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正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精心設計好的練習,會促進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和抽象能力、概括和判斷能力得到發展,還會滲透數學思想,擴展學生思維,因此設計練習是教學反饋不可缺的一環。
【關鍵詞】途徑;多樣性;多層次;反饋
大家知道數學學習中及時反饋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反饋的重要途徑就是及時練習,全面完成數學教學任務不能缺少的重要手段就是練習。因此,練習功能的認識,練習設計原則的把握,知曉練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是我們的重點。
一、練習設計的前提和方式
練習如果想要有針對性和指向性需重視以下幾點:意義何在;方法和步驟;合理分配練習時間和練習次數。針對這幾個方面,所設計的練習才會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練習的意義重在反饋,使教師在教學后明白學生掌握情況,以便更好地再次設計有針對性的題目。新授前的遷移性練習,教學過程中結合新授內容作單項練習,新課結束時要作鞏固性或變式練習,最后可安排“跳一跳”就能夠到的思考性練習。
二、練習設計的建議與方法
通過練習可以促進學生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由簡單向復雜發展,從低端到高一級有效提高。因此,廣大數學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材研究吃透,認真進行練習設計。筆者在近二十年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經過反復推敲與斟酌,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練習的設計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分層練習,加深認識
學生學習數學,一般是通過最初的表象形成模仿性的記憶,對某個數學知識點只有一個初步表象,屬于模糊記憶,如果結合多次、反復的應用練習,必會加深認識。因此,在練習設計時,要按照從易到難,簡單到繁雜,基本練習到變式練習的發展順序去安排。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基本教學后,設計如此的練習:①模仿練習,直接出示模型,告知長寬高,看誰計算的正確。②變化練習,出示金魚缸,給出數據,讓學生進行練習,哪個面不計算,你明白了什么,讓學生自己說出來。又如教學,《厘米的認識》新課前先和學生說說長度的認識,讓學生自由說說身邊的一些物體的長度,明白長度單位的重要性。新課從幾個層次去教學,練習也應該隨著每個層次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去設計。認識線段,練習是讓學生在身邊找線段,并認識完整線段樣子;折線段,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折,再次找到線段;畫線段,并用直尺量出長度,用厘米來表示,學會量線段長度。
(二)對比練習,為思維定勢解綁
數學學習(特別是小學生)往往會產生思維定勢,這段時間一直學習乘法應用題,學生往往認為所有題目都用乘法做,形成思維固定。過段時間學習除法應用題,又會認為題目都是用除法做,因此,做到新舊知識不斷交替的練習設計才能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如: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以后,有些同學就會分不清周長和面積的公式運用,有時會張冠李戴。因此設計練習時,就要設計一些有對比性的題目,讓學生辨別、判斷、分析。
(三)練習與生活緊密聯系,加深理解
小學數學所教授的內容,絕大多數在生活實際中有所體現,如何在練習中加入這些與他息息相關的生活元素,是我們所要思考的。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應考慮從實際問題出發,使學生明確學以致用,并在應用中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學完《圓的面積》后,筆者就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目:老師接到一個任務,要在學校的長方形花圃里裝旋轉噴水頭,(你們知道這種噴水頭嗎?學生自由討論)花圃長30米,寬20米,裝的噴水頭能噴水2米遠,你們幫老師算一算,老師該買多少個噴水頭呢?學生們在激烈的討論中,既鍛煉了創新思維,又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針對性練習,領會知識
練習的設計要注意:題型的多樣化可以訓練學生解題能力,練習方式的多樣化可以加強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然而機械重復性的練習往往充斥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應設計改錯、選擇、判斷、填空、匹配連線等題,題型樣式多,學生學習積極性就相對高起來。有針對性的練習,必會引領和幫助學生發現知識的實質,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所學內容。
三、練習設計中需注意的一些問題
廣大教師已形成的共識是練習在教學中承啟著重要作用。一節讓學生興趣盎然的數學課,所設計的練習一定是與內容相扣的、有興趣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
(一)練習設計沒有準確的目標
如教學“筆算減法”,重點是數位對齊,即相同數位對齊再相減。我們如果直接給豎式,學生進行計算,便是練習無重點,效果就不明顯。
(二)單一的形式
部分教師認為書本就是“定律”,一切按照書本上的練習題目來準沒有錯誤,因此,所有的練習都是按書上的來。書后的題目一般都是表象的,簡單的,和授課內容相匹配的,一旦遇到變式題,學生便會無從下手。因此教師應該設計一些題目大體相同但表現方式不一樣的題目,對學生的解題靈活度有促進,千萬不要局限于書本。
(三)將教學反饋不當回事
練習之后,為了得到反饋,有些教師會問:“做對的舉手。”看一眼后說:“好的”,就算了事,教師有沒有走到學生旁邊,問一問有錯的學生,到底錯哪里了?為什么會錯?請全班同學一起來分析一下原因。顯然這樣的反饋是走過場,是浪費教學時間。
綜上所述,教師要明白練習的目的和作用,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練習的質量,同時能及時得到反饋,練習正是獲取這種信息的重要渠道。
參考文獻:
[1] 何飛.“練習-反饋”環節教學交互行為分析[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9.
[2]劉強.“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回家作業布置與反饋調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