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堂教學設計是針對一節體育課教學全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的教學設計活動,是為課堂教學活動準備的教學行動方案,是教師上課的“施工圖”。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實施,為了達到更優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不斷審視當前的體育課堂教學設計,努力通過學習、實踐、反思,修改,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筆者認為好的體育課堂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五把握”。
一、把握課堂結構的完整性
各個地域由于教育發展環境不同,對教學設計的形式也不同,但需注意遵循基本的規律和要求。一節完整的體育課時教案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重點難點、方法手段、組織調控、運動負荷等要素。在設計中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的流程要清晰,時間安排要合理,每一個教學內容的時間分配要精準,運動負荷定位要準確,銜接要自然、流暢,安排要科學、合理,不能忽視邏輯性與層次性。
二、把握學習目標的操作性
課時學習目標是在課程目標和單元目標下的進一步具體化、精細化,是課堂教學的起點。首先,學習目標應根據學生的需求、興趣、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等實際情況進行制訂,難度要適中,避免大而空,具有操作性;其次,學習目標還要考慮到不同身體素質水平的學生設計層次性目標,照顧全體學生,具有明確性、可評價性;再其次,學習目標應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文字陳述中避免出現“指導學生”“培養學生”類的話語。如《籃球原地運球》中“體驗并掌握原地運球的動作方法,提高手運球的能力”以學生的立場清晰明確地闡述了學習目標。
三、把握內容的準確性
課程標準強調目標引領內容,而內容是促使目標達成的重要載體,因此要處理好目標與內容的關系,讓目標引領內容逐步深入課堂,讓學生通過練習內容逐步達成學習目標。在設計中,準備活動、輔教材、結束部分內容要針對主教材來設計內容,主教材針對教學重、難點設計內容。
第一,體育課準備活動以慢跑、徒手操為主,僅起到熱身和活動關節的作用,缺乏趣味性以及與教材的關聯性,學習效果窺見一斑。準備活動的設計應基于熱身性、科學性、趣味性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與主教材的關聯。如《前滾翻》準備活動設計“搶墊子”游戲,“搶占”墊子后在墊上做頭部運動及團身動作,接著設計“小皮球跳跳跳”的游戲,學生模仿“皮球”做原地團身跳躍動作。此案例準備活動兩個環節銜接自然,貫徹前滾翻“團身緊”的教學重點,又與基本部分無縫對接。
第二,基本部分一般包含主教材與輔教材,兩者在搭配上要充分考慮主、輔教材各自發揮的作用,主教材為根本,圍繞教學重點設計內容,輔教材是延伸,能達到強化技能學習或提升體能的作用。如《足球射門》主教材設計“射人體門、射移動人體門、射固定門、用腳射門,合作射門”等多種射門方式,輔助教材設計4對4小型足球賽。主教材體驗學習多種方式的射門,輔教材通過簡化足球比賽規則,在比賽情境中進一步強化射門意識與技術,同時體能也得到鍛煉。
第三,結束部分的放松也要根據本節課的主教材有針對性地設計內容。如《前滾翻》重點放松頭頸部和肩背部,《足球射門》重點放松腿部和腳踝部位。課堂中每個環節都能把握住內容的準確性、針對性,同時規范教學行為,關注教學細節,教學才有可能做到一脈相承、一氣呵成。
四、把握教學方法的針對性
教學方法一般指教師教的方法,如練習法、競賽法、游戲法、情境法等。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教學方法,選擇哪種教學方法應考慮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的風格和現有的設備資源等。例如:水平一《跳躍》課中,教學目標為提高學生跳躍能力,那么可以采用重復練習法;教學目標為提高學生跳躍的興趣,設計中可以多采用游戲法、競賽法等教學方法。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技術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運用多媒體,設計情境化的教學方法,將動作技能巧妙融于音樂、想象、游戲中,寓教于樂,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相關知識,從而實現更加有效的體育課堂教學。
五、把握活動的安全性
體育課上的安全隱患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旦防范措施缺乏或不得力,安全事故就很難避免,在設計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安全因素。首先,場地選擇要安全、合理布置,所使用的器材要安全。如研討中浙江沈沖老師在《投擲》課用軟式網球代替了壘球,設計了投擲網球大戰,既安全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其次,組織教學、隊伍調動要注意安全,如《前拋實心球》課中,教師一定要明確指令:一聲哨音集體投,待全部投擲完畢,兩聲哨音集體去撿球。再其次,教師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并且要提示學生具體怎么做才是安全的,而不是僅僅發出“注意安全”“一定要注意安全”的提示語。總之,運動過程中有任何風險都要做到盡早排除。
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有著獨特的教學特點和規律。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既應做到規范、細致、精準,又應根據教學主體、器材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同時,經過實踐與反思,進一步優化設計,不斷豐富教學方法,才能讓體育課堂呈現出精彩。
——陳瑜(江蘇省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21512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