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傳勇
一、案例背景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說:“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從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的講話中不難發現,立德樹人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主旋律,那么作為體育教師的我們,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這個要求呢?大家都在摸索著前行。
大連金普新區2016年成為國家級的校園足球示范區,為了能更好地開展足球課堂教學,我申請了省規劃辦關于校園足球的科研課題,旨在通過校內足球聯賽與課堂教學整合,來提高學生對足球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就在這樣一場普通的足球比賽中,讓我對“如何在體育學科教學中‘立德樹人”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二、案例描述
2018年5月的一個中午,我在區一所課題實驗學校組織校內足球聯賽,比賽的規則與以往的比賽完全不同:將整個足球場地劃分出4個小比賽場地,對抗的兩個班級同時出4個隊(2男隊2女隊)進行對抗比賽,按照“五人制”比賽的要求,各場地的進球數之和和失球數之和算作班級對抗賽的最終成績,同時還要求各隊的上下半場的上場人員要完全不同。這樣的比賽規則就要求,每場比賽的比分都將決定班級的最終成績,班級的足球比賽成績就會與每一名參賽學生相關,這種校內足球聯賽模式大大提升了學生在足球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當天比賽的裁判安排中,實驗校的一名體育教師因臨時有事外出,八年級(1)班和(3)班的一場比賽中,少一名裁判,我主動申請,擔任了這場比賽的裁判。比賽進行得非常激烈,(3)班雖然有一名校足球隊的核心球員小A,但其他位置的球員水平很一般,(1)班雖然沒有校隊成員,但相對水平比較平均,因此,兩隊的比賽過程比較膠著,但(3)班依然占據場上的主動權,壓著(1)班進行圍攻。足球比賽之所以吸引人,其魅力就在其不確定性,隨著比賽的進程,比賽接近尾聲,(3)班圍攻(1)班“只開花不結果”,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在(1)班一次無意識的解圍時,足球竟然鬼使神差地高空吊進(3)班的球門,1∶0,(1)班領先,這時作為(3)班隊長的小A再也忍不住了,先是訓斥了守門員無能,然后開始了“單打獨斗”,由于他個人能力出色,在連續過了3個人之后,(1)班的中后衛在禁區前沿采用了犯規戰術,延緩了小A的進攻,“犯規!”小A沖著我大喊道。根據比賽規則,我及時鳴哨判定直接任意球,并走到小A面前,說道:“場上一切要聽裁判的哨音,不要告訴裁判應該怎么做,請相信你的老師,我看到了……”此時我已經看到,想贏怕輸的焦急情緒已經影響到了小A。(1)班隊員馬上站好了人墻,禁區內的(3)班人員也被盯得死死的,由于“五人制”比賽的場地小,小A的射門空間已經被堵得死死的,根本沒有直接射門得分的可能。測量好人墻距離,觀看了一下場上球員之間的位置,回過頭,我看到了眉頭緊鎖的小A露出詭異的笑容……“嘟”的一聲,哨音響起,小A快速地助跑、起腳,足球像炮彈一樣直接沖向了人墻,直接砸到了(1)班人墻中一名球員護檔的手臂上,隨著“啊”的一聲,(1)班那名球員痛苦倒地。“點球!!!”小A沖著我再次大聲喊道。我沒有理會小A,鳴哨叫停比賽,直接奔向那名痛苦倒地的學生,經過仔細檢查,球是直接砸在了這名學生的小腹處,手臂與小腹相近的位置已經殷紅一片,雖然沒有傷及內臟,但這一記勢大力沉的球還是給那名學生帶來了傷害,巨大的疼痛讓那名學生瞬間淚流滿面。隊友的受傷,讓(1)班學生開始指責小A對人不對球的骯臟踢法,而小A則是滿不在乎地找到我,大聲說:“老師,這是禁區內的手球,應該判點球!”按照規則,這個點球可判可不判,可判是因為的確是禁區內的手球,可不判則是因為這是球打手,而非手打球,防守隊員并沒有擴大防守范圍,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被動行為。同時,根據之前的判斷,我認為這是小A為了贏得比賽的故意行為。因此,我對小A搖搖頭說:“這是球打手,不是手打球,不是點球!”正當我準備“墜球”恢復比賽時,也許是比分落后,讓小A失去了理智,他沖著我喊道:“這明明是禁區內的手球,應該判點球,你為什么不判?黑哨!”他的這句話極大地侮辱了我,從一開始沖我喊犯規開始,他對我這個裁判、這個老師一直缺乏尊重,我不允許學生對老師有這樣的行為,于是我沖向小A直接一張紅牌將他罰下場……恢復比賽,幾分鐘之后,(3)班不出意料地輸掉了比賽。
比賽結束之后,我發現小A坐在看臺上班主任老師的旁邊哭了起來,委屈地向老師哭訴著他被我罰下的過程。沒過多長時間,班主任老師帶著小A和學校體育老師一起找到我。于是,我將小A被罰下的整個過程,當著小A的面詳細地說了出來。聽了我的敘述,班主任老師當即表態,說老師做得沒有錯,并要求小A向我道歉。雖然小A給我道歉了,但我在小A的眼神中依然看到了不服。我該怎么辦?不能讓小A這樣的想法依然存在,該如何教育他呢?我陷入苦思冥想之中……
兩天之后,我在學校的階梯教室,專門為八年級(1)班和(3)班安排了一節大課,題目就叫《贏得比賽不是體育的全部》,首先我先從比賽規則入手,詳細介紹了直接任意球和點球的判罰規則,并通過視頻錄像,著重介紹了國際比賽中的球打手和手打球的判罰,然后,我將央視體育頻道《天下足球》欄目里的《足球制造:公平競賽集錦》視頻播放給全體學生看,通過福樂、迪馬尼奧、內德維德等球星的事例,告訴學生們什么是體育、什么是體育精神。作為一名球員,應該學會理智地看待輸贏,贏得比賽不是體育的全部……
可以說這節課上得非常成功,課后,小A主動找到了我,先立正鄭重地給我鞠了一躬,然后對我說:“老師,對不起,我錯了!”我笑著說:“小A,其實你真正應該道歉的不是我,而是你的隊友和(3)班的那名同學。”小A茫然地看著我,然后笑著跟我重重地點了點頭,跑了出去……
三、案例反思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高峰期,他們對于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也喜歡對這些新生事物產生質疑,凡事一定要搞得明明白白才算罷休,要想讓他們改變原有的認知,就必須要告訴他們自己錯在哪兒了、為什么錯了,讓他們“明理”才是改變他們最好的教育方式。
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這個育人任務,是目前體育教師面臨的最大困惑,對于體育核心素養中體育品格的各個要點,我們不能將它們分割開來,說哪個項目可以培養哪個品質,因為所有的體育項目通過比賽、練習、游戲等形式都可以培養學生相關的體育品質,他們是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因此,我認為“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應該從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小事入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體育教學比賽時,對課堂中發生的即時事實進行即時教育,用事實說話,讓學生在事實教育的過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認識,最終形成自我教育,達到育人的目的,這才是體育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育人任務的根本途徑。
百度百科對體育精神有這樣的定義:“體育精神是指體育運動中所蘊含著的對人的發展具有啟迪和影響作用的有價值的思想作風和意識。體育精神是由體育運動所孕育出來的意識形態,它超出了體育運動本身,內化為人類心中的信念和追求。”我想,這種體育精神才是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過程中追求的終極目標!
校對有感:教育要基于教學更要高于教學,體育精神的傳承、體育品質的內化看起來是虛無縹緲的并讓人不知所措,但從付老師的教育智慧中不難看出,體育核心素養的習得就是在教師一次次潛移默化的教學中,一次次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下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