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軍
摘 要 優化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策略,不但要提高農業從業者的素質、更新觀念,改變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以促進農產品深加工與加快鄉鎮企業發展;還要努力推進第三產業建設與多元化產業模式的升級,為鄉鎮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 鄉鎮 農業經濟 現狀 優化策略
農業是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與城市不同,在鄉鎮與廣大農村地區發展各種農產品種植業與畜牧業,再到各類產品的深加工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但能為農業從業者帶來穩定、可觀的經濟收入,也是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鄉鎮農業產業經濟得到發展
因我國經濟政策不斷向農村傾斜,鄉鎮農業經濟不斷向好,整體經濟環境已有較大改善,農業生產逐步實現機械化,各種大型農用機械設備不斷投入使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田水利系統趨于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農民的居住環境也有了較大改善。通過科技人員不斷傳授先進的農業技術,科學的種植技術被廣泛普及與應用,使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農民的收入也不斷提高。
農業科技化、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致使農村許多勞動力被解放出來,擺脫了土地的束縛,并開始投入各行各業的發展與建設中,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鄉鎮企業逐漸興起,帶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土地問題突出,缺乏現實化管理制度
我國土地資源相對匱乏,人均土地面積偏低,每家每戶分得的土地數量十分有限,由于缺乏對土地資源的規模化管理,碎片化的土地無法發揮其所應有的經濟價值,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與部署,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式種植模式很難形成合力,使農業資源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從而限制了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鄉鎮農村人口老齡化與素質偏低
近年來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走向城市,留在鄉鎮從事一線農業生產的多是上一輩農業從業者,他們已逐步老齡化,勞動能力也每況愈下,又由于他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已無法跟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制約了城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優化策略
(一)提升勞動者素質
農民是農業發展的核心,由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農村的教育事業也相對落后,制約著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想促進鄉鎮農村的經濟發展,就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將提升農業從業者的文化素質作為首要策略,只有從業者的思想、素質、能力提上來了,振興農業農村建設發展的各項措施才能落到實處,產生效果。
除了吸引廣大城市優秀青年到農村工作,為鄉村帶來先進文化思想與農業技術以外,還要加大資金與師資力量的投入,并且針對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實,使教育政策適當地向農村傾斜,使教育的軟件、硬件都得到全面提升,努力讓每一個鄉鎮農業勞動者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要對農民展開思想宣傳,只有使他們意識到受教育與自身勞動技能提高可以帶來更多的實惠,才能從根本上發揮農業從業者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不斷組織農民參加農業技能培訓,提高其專業能力,為鄉鎮農業經濟的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改變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首先要努力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發展方式轉變。在廣大農村,并不是所有土地都適宜耕種農作物。針對適宜耕種的地塊,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成為優先發展方向。傳統的靠大量勞動力擴大生產增加收入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發展的需要,通過推廣現代化和機械化的耕種手段、科學綠色的種植方式,在提高產量的同時增強農作物的抗病毒抗蟲害能力,保證農作物綠色健康。同時,吸引有知識、受教育的農村青年留在家鄉、回到家鄉,改變傳統單一的產業機構模式,形成從種植、收獲、銷售、售后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從而創造出多元就業崗位,為他們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與發展空間。
其次要促進集約化發展、規模化經營模式。傳統的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制約著鄉鎮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土地作為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要素,從有限的土地資源中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成為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要乘著國家推進鄉鎮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東風,加強鼓勵與引導措施,在守住土地紅線的前提下采取土地轉包、轉讓、互換等形式促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濟,同時采用土地使用權入股的方式,建立區域或專業合作社模式進行合作經營,形成集約化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三)轉變發展觀念,促進農產品深加工,加快鄉鎮企業發展
要促進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就要轉變原有的思想觀念,要培養農業從業者對農產品的深加工意識,不斷提高農產品自身的附加值,進而增加收入。傳統農產品多數是“從土地端上餐桌”,由于未經深加工的初級農產品投入高、技術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低,因此要融入產業化模式的發展思路,引領鄉鎮農業經濟的特色發展,扶植具有當地特色的鄉鎮企業,打造綠色種植基地、發展精品農業,不斷適應市場變化,探索開發新穎且獨具特色的農產品,樹立自己的農業品牌,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進而帶動鄉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四)加快第三產業建設,推動多元化產業模式發展
要積極引導群眾與鄉鎮企業將發展目光從單純的農業種植轉移到自然資源開發上,合理利用當地資源推進第三產業發展。例如,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借助當地現有農業生產經營項目,立足于廣大消費者對農村休閑娛樂的多樣化需求,實現集觀光、體驗、美食、娛樂多種消費要素于一體的農業、旅游業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可以消化與轉移當地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也能推動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地域文化建設。
三、結語
鄉鎮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對我國經濟的整體運行具有重要影響。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課題,要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就要穩步提高鄉鎮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水平,要不斷完善現有各項條件與制度措施,促進鄉鎮農業經濟的全產業鏈發展與多元化、規模化發展,著力打造高效農業新格局。
(作者單位為新泰市禹村鎮財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