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專業中聲樂課程是必修的實踐課程,它的開設不僅是讓學生學習更專業的聲樂技巧,同時也能把學生培養成優秀的聲樂教師、聲樂演員等。本文試從聲樂教師職能的轉變,聲樂表演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出發,闡述表演人才培養的途徑和重要性。
關鍵詞:高等師范院校? ?音樂學? ?聲樂表演?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9-0094-02
聲樂教學既要遵循音樂教育活動普遍的規律,也要遵循聲樂教學的特殊規律。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在聲樂教學和演唱中所教授的音樂知識、所培養的演唱技能和表演能力。我們應該充分地認識和把握其教學規律、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有效地實施聲樂教學,因材施教,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進步的專業聲樂教學人才和聲樂表演人才。
一、實現聲樂教師職能的轉變
作為聲樂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要不斷地自我更新知識,要不斷地發揮自身的潛能,在從事聲樂教學的同時,以一種“研究”的態度去面對學生的演唱、表演,從以往的“教學型”轉變成“教學師范型”“教學研究型”“表演實踐型”教師,有效地提升聲樂表演教學的質量。
二、聲樂表演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
在聲樂表演人才的培養上,主要從聲樂技術技巧訓練、聲樂藝術修養、綜合修養等方面進行,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專業一直都在致力于培養音樂專業高水平人才而努力。
(一)訓練技術技巧
從歌唱技術條件上看,每個學生的嗓音條件各不相同,在歌唱技巧訓練方面都體現著先天素質和后天的技能訓練的結合。先天條件很好,但是后天不努力,最終只能原地踏步;反之條件一般的,通過后天努力,最終也會學得很好;也有二者兼備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男、女聲的訓練方法是有差異的,不可一概而論和一種方法教到底,應因人而異。有一定專業水準的歌唱才能稱為聲樂,聲樂技術技巧的訓練也可以說是基本功的訓練,“聲音的訓練”是聲樂教學中不能少的基本訓練,幾乎每天都應該有聲音的訓練。
在聲樂技術技巧的訓練中,先是母音的訓練,氣息的訓練,歌唱語言的訓練,然后是歌唱情感的訓練,歌唱表演的訓練等等,最后在舞臺上展現的是一個綜合的聲樂表演,而并不是只有單純的歌唱聲音。要注意基礎訓練階段的音準、節奏、力度、速度、持久力等方面,應跟隨老師的步伐走,不要盲目崇拜,要腳踏實地學習,切不可偷懶。掌握科學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規律性原則和創造性原則。
歌唱技術技巧訓練應把握好“度”。科學的訓練方法體現在訓練的時間上、訓練強度上,這些訓練都應該是逐漸增加難度和強度,不可操之過急,應該在聲樂老師的科學指導下進行。
(二)加強藝術修養
很多人稱學生“樂感”好為有天賦,對于聲樂表演人才來說,“樂感”的訓練是不可缺少的一,無論先天的樂感有多好,但還是要經過后天的補充訓練。樂感是音樂表演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指標,包括對音準、節奏的準確把握,身體協調能力的訓練,語言訓練等等。作品的表現力主要樂感是通過聲音所傳遞出來的效果,有樂感的聲音更悅耳,對音樂作品的節奏、音準、力度、速度的把握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過度去表現反而得不償失。樂感的體現還表現在對作品思想感情的靈活把握,對音樂作品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
“樂感”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既有遺傳因素,也有環境因素。如果父母或者長輩都具備音樂的天賦,那么在這個家庭里面孩子的音樂天賦也不會少,從小在這樣的音樂環境中成長,耳濡目染,無疑增加了孩子的“樂感”。這也說明表演人才的培養既要有遺傳因素,也需要環境的滋養。因此,在音樂領域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音樂世家”這樣的說法。
歌唱“樂感”是可以培養的,樂感的培養可以說是一個全方位的培養,包括音樂節奏感、音色、音準、音高、風格、個性、美感等等。在培養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從歌唱者的先天條件,讓歌唱者先從“模仿”到“創造”的過程。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多數人都會主動去找一些自己崇拜的歌唱家,表演藝術家的演唱、表演進行模仿學習,樂感也就自然而然進步了。樂感比起其他技術的模仿更難,如果理解不到位,一味模仿并不一定是好事情,容易把音樂作品該有的表現過于夸張或者理解偏離了。實際上,樂感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并不是某種特定的形式,是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領悟的外化表現,它富有變化性和多樣性。在聲樂表演人才高級階段的培養方面,應該重視對聲樂作品風格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重視對自我演唱個性地培養,通過對音樂的理解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去詮釋聲樂作品,從而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樂感。
(三)提升綜合修養
對于聲樂表演人才培養而言,文化修養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修養包括音樂文化和其他文化,并不是說學音樂的就只學習與音樂相關的知識,應該更為廣泛地去參與其他文化知識的學習。比如說我們在演唱古代詩詞音樂作品的時候,就要先去了解并理解詩詞的背景,不然我們在演唱過程中無法正確地去表現此作品,就很難說服觀眾或者聽眾信服你的表演。
提升聲樂表演人才的綜合修養,首先是盡可能拓展聲樂表演者的視野,不要只局限于音樂本身,應該熟知音樂文化、音樂歷史,熟悉音樂作品風格的變化,熟練自身的表演實踐,把這幾項融為一體。其次,拓展綜合文化視野,拓寬音樂研究,和與音樂相關的交叉學科研究,從思想上、認識上、實踐上對聲樂作品進行深度的提升和表演,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和更高的藝術境界。再次,對聲樂表演人才的培養,還得從音樂氣質和音樂性格方面加以提升,我們進行一些針對性地課程來訓練。比如“音樂與動作”“解放天性”等。聲樂表演者的風格是多樣的、變化的,不同性格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同一聲樂作品都可能有所不同。性格和氣質對聲樂表演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應該理性地去看待這個問題。外向型性格的人可能更善于表現外向的作品,性格內向的人更善于表現含蓄的聲樂作品,這樣的論斷并不是絕對的,而只是有相對性。同樣,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訓練,讓他們都能表現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這也是我們對聲樂表演人才培養的目的之一,這一過程都體現了一個歌者的綜合修養。
三、聲樂表演人才培養的完善和評價
在聲樂表演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除了學習文化知識的、音樂技能技巧、分析研究作品學習、跨學科學習之外,還得從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出發,加強語言藝術和表達能力方面的訓練。為了把聲樂表演和其他相關學科之間進行一些交流和碰撞,聲樂表演的學習應該加強音樂學、作曲、和聲、中外音樂史等專業的學習和交流。這些音樂理論的學習除了成為知識性的學習以外,我們還應該善于利用這些學科的方法去整理我們聲樂表演的資料,去比較音樂知識間的差異性,從文化和美學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形成特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這一思路完全可以成為我們評價一個聲樂表演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學術背景的能力,是否可以成為一些非遺項目的研究力量,是否能把自己的研究轉化成學術成果的能力等等。跨學科對聲樂表演的意義主要體現在聲樂表演實踐上,目前在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專業開設的藝術概論、電影音樂等課程只是作為知識性課程來開設,和聲樂表演的銜接不是那么的緊密,這些課程的開設如何深入到我們的聲樂表演的教學和實踐中,有待于做進一步的研究。
總之,對高等師范院校而言,聲樂表演課程的開設是對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是對表演類課程教學的創新。聲樂表演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教學過程,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符合當前我國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符合國家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符合地方高校應用性轉型,是師范類院校深化改革、推進學院跨越式發展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張前編.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2]孟新洋,柯琳.民族聲樂理論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3]高拂曉.音樂表演藝術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彭黃(1984-),女,玉溪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聲樂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玉溪師范學院2019年度教改項目:《高師音樂學專業聲樂教學實踐與轉型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936;《本土樂舞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以手鼓演奏課程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