中的反饋,還體現在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情感的溝通。這是因為學習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動,這種活動由于有了情感的參與,與人腦的意識得以更深刻、更緊密的聯結,這也使得學習這種活動變得更加輕松、更加有趣。
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這種統一在本質和形式上均體現為人與人的交往。在新課程的理念中,課堂應該變得更加開放,師生之間的對話應更加民主。課堂教學向民主化轉變,其目的是為學生營造一種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這種思維反過來,又能夠促進課堂環境的轉變,形成良性的循環。
(四)同伴互助
各教研組長成熟穩重、組織有力;任課教師大膽嘗試、勇于探索;學科帶頭人耐心示范、誠心指導;組內其他教師認真傾聽、獻言獻策,教研氛圍寬松民主。不同層次的教師在交流中都有所收獲,使廣大教師更加體會到備課集體的重要性與同伴互助的不可或缺。教研組內各個教師充分交流,實現了互幫互助、資源共享。
四、存在的不足
在以導促學,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課堂的各環節的實施探索中,筆者看到進步的同時,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集體備課環節
授課教師在講評教學設計時,對重點知識點關注度不夠,更多的只是陳述自己做好的幻燈片,這樣就失去了陳述教學設計的意義。備課組的其他教師在授課前對教材內容鉆研不夠,對授課教師的教學設計闡述建議時,沒有側重點、關注點,泛泛而談。
(二)上課(觀課)環節
(1)導學案的設計、使用還需進一步完善,實效性和針對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2)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重形式、 輕實效的傾向,未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不敢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沒有真正參與,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3)部分教師還受傳統教學觀的影響,在個別學科課堂中,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教師的課堂講評時間相對較長,缺少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凸顯,個性、創造性沒有得到解放。
(4)個別教師教學基本功還有待提升,駕馭課堂的能力有上升的空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學生討論問題有些空泛,認識不夠正確;教師處理課堂教學中偶發事件的經驗不足;個別課堂德育滲透還有些牽強;個別教師語言貧乏,缺乏美感;板書設計缺乏整體性、字跡較潦草。
(三)議課(評課)環節
教師在課后反思的過程中,還不能客觀辯證地看問題,對自身教學的優勢和不足缺乏明確的認識;教研組的其他教師在評課時不能注重理性分析、一味“唱贊歌”,不能抓住教學亮點,評出特色、新意。
五、反思及改進措施
(一)教學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加強學習,尤其是加強對新課標理念的研究,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了解并解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二)教學素養:素養促進成長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保持一個嚴謹、扎實的工作態度,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要不斷地在實際工作中進行錘煉,同時自覺反思,這樣才能使自身教學水平得到提高,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聽課(評課)態度:態度決定高度
聽課,是幫助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平臺。教師只有端正態度,帶著學習、欣賞、借鑒、批判的態度去聽課,才能認真地觀察課堂師生行為,思考課堂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好的評課能促進教師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高效,其實并不是一個生硬的詞匯,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努力才能實現的課堂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叢小利.文科生態課堂建設實踐研究——以如東高級中學公開課教學研討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27):17-18.
[2]朱于新.普通高中差異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教育學刊, 2004(6):45-47.
[3]曲肖玲.新課改下構建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學習(中旬刊),2013(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