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英
非智力因素是相對智力因素來說的,非智力因素,指與認識沒有直接關系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個智力水平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往往不會有很好的成就。相反,如果一個智力水平一般的人但他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好的發展,那么這個人就很有可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些學生在學校讀書時,曾被認為是智力出眾的學生,但是畢業后卻沒有什么作為,有些學生在學校讀書時被認為是問題學生,但出身社會后卻過得風生水起,能很好的適應社會。雖然這可能只是一部分的學生,但這一現象的存在還是引起了很多專家的重視,很多人開始研究隱藏在這一結果背后的原因。在教育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同等重要,教育既要注重“解惑”更要注重“授道”,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往的教育往往注重智力因素而輕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過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國的教育事業在不斷探索中逐步提高,老師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那么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到底有什么影響呢?現從以下方面淺談自己對這方面的理解。
一、動機、興趣與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時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必須由兩邊的配合才能有較好的效果,如果只是單方面的輸出根本于事無補。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的影響是首當其沖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由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只要完成了這個方面的準備那么教學就會事半功倍,相反則會事倍功半。只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了,即調動了他們的學習動機,即內因。內因是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再好也只是起推動作用。一年級的學生或許這方面體現得不是很明顯,但隨著年級的升高,這會體現得越來越明顯。在我的教學生涯中,在一年級我也發現了興趣對學生的影響。班上有位學生,好動,在課堂上無法安心聽講,坐不住。但他特別喜歡美術,無論是上什么課他都喜歡畫畫。對這種情況剛開始我是頭疼的,采取了多種方式仍然沒于事無補。在發現他喜歡美術后,我就采取另外一種方式,告訴他,如果不認真聽講,在課堂上面干其他的事情,那么就不能去上美術課了。他對這個“懲罰”很害怕,上課有所收斂,沒有在課堂上畫畫了,雖然注意力不能長時間保持,但較以前有所好轉。我想這就是興趣對學生的作用,他喜歡一樣東西害怕失去他,那么就會想盡辦法維護他,進而接受其他的條件。
除了學習興趣,動機的激發與培養也不容忽視,興趣并非一開始就明確存在,有的是后天激發出來并逐漸形成的。就像做數學作業一樣,如果學生什么題都不會做,這樣就毫無成就感,那么自然而然的他就不會對數學產生興趣,對于那些能做題的人來說,征服一道題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尤其是大家都不會做的題但是他會,那么他就會越來越喜歡挑戰,內部動機得到很大提高。唯有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他才會激發動機,努力學習。班上有兩位同學學習接收能力較其他同學要慢些,很多其他同學已經學會的字他們還是不會。作業也不寫。我剛開始總是以一種和顏悅色進行說服教育,動之以理,曉之以情,但效果不大。后來我當他們認識一個字的時候我就鼓勵他們真棒,只要認真聽老師讀幾遍你那么聰明肯定能學會,一有時間久輔導他們,一有進步就表揚,他們也發現只要認真就能能夠把字認識,逐漸的就有信心了,在小組認字比賽的時候,我還因為他們的進步給小組獎勵。這樣其他們發現好的表現能夠給自己給小組帶來表揚,讓他們有了進步的喜悅,更有了進步的勇氣,學習的興趣。
二、意志與性格與學習
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良好的意志品質對成功的重要也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人擁有良好的意志那么他成功的機會就會比平常人多很多。意志堅強的人,就會自覺地以實際行動為實現其預定的目標而奮斗,自覺地克服各種困難,克服自己的惰性,知難而進。而意志薄弱的人,往往會知難而退,遇到挫折就退縮。一個人擁有良好的意志,就會克服自己的畏難心理與與生俱來的惰性和消極的情緒。以堅韌的毅力去學習。但是良好的意志品質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后天的努力等內在因素與榜樣的示范等外在因素逐漸形成的。在平常的教育中應教育學生向英雄任務學習,并且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切實感受到良好的意志能夠給他們帶來好處。在平常的學習中適當制造一些困難,這個困難最好是學生經過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引導學生以堅韌的毅力去克服、去堅持。在努力之后成功了,學生就體會到喜悅,就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意志,在下次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會想到退縮,而是想到要去克服它。
一個人命運的悲劇是因為他性格的悲劇。這句話雖然太過絕對,但有一定的道理。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一個人什么樣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們從事什么樣的行業,有一個什么樣的圈子。一個人性格的養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