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準確定位目標,引領教學內容
體育教學目標是通過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提高學生體質,增進身心健康。目標猶如一根“指揮棒”,引領課堂教學的實施,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教學設計中,目標的準確定位應突出學科特點,符合學生年齡段、學生學習能力的特點,并凸顯課程價值。對目標定位要準確、具體,符合學生實際,易操作、易檢測,還應突出解決為什么學和練好了怎么用。
如,水平三的排球墊球第二次課練習,其中的一個教學目標為“初步掌握雙手自墊球技術并能夠自墊3次以上”,自墊3次以上是可通過觀察得到的技能目標。所謂具體、可觀察就是讓人一目了然,能讓教師從學生具體的活動中對照目標中的要求,找到對應點。而其中的“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及團結合作的精神”這一目標也是體育學科的一個特點,不僅僅是育體,更是育人。“了解排球墊球技術及運用”這一目標,恰恰使學生們知道為什么學習墊球技術,墊球技術在排球比賽中怎么用,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1.教學情境設計,滲透動作體系。學生學練動作的過程本身是一個建構動作的過程,無論是對動作的理解,還是對動作的運用,都離不開練習項目產生的環境和適用的范圍。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技術與動作的學練,會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設計中加入創設情境,根據小學生低、中、高三個學段的年齡特點、認知及智力水平,對教學內容分別進行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問題情境的包裝。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將學生帶入所設計的情境,引導學生一步步實現目標,突破重點,攻破難點。
如,水平一立定跳遠的教學設計中,加入《小蝌蚪找媽媽》的情境,將立定跳遠的動作教學運用此故事來連接,從小蝌蚪的雙腳跳練習,到用力蹬伸練習長出兩條后腿,再到手臂上舉擺動長出兩條“前腿”,從一只小蝌蚪長成一只小青蛙的過程,就是學練立定跳遠動作的過程。水平二投擲沙包的教學設計中,運用“攻打堡壘”的游戲,在游戲中練習投擲沙包的技術動作。水平三的籃球變向運球的教學設計中,在學習技術前可以拋出“在運球過程中,前方有人防守,我們該怎么辦”的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進行探究學習。
2.創新器材設計,提高教學質量。場地、器材作為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基礎,也是進行教學實踐的重要資源。場地合理劃分、器材的有效運用及合理創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助力。
如,水平二投擲輕物的教學設計,可以使用紙團,用彩帶將其裹好,自制成彩帶球。熱身環節中,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彩帶球熱身舞,并在熱身舞中加入投擲中的鞭打動作,為解決重難點做鋪墊。然后進行投擲的主教材練習,利用彩帶球上的彩帶觀察球的出手高度及飛行路線;雙人配合,一人雙手手持彩帶舉過頭頂,一人練習出手高度。練習出手方向及出手速度,雙人配合,一人拉住彩帶尾部,一人手持球練習出手動作。在學練過程中,一個彩帶球貫穿始終,讓學生觀察到投擲的路線,感受到出手速度要快,出手高度要有目標,小組合作共同解決重難點,提高目標達成度。
3.教學手段豐富,輔助高效教學。教學手段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在體育學練過程中,為學生呈現出視頻、圖片等資源,會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對在練習中產生的錯誤動作進行糾正,會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學生直觀、清晰地觀看,認真、積極地模仿,課堂效果就能得到保障。
如,水平三的肩肘倒立的教學設計,課前將標準的肩肘倒立動作錄制視頻,可運用慢動作等技術進行制作,并在視頻中提示技術要領等文字信息。課堂上播放教學視頻,學生能夠仔細觀察動作,有助于技術定型。還可以通過錄像設備錄制學生的動作進行回放,讓學生觀察,以自評、互評的方式,來提高動作質量。
三、嚴密教學組織,提高負荷密度
練習密度是衡量一節課是否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目的的依據之一。為提高練習密度,需要提前預設各項練習時間、合理調動隊伍、規范語言等。如,以掌握動作要領和技術為主的新授課,不要以講解、示范及指導為主,致使學生練習次數減少,降低練習密度。在投擲課中,撿球過程可以采用腳夾球的雙腳跳方式進行,提高練習密度。
——王敏(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秦馀小學校,2150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