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提要] 十八大以來,安徽省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 “安徽樣板”。本文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三個方面分析安徽省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現狀,凝練安徽生態文明建設在優化經濟結構、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特色成果,指出安徽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安徽樣板;綠色發展;特色成果
基金項目:2019年安徽省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研究課題:“新時代安徽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及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9CX071);2018年安徽省社科普及規劃項目:“安徽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路徑解讀”(項目編號:2018GZ18018)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3月31日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綠色發展列入五大發展理念。本研究對安徽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和特色成果進行探析,并針對安徽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對進一步加快美好安徽建設具有較好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安徽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現狀
(一)生態文明基本內涵。十八大已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義進行了深刻的解讀,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表明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關注的是在持續和快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化,這是我們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理應考慮到的問題,關系到整個人類的共同命運。國內學者主要從理論的角度進行理解和把握,對生態文明的概念、特征和路徑進行研究,指出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基本宗旨,同時指出生態文明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也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
(二)安徽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1、經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提升,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GDP總量連上新臺階,十八大以來,GDP年均增長8.9%,增速快于全國1.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7位、中部第2位。2018年突破3萬億元、達到30,00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2%。人均GDP 2017年突破4萬元,2018年達到4.8萬元(折合7,21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劃分標準,安徽已由低收入水平躍上中等收入水平地區行列。
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革,新興工業大省嶄露頭角。十八大以來,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分別下降3.3%、9%,第三產業上升12.3%。2018年安徽三次產業比為8.8∶46.1∶45.1,其中工業化率提高到38.9%。工業向門類齊全、技術含量較高的現代加工制造業轉變,已形成家電、有色、汽車、農副食品、建材、電子信息、化工、通用設備、鋼鐵等14個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級的產業。尤為突出的是近年來培育發展了以電子信息業為主的一批新興產業,2018年全省新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29.5%。服務業由以傳統的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為主向金融、科技、信息服務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轉變,2018年金融業、房地產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6.9%和6.3%;電子商務、快遞業務發展迅猛,近5年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46.8%。
2、社會發展。(1)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2018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4,393元,十八大以來年均增長8.8%,快于全國0.3個百分點,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018年的13,996元,十八大以來年均增長10.2%,快于全國0.5個百分點,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3%。(2)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障體系框架不斷完善。2018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鄉居民養老參保人數分別達1,141.5萬人和3,487.8萬人。民生兜底力度不斷加大,2018年全省42.7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0.6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3、生態環境保護。2018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增加42.1%,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良好。2018年末森林面積達395.8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8.65%。有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38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個。
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明顯轉變。煤炭消費占全部能源消費比重由2010年的83.9%下降到2018年的71%,而石油、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占比分別由12.4%、1.8%、1.9%提高到16.7%、5.3%和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比上年增長4.6%,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5%。
二、安徽生態文明建設特色成果
安徽樹立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積極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安徽樣板,在優化經濟結構、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林長制、新安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等改革試點均走在全國前列,取得一定的特色成果。
(一)工業經濟規模擴大的同時持續優化產業結構。近五年來,安徽省工業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下,積極創新發展,企業數量、資產、營業收入總量穩步增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裝備制造業占比提高。在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高耗能行業從業人數呈現下降趨勢。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總量擴大,增速快于全國。2018年末,安徽省共有工業企業11.95萬個,比2013年末(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增長56.7%,比全國高13.5個百分點,年均增長9.4%,占全國工業企業數比重為3.5%,比2013年末提高0.3個百分點;資產總計44,480億元,增長47.6%,比全國高15.2個百分點,年均增長8.1%,占比為3.2%,比2013年末提高0.3個百分點。二是裝備制造業占比提升,高耗能行業占比下降。安徽省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持續優化產業結構。2018年末,裝備制造業企業數量、資產總計、營業收入分別為3.83萬個、16,232億元和14,690.9億元,比2013年分別增長69.6%、66.1%和24.8%,占全部工業企業比重為32.1%、36.5%和34.9%,比2013年分別提高2.4個、4.1個和3個百分點。高耗能產業企業數量、資產總計、營業收入2.04萬個、13,847.9億元和13,369.2億元,分別增長35.1%、44.5%和12.9%,占比分別為17.1%、31.1%和31.7%,下降2.7個、0.7個和0.3個百分點。
(二)環保工作體現“四新”。一是環保工作呈現“新格局”。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成立了由書記、省長擔任“雙主任”的省環境保護委員會,形成了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相關省直部門共同參與、責任分工明確的工作小組,不同小組負責不同的細分領域,從而進行各自的專項領導和引導工作,推進各項工作能夠取得切實的進展。在此基礎上,越來越多的省級部門參與到環境保護的執法工作中,從而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全面治污取得“新成效”。2019年,安徽大氣環境質量、空氣質量主要指標同比均有改善。PM2.5年均濃度46微克/立方米,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高水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1.8%,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52天。在打好碧水保衛戰中,安徽省采用“無人機航測+人工核查”的方式,對長江干流安徽段沿岸2,329平方公里進行航拍。據統計,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比例85%,好于年度考核目標5個百分點,達近年來最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以來,巢湖水質總體穩定,主要污染指標濃度呈下降趨勢。尤其是2019年與上年同期相比,巢湖全湖水質由Ⅴ類好轉為Ⅳ類。三是環保領域改革展現“新亮點”。安徽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會先后出臺、制(修)訂了《安徽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安徽省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文件,在相關制度出臺之后,各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補償機制也在其引導下得到了切實的發展和推進,并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不僅如此,安徽省還積極探索建立信貸與環境信用評價聯動機制,實現了更加高效便捷的管理效果。四是環境執法監管形成“新特色”。安徽省環保系統通過更加嚴格的執法力度來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并定期召開新聞通氣會,借助媒體的力量進行警示、整改通報等;對于行為較為惡劣的環境違法行為,則要嚴格追究其法律責任。2019年,省生態環境廳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反映問題和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作為重中之重,組織開展生態環境問題“大起底”,印發4批清單1,303個問題,完成整改1,174個,占比90.1%。
(三)跨流域生態補償“新安江模式”。2011年,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生態補償原則,安徽和浙江兩省達成了“利益共享 ,責任共擔”的共識。同年9月,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試點的實施方案》,方案規定,皖浙共同治理水環境,環保部每年組織兩省聯合監測跨界水質,中央和兩省共同出資設立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資金用于獎勵或者補償。2012年,皖浙兩省正式簽訂協議,為期3年的試點工作開始實施。2014 年底,財政部、環保部和水利部充分肯定了新安江流域 3 年試點績效評估報告,第一輪試點通過國家驗收。2015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先期撥付試點資金1.1億元,開始實施新安江流域第二輪生態補償試點工作。9月,推進新安江水環境補償試點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肯定,并將其納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標志著試點工作納入國家頂層設計。10月,中央財政明確從2015年開始, 連續3年支持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工作。12月,在合肥舉辦的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主要領導座談會上,新一輪新安江生態補償合作被列為“十三五”長三角協同發展重點內容之一。2018年10月,皖浙兩省簽署《關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 正式開啟第三輪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態補償各項工作。
2018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 經濟帶的實施意見》,宣布將建立覆蓋沿江 5 市的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到 2019 年底前全面建立沿江市內縣(市、區)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新安江生態補償的經驗已經被推廣到安徽省長江經濟帶。
(四)首創林長制安徽樣板。按照習近平把 “好山”、“好水”保護好的指示精神,學習借鑒習近平在福建、浙江主持倡導的林業改革發展經驗,2017年3月,安徽率先提出探索建立林長制,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建立林長制的意見》,決定在全省建立林長制,2017年在合肥、安慶、宣城等地先行試點,2018年在全省推開。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省領導率先垂范下,全省林長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全社會大抓林業、 抓大林業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全省16個市和105個縣(市、區)、1,509個鄉鎮(街道)均比計劃提前出臺了林長制工作方案,林長組織體系提前實現了全覆蓋,全省共設立各級林長52,122名,其中總林長和副總林長542名、市級林長202名、 縣級林1,380名、鄉鎮級林長13,383名、 村級林長36,615名,形成了省級總林長負總責、市縣級總林長抓督促、區域性林長抓調度、功能區林長抓特色、鄉村林長抓落地的工作格局。
兩年多來,全省林長制改革蹄疾步穩推開, 取得了初步成效,集中體現在破解“五化”上:初步解決了理念淡化問題,生態意識切實增強;初步解決了職責虛化問題,工作責任壓緊壓實;初步解決了權能碎化問題, 部門聯動形成合力;初步解決了舉措泛化問題,精準施策更加到位;初步解決了功能弱化問題,綜合效益顯著提升。
三、安徽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文化體系尚未健全。從安徽取得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情況來看,已然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與新時期黨的號召和要求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全員生態文化意識仍然較為薄弱,仍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健全生態文化體系,通過持續的宣傳活動,不斷提升居民的生態文化意識,扎實推進廣大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漸升級為具備環保意識的生活方式。
(二)生態保障機制有待完善。在現行的生態保障機制的運行過程中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首先,制度保障有所欠缺,有些部門還是各自為政,從而很難形成合力。其次,市場化資金運作機制引入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最后,沒有能夠很好地利用激勵機制,使得各個環節中涉及到的主體工作積極性難以保證。
(三)生態環境問題依舊突出。目前,安徽省存在“23+80+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23”,就是2018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中尚未完成整改的8個問題和2019年警示片披露安徽省的15個問題;“80”,就是《長江(安徽)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專題片》反映的80多個問題;“N”,就是中央及省生態環保督察發現的問題、各市自查自糾和群眾反映的各類突出環境問題等。
(四)區域發展不協調。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實質是要求全省各地區在發展過程中,相互配合,真正發揮出整體協同作用,既可以推動區域發展各自形成特色,也可以使全省發展形成較好的合力。事實上,安徽省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這使得區域協調發展成為了新的難題,也成為了制約生態文明發展的約束條件。
四、持續推進安徽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一)構建全民參與的生態文化體系。(1)建設綠色政府。政府在執政和施政的過程中,需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較高的政治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2)鼓勵企業提高生產工藝,提高節能減排的能力,通過建立各種政策引導企業自主參與環境保護過程中,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感;(3)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力度,開設各類培訓和宣講活動,培養公眾在環境方面的道德感,從而引導公眾自發地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來;(4)充分發揮信息共享和交流平臺的作用,強化生態文化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和傳播;(5)大力發展城市綠色公共交通。鼓勵群眾積極參與綠色出行活動,并在全省推行生活垃圾分類,以文明、綠色、低碳理念引導消費者樹立綠色生活模式;(6)引導綠色消費。鼓勵居民選擇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而不是選擇高消耗的消費模式;(7)加強物質獎勵。對于在環保方面有突出貢獻的行為,要及時樹立榜樣和典型,并且進行物質獎勵,從而利用激勵政策來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二)完善各類生態保障機制。一是建立健全制度體系。通過相關生態保障制度的完善,從而將各類資源保護工作納入常態化管理,將原先管理較為模糊的地帶進行明晰化,從而促進全民監督能夠更加順利的實現。對于各類自然資源的產權主體進行一一登記,并且納入信息庫,減少各類違法占用公共自然資源的現象。并且在環保法的指引下,推出地方性的相關補充條例,從而便于地方性的具體管理活動的順利開展。二是創新環境管理機制。在具體管理和協調的過程中,需要更加優化資源的具體配置,實現標準上的統一,這一方式的實現也大大減少了管理活動中人力的占用,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其他細化領域。不同的區域之間可以實現信息上的共享和交互,從而互通有無,推動這一工作實現更加高效的開展。三是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建議把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并在落實具體的考核活動時,對具體的實施主體以及主體的責任進行明確,加強對責任主體的具體行為和結果的監督,根據具體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嚴格的考核和獎懲。考核結果可作為領導干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
(三)補齊生態環境保護短板。環境保護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一塊較為突出的短板,補齊這一短板已然迫在眉睫。具體而言,一是要積極推進水體治理工作,加強河道整治;二是對于空氣質量進行更加透明化的管理;三是大力推進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不斷改善土壤環境質量;四是投入更多資源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整個環保產業的技術快速更新;五是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四)促進區域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安徽不同城市有著不同的發展特點,合肥、馬鞍山、蕪湖、蚌埠等往往工業基礎較為扎實,需要在傳統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六安、宿州等地則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自身在自然和人力資源上的相對優勢,在行業的選擇上更加青睞于需要這些資源的行業。而黃山、池州等地則更加適合用來發展旅游業,可以推動旅游服務形成較高的知名度,形成旅游集聚效應,從而不同地區各自發揮所長。安徽省各地區需從整體發展的角度思考和統籌,使全省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綜合性、協調性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俞可平.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4).
[2]陳壽朋.淺析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N].人民日報,2008.1.8.
[3]張明國.技術哲學視閾中的生態文明[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24(10).
[4]趙凌云,夏梁.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大特征[J].學習與實踐,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