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 102249)
2001 年《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出臺,提出了歐洲現代語言教學及學習的新理念,明確指出《共同參考框架》的主要用途之一即是“建立自主學習體系,也就是培養學習者準確定位自己的應知應會能力,善于確立有價值和務實的學習目標,懂得選擇學習材料,學會自我評估等”,倡導“面向行動(任務)的外語教學理念”。
2010 年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參照《共同參考框架》制定新的《JF 日本語教育標準》,提供了15 個主題、40 個課題的任務活動范本。
我國高校非日語專業教學依據《大學日語課程教學要求》(2008,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高等教育出版社)中也同樣提倡“在一定程度上運用日語完成各種任務”,同時“增強學生積極參加中日交流的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
以上三個“標準”都明確提出了“任務”學習的教學理念,提供了典型的“任務”范本。并提出“任務”對明確學生學習目標,培養學生語言文化應用技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具有啟發作用。
我校現面對全校各專業本科生及英語專業本科生開放日語語言文化專題、日語入門及日語(Ⅰ、Ⅱ、Ⅲ)三大類選修課。適應以學生為中心,推動自主學習的教學改革要求,2016 年對舊的課程大綱進行了修訂,教學目標、教學側重點及教學方式等均進行了很大的調整。教學目標從重教師講授,強學生記憶,適度引導學生進行研討徹底向教師作為引導者,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創新、思考等社會語言能力上轉變。
1.2.1 形成設計理念
我校二外日語課堂現狀:選課的學生大多為零起點,沒有日語基礎;選課人數眾多(每班50 人),課容量大,無法實現課堂上全員練習;課時量少(入門級64 學時,初中級96 學時),課內課時不足以完成既定教學目標。鑒于上述情況并參考近年教學發展的新趨勢,筆者最終制定了利用學校網絡課程平臺及新媒體資源輔助課堂教學,達成課上課下有效結合,線上線下聯動的“任務”設計理念。
1.2.2 豐富“任務”素材,創造有效學習環境
(1)自主設計開發的資源。a.我校教師編著、編譯的各類教材及教輔書籍;b.師生共同開發的入門級輔助學習軟件及小程序;c.“亞歐gogogo”微信公眾號,發布教學信息、資源,展示學生“任務”成果。
(2)圖書類資源:提供各級別藏書目錄,方便學生選擇利用。a.校、院學科相關圖書目錄;b.任課教師國內外采購圖書目錄;c.學生中的可利用資源。
(3)國內外可利用網絡資源及新媒體。a.校內網絡課程平臺;b.國內外網站資源;c.新媒體:公眾號及APP。
教學是一種以需求為前提在師生互動中不斷完善的活動,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根據課程目標、學生特點、教學條件及環境的變化等不斷調整教學方案。以上素材也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調整和完善。
1.2.3 分課型明確“任務”目標,設計典型活動
表1 清晰展示了針對不同課型設計的“任務”目標、典型活動、輸入手段、評價方式等。
通過表1 可以看出,教師根據不同課型班級學生的學習需求及特點指導性發布若干學習“任務”,善用“認知法”“交際法”,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利用多種途徑完成自主學習,形成學生從配角變為主角,教師從主角變為導演,課堂人人參與,人人做主的獨特的自主學習及教學新模式。“任務”設計過程中兼顧了“任務”的真實性和趣味性,輸入手段具備多樣性、可操作性,語言類課程注意到了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層級式推進“任務”,“任務”執行過程中強調合作、重視分工協作,學生們完成了動手-總結-反思的有效過程。事實證明,這樣做為學生提供了寬松、自由的學習條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9 年6 月,對推行“任務”教學法的三個課型的3 個自然班進行了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調查發放問卷132 份,回收有效問卷130 份。調查涉及“任務”資源適合度(形式、難度、廣度);“任務”教學認可度(教師引導效果評價);自主學習意識(課前、課后任務完成度);課內、課外合作達成度;獎懲方式評價等內容。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參與“任務”,自主檢索資料、合作完成各階段任務的積極性明顯增強。85%以上的受調查學生表示提供的資源可基本滿足課程需求;92%的學生表示“任務”教學能促進有效學習,“任務”針對性強與課程契合度高;絕大部分同學肯定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三門課程學期評教結果全校排名分別為2∕982;39∕982;261∕982),并在訪談環節對課程“任務”建設給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建議;100%的學生認為獎懲機制對激發學習積極性有促進作用。
截至2019 年9 月30 日,“亞歐gogogo”公眾號上共發布文章90 篇,其中65 篇為“任務”成果展示類文章。
通過做“任務”,學生開始積極說日語,不再是“啞巴二外”,可以流利準確地朗讀單詞、課文并進行簡單對話。學生們在文化課上的體驗及實踐使得他們對日本文化的感受更加直觀,課余時間與任課教師交流刨根問底的學生明顯增多。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以往明顯提升,學生更是主動參與“任務”設計及教具開發、制作,使得教學更加豐富和多元化。

表1
我校教師針對三個不同課型的班級,根據學生特點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每節課的課程教學設計工作表,明確了具體的課堂活動(教學技能、教學形式、聽課形式,教材及教具的使用等),完成了基本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構建。構建過程中,完備了所有課程的網絡課程建設;匯總并豐富了教學資源;開發、制作了特色鮮明的教具。教具的制作及利用也使得教學更形象、生動。以語言、文化的實際應用能力為方向進行的“任務型”教學模式,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協作力,拓寬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升了競爭力。
總之,二外日語“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是我校教師在教與改之間不斷執著摸索取得的初步成效,總結既得經驗,拓寬思路、進一步加深推行力度,使二外日語課堂教學進行得更有聲有色,體現我校教育方針,讓學生有更大的收獲將是我們不斷努力前行的目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