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課外活動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是課堂教育的必要補充和延伸。學院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整合課內、課外教學資源,將大學生課外活動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質教育、企業文化相結合。搭建多種活動平臺,構建“四位一體”學生課外活動體系,豐富活動載體,大力發展學生社團,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
關鍵詞:課外活動;體系建設;思想政治教育
一、課外活動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搭建專業教育實踐服務平臺
課外活動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競爭意識、團隊合作精神,造就大批適應社會要求的高級專門人才、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大學生的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具有深遠意義。根據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我們提出了旅游、酒店專業核心技能,即導游講解能力、服務社會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我們在專業教學過程中,依托學院特色教學團隊,大力發展專業技能中心,創新社團發展模式,將專業學習與科技競賽統一。2012年遼寧建筑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學院成立了基于教師科研項目的專業技能中心———大學生技能中心,依托學院優秀教學團隊,確定了導游技能大賽、茶藝技能大賽、中西餐擺臺大賽、職場禮儀大賽四個技能項目。中心通過開展專業技能競賽活動,實現了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融通互動。課外活動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課外活動的科技含量,激發了學生的科研興趣,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科研理論水平。
二、將課外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服務平臺
通過大學生興趣中心和大學生素質訓練中心,組織學生參加專題講座、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書畫攝影展、主持人大賽、辯論賽以及素質拓展訓練團隊合作,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外活動相融合,寓教于樂。學校是實施教育活動,培養人才的場所,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校園文化的本質是鮮明的教育性。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感慨“教育的藝術在于,不僅要使人的關系、成人的榜樣和語言以及集體里精心保持的種種傳統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質和精神財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校園文化的教育性蘊于無形之中,它不是課堂式的說教,而是信念力量、道德力量和心理力量的體現。校園文化的教育性是其中各個層次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校園物質文化為教育活動提供環境校園制度文化以規范性和約束力保障了校園文化教育性的實現校園精神文化以價值理念引導校園人的行為,是校園文化教育性的決定力量校園行為文化以周邊人群的行為去影響和引導校園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國內著名思想政治教育專家鄭永延教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種形態:即主導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虛擬型思想政治教育。鄭永延教授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實際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需求,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三、將課外活動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搭建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服務平臺
大學校園是科學文化傳承、發展、創新的主陣地,是實現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神圣殿堂。它承擔著培育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具備較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創新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國夢積蓄后備力量。而一個合格的大學必須具備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校園人文環境是大學內部全體成員共同的審美觀、價值觀和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現,它依靠大學內部全體成員共同營造。同時,它還反作用于大學內部全體成員,尤其是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成長成才不僅僅單靠教育,環境因素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力也是十分巨大的。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審美的培養、道德的提升、價值觀的形成和情感的升華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要想順利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并且收到不錯的效果,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是必備條件。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高職院校應做好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高職院校普遍存在一個錯誤認識,覺得校園的人文環境建設陣地主要是在人文學科的課堂以及課外的校園文化活動。其實一個真正完善的校園人文環境應當做到人文素質教育無處不在,尤其是要在專業教育中不斷滲透人文素質教育。高職院校專業技術課程的任課教師若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完全可以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隨時穿插一些與本學科相關的人文知識,諸如學科的發展歷史、典型代表人物的個人事跡及其科研精神等,不僅擴展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加深了他們對本課程的理解,更使得高職大學生從中悟出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樹立不斷奮進的榜樣。主要通過素質教育,舉辦中國夢征文比賽、核心價值觀演講、班團會教育等系列活動教育學生富有愛心、敢于擔當、樂于奉獻、懂感恩、知回報。
四、將課外活動與企業文化相結合,搭建校企合作中心平臺
高職院校通過校企聯合辦學、訂單培養的載體,可以搭建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對接的平臺,實現企業文化的成功滲透。這種模式既能提高學生就業率,又能使企業減少新進員工的培養成本,實現了學校和企業的“雙贏”。例如遼寧建筑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學院先后與沈陽皇冠假日酒店、北京新聞大廈、山東藍海五星國際大飯店等十幾家企業深度合作,開辦了具有企業特色的“專業班”,實施“訂單培養”,定期分批安排酒店專業學生到合作企業進行實地鍛煉、安排文化課老師到企業參觀學習,強化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把在企業感受到的企業管理理念和企業文化融進課堂教學,更好地按照企業的用人標準,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遼寧建筑職業學院通過聯合辦班模式成功的將企業文化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為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芳.論高職學生職業基本素養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1.
[2]楊勁藝.積極開展社團活動著力培養高職生的職業素養[J].繼續教育研究,2011.
[3]李建國.文化育人的哲學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4,(4):112.
作者簡介:
田雪飛(1986-),女,碩士,遼寧遼陽人,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