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體育教學中,良好的體育習慣是順利進行教學活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自我約束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不能有效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但是,這一時期小學生的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強,也是習慣養成的最佳期。小學生往往對教師言聽計從,十分信任和崇敬教師,會效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更愿意按教師的要求去做。小學生一旦形成了好的課堂習慣,教師也就很容易教學。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堂習慣呢?
一、課堂常規好習慣的培養
體育課堂教學一般由開始、準備、基本和結束4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規矩。教師平時上課時要重視各環節學生常規習慣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規矩”意識,懂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形成良好的課堂常規,不僅能保證教學活動井然有序地進行,還能有效防止教學事故的發生。課前常規,如集隊要求學生們做到“快速、安靜、整齊”,可以有效避免個別學生“懶、散、慢”的消極情緒,使學生能快速進入課堂教學環節中。課中常規,如游戲和比賽時,要求嚴格遵守游戲和競賽規則,一旦違反規則,就會受到相應懲罰,由此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課后常規,如歸還器材要積極主動,擺放要整齊有序,以養成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和自覺遵守課堂常規的好習慣。
二、自控好習慣的培養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且模仿能力和比擬性較強,因此對自我的控制能力較差,他們往往會不自覺地違反或效仿他人違反課堂常規。比如,有一次教師正在給學生們示范動作時,突然有名男學生舉手說:“老師,我憋不住了!想上廁所。”引得全班學生哄堂大笑!原本肅靜的課堂也喧鬧起來了。教師一時也判斷不準該學生是否真的“內急”,心想人有“三急”,就示意該學生去廁所了。課堂也暫時恢復了肅靜。等到教師讓學生們練習時,又有好幾名學生要求去上廁所。很顯然是從前面那名學生那里得到了“啟發”,都想借故上廁所逃避練習。這時候的教師就得有相應的對策,不然,就會引起不良的“蝴蝶效應”,一發而不可收拾。教師可當眾表示允許他們去,但申明清楚是有條件的。如“快去快回,限時×分鐘!回來時要補上其他學生練習時兩倍的練習”,或是“上廁所回來之后,給大家即興表演一個節目”等。這樣一規定,一些真需要上廁所的學生就“勇敢”地去了,那些想偷懶的學生也就“縮頭縮腦”地回到隊伍當中了。這樣一來,那些想逃避練習的學生也就覺得“無利”可圖了。借此機會教師也告誡全班學生:上體育課時,要做好課前準備,如上完廁所、不帶利器、檢查著裝等。使學生認識到體育課堂和其他課堂是一樣的,不能隨便上廁所、喝水等。
三、著裝好習慣的培養
平時上體育課教師要求學生穿運動服和運動鞋,一方面是隊伍顯得整齊,學生之間也沒有了攀比,另一方面是學生做動作不受拘束,活動起來方便,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身體傷害。往往有個別學生就是不遵守這些規矩,或穿緊身服、連衣裙,或穿皮鞋、涼鞋等。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因人而異地采取不同的方法處理。第一,對一些自尊性強、好面子的學生(尤其是女學生),教師可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去“激勵”。如,“哇噻!這么漂亮的連衣裙呀!給大家來段舞蹈怎么樣?”“給大家下個‘一字馬也行!”第二,對那些置若罔聞、我行我素的學生,教師可用簡單實例比較其優劣。如,讓穿皮鞋、涼鞋的學生和其他學生比快速跑、跳遠等,用事實證明較于他人跑得慢、跳得近,還有可能造成丟鞋“出丑”的現象。第三,對那些屢教不改、明知故犯的學生,可用集體的力量防微杜漸。先讓大家協商制訂規矩,尤其要讓那些明知故犯的學生參與其中,然后大家互相監督、自覺遵守,若有人違反就以制訂的規則進行相應的處理。第四,發揮教師的表率和榜樣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引起學生的關注,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處處做學生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上體育課時教師必須衣冠整潔,穿運動服和運動鞋,言傳身教地去引領學生。這樣才能以身立教,使學生心悅誠服。
總之,體育課堂習慣培養的范圍廣泛,涉及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這里僅從常規、自控和著裝等三個方面探討小學生課堂習慣的培養,旨在拋磚引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課堂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我們每位體育教師做有心人,從教學細節入手,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做起,長期堅持不懈地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就會成自然,這會終身受益。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養
成教育在體育教學中培養的研究”(項目編
號:GS[2016]GHB1733)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