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孟達
摘 要:中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其教學目的是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產業型人才。為提升中職教育質量,推動中職教學內涵式發展,中職院校應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本文立足于工匠型產業人才培養視角,闡述中職院校創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特點,進而分析中職院校德育創新策略,旨在提升中職院校德育質量, 培養更多更優秀的、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人才。
關鍵詞:中職院校;德育;工匠型產業人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錄用人才也不僅僅會關注技能水平,還要考察其職業道德素養和發展潛質。中職院校必須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進一步加強和創新德育工作。隨著教育體系的完善以及社會的進步,我區結合工匠精神以及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提出要加強工匠型產業人才培育。中職院校應找準立足點,將工匠型產業人才培養理念融入德育教育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實現我國制造強國的目標提供人才資源。
一、工匠型產業人才培育視角下中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深化德育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培養工匠型產業人才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使命和要求,工匠精神培育成為現代產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和靈魂。當代中職學生是傳承工匠精神的重要群體,將工匠精神內涵融入德育教學當中,加強和深化德育教育,培養和提升學生敬業、專注、求實、創新的職業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使其將來能夠遵守職業規范,在工作崗位上立下戰功,大展宏圖。中職院校德育工作與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也有利于傳承和發展工匠精神。
(二)優化德育教育有利于促進經濟戰略的轉型
中職院校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其綜合素養將直接反映到企業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當中。當前,國內自主研發生產的產品創新力度不夠,質量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要打破這樣的窘境,制造業必須積極做出改變,不斷提升中國制造質量和水平。實現這樣的轉變,中職教育責無旁貸,優化德育教育工作勢在必行。中職院校不僅要教學生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還應融入工匠精神,進而優化德育教育,提升學生一絲不茍、兢兢業業、不斷超越的職業素養和創新精神。
二、工匠型產業人才培育視角下中職院校德育工作的特點分析
(一)中職院校在工匠型產業人才培育視角下的德育工作目標要求更高
工匠型產業人才培養對中職院校德育工作有著更高的目標要求,它不僅強調學生要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職業操守,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優秀思想品質、敬業創新精神,深化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學習不僅僅為了學業畢業,中職學生更應當深化對國家、對社會發展的認識,深化職業和自我的認知,把完成工作變成發展事業,樹立更宏大的目標,把自身發展與國家需要、社會進步聯系起來,培養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二)中職院校在工匠型產業人才培育視角下的德育工作內容更豐富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 》明確規定,中職院校學生德育教育包括理想信念、中國精神、道德品行、法治知識、 職業生涯、心理健康教育等6大項內容[1]。要培養工匠型產業人才,中職院校必須緊貼大綱要求,不斷拓展和深化德育教育的內容,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學生成長特點、體驗實踐、教育管理、學習生活等方面培養工匠型產業人才,進一步加強德育針對性,增強思想感染力,提高品質鍛煉值,強化自我教育和自我約束等,使得德育內容更加豐富。
(三)中職院校在工匠型產業人才培育視角下的德育工作方法更多樣
在工匠型產業人才培育視角下,中職院校德育教育會更加關注校園環境的作用,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環境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以引導學生全方位發展。不僅如此,中職院校還應利用實習、實訓等學生實踐活動開展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利用德育力量培養“大國工匠”,服務于學生的精神教育。可以說,在工匠型產業人才培養視域下,中職院校德育教育視角將更寬廣,教育方法將更多樣化。
三、工匠型產業人才培育視角下中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創新策略
(一)加強體系創新,完善德育工作架構
中職院校可以立足于本校德育工作實際情況,落實“一把手”責任制,成立科學高效的組織領導機構,組織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和專業涵蓋面廣的德育工作隊伍;科學編制德育工作規劃,制定實施細則,完善工作責任機制、崗位落實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通過督查問效和鼓勵獎勵并重并舉,努力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格局;圍繞工匠型產業人才培養建立思想專題教育內容,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中職院校應全面分析不同專業、不同崗位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工匠精神培育短期、中期、長期規劃的制定,明確德育教育總目標,同時根據學生在校時間安排學期小目標,進而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考評評價指標。
(二)加強內容創新,豐富德育工作內涵
中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應重視人才基本素質的培養,將理想信念、中國精神、道德品行、法治知識、職業生涯、心理健康教育等《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 》內容融入德育教育中,讓學生接受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創新精神等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做出改變。德育工作應關注學生的現實需求,樹立學生的主體觀,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三)加強載體創新,營造德育工作氛圍
中職院校必須重視德育教育,不斷創新優化德育教育載體,滿足學生職業道德發展的需求。首先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堂教學中,讓德育教育和專業學習結合在一起,銜接好學生的專業和職業。專業課教師應依托于中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企業用工要求以及地方政府相關制度文件,科學設計教學目標、內容以及方法,開展課堂教學。其次中職院校應利用好實踐活動以及頂崗實習機會,通過工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領悟并踐行工匠精神,更深入地了解行業所需的職業態度。最后中職院校可以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利用展示板、宣傳欄等載體宣傳優秀的大國工匠事跡,打造以匠人為主題的校園文化,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專業以及將要從事的行業。
(四)加強方式創新,提升德育工作質量
中職院校應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新德育工作形式。首先可以為學生搭建自我教育發展的平臺,為學生提供自主管理的機會,充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其次中可以組織德育講座,邀請行業中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現身說法,加深學生對專業和工作崗位的認知。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和企業聯合,實施校企合作,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工作氛圍。最后可以加強應用新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微信、抖音等互聯網平臺的育人功能,號召學生積極參與到工匠培養活動中來。中職院校還可以引入合作企業的內部文化,銜接校園文化,將企業的規章制度引入學生實訓基地,通過校企合作,開發利用德育資源,構建“校園+企業”的文化氛圍。
德育工作貫穿于中職學生成長全過程,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努力、不斷提升和創新的綜合性工程。中職院校應不斷強化德育工作,提升工匠型產業人才培養質量,充分利用實踐活動、專業課程教學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將工匠精神融入德育教育中,打造富含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促使學生將工匠精神內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為社會培養高素養、高技能的產業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郭立新.新時期中職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創新[J].教育現代化,2018,5(15):3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