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佳
摘要:鼓文化在云南少數民族的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不同的儀式和場域中都會使用到“鼓”這種樂器,且和祭祀、娛神的樂舞相結合,成為了形式多樣的鼓舞。2015年,筆者與南烏·孔雀鼓教育推廣中心合作,在玉溪師范學院傳習館開設全校性公選課,將鼓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探索屬于南烏·孔雀鼓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新途徑。
關鍵詞:南烏·孔雀鼓? ?實踐教學? ?改革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9-0102-02
一、南烏·孔雀鼓的改良與創新
南烏·孔雀鼓是以原始“象腳鼓”為雛形進行發掘、整理、改良而成的一種云南民族特色創新型打擊樂器?!跋竽_鼓”是以羊皮為鼓面,分為不同的尺寸。演奏方式為手、拳、掌擊打為主,敲擊鼓面時震動回彈不足,音量小、音域窄、節奏單一等特點。后來,多以牛皮為鼓面,因皮質較厚,油脂含量過高,易受環境影響,難調節音色。由于制鼓材料難尋,制鼓者缺乏,加之外來文化的強勢涌入等原因,“象腳鼓”的制鼓技術瀕臨失傳。
南烏·孔雀鼓①的出現,是對“象腳鼓”的創新發展,繼承了“象腳鼓”的造型風格,外觀融入了云南少數民族的信仰色調、紋案彩繪,加之現代環保的工藝,鼓身呈七彩之色,結合流行時尚的花卉、民族織錦、刺繡等創作元素,呈現出“七彩云南”特有的寓意??兹腹臉邮椒倍?,鼓腔內壁共鳴腔,通過嚴格的聲學結構協調及樂音原理,放大音孔徑和放音口,提升了鼓聲的整體共鳴,解決了原有“象腳鼓”演奏時存在的問題。
改良后的孔雀鼓,根據鼓高、鼓面直徑及其長度可分為:8寸、10寸、12寸三種。鼓體呈球形漏斗狀,放音口呈喇叭結合狀,其音域有低、中、高音及多個制音。鼓腔體的材質選取云南獨有的芒果木及攀枝花木整木刨空,鼓皮采用優質烏點山羊皮或安哥拉進口帶毛山羊皮。鼓身花紋均為純手工彩繪的民族圖騰及花卉的圖案。繃鼓拉繩則為“三環緊扣一拉繩”②??兹腹牟捎昧诉\用人體工學設計,可以實現站立式、坐式等不同方式的演奏。因此,在形制上,孔雀鼓延續了傳統“象腳鼓”的外形,改進了傳統音色的音量,延長了其特色音質的共鳴時長,突破了音域局限,增加了高音的效果,可以說是對民族打擊樂器進行一次改良。
二、南烏·孔雀鼓實踐教學價值
作為云南民族特色創新型打擊樂器,南烏·孔雀鼓的演奏形式中難免要蘊含少數民族基因,其民族屬性較為模糊,制鼓工藝需要繼承,新鼓問世需要宣傳,演奏技法需要傳習,民族文化需要傳承。當前,學術界對于南烏·孔雀鼓的研究分為兩個領域:器樂及聲學結構研究和技法傳授研究,將鼓文化融入課堂教學,開設南烏·孔雀鼓演奏課程。
玉溪師范學院傳習館面向全校不同專業開設公選課,在零基礎的大學生中傳授演奏技法,難度可想而知。但是為了更好地在校園中宣揚、推廣這種器樂形式,需要那些已經從事這項改革和試驗的高校和專業老師及時總結經驗,進而向更多的高校進行推廣。
在實踐教學中,筆者主要是以南烏·孔雀鼓的演奏作為教學的載體,結合新時代素質教育的方針,創辦了文化教育的特色課堂,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故事、發展演變以及各類鼓之間的文化源流關系等要素,讓學生在歷史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實踐中感悟鼓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過六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南烏·孔雀鼓的實踐教學需要進行改革。首先,要以傳統的思維來傳授傳統文化,改變過去以西方音樂教育的思維來教授的局面。其次,教學應該回到傳統樂舞的思維當中來,用原生態的方式來傳承南烏·孔雀鼓的鼓文化,這樣可以喚起少數民族學生傳承保護本民族文化遺產的意識,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從而更好地弘揚少數民族樂舞文化。
三、南烏·孔雀鼓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玉溪師范學院傳習館的南烏·孔雀鼓實踐教學,其創新之處在于將原本的音樂類專業課程改為公共選修課,讓更多的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參與到鼓文化傳承當中來。這些學大部分是師范專業,將來可能是中小學教師,能把他們的興趣調動起來,將成為少數民族鼓文化傳承的主力軍。
傳習館的公選課,打破專業的制約,擴大鼓文化傳播的受眾面,降低原有的生源學習應具的條件,改變原有的“一對一”至“一對五”的授課方式,以小組集體課“一對三十”的形式授課。采用多人小組情景式教學,提供多譜教學,如文字譜(擬聲譜)、符號譜、數字譜、三線譜等4種,滿足音樂不同基礎的學生,真正意義上做到因材施教,將繁瑣的內容簡單化,讓零基礎非專業的學生很快上手,掌握技術要領。
教學內容從原有的基本理論講授改為直接參與師生互動,其內容主要圍繞節奏感知、身體機能、音律律動、合奏伴奏、獨奏打唱等,結合當下流行音樂作品,選取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傳統民歌小調進行訓練,讓學生感受到不同音樂風格的節奏、節拍、速度的同時,增加相互協作的能力,解決學生在演奏中節奏的把握、學生在合奏中的協調配合,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氛圍,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教學方式嘗試“群敲群打”趣味合奏,采用打唱與打合唱、傳播少數民族文化、打唱少數民族歌曲、教學游戲化、打唱經典國學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課后,運用各種網絡平臺,分享相關的理論知識,線上采取“微課教學+推送自主學習材料+討論、答疑+記錄上課情況和意見反饋”等方式,線下采取“自主練習+自由選曲+即興演奏”等方式,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建立“管理員+課代表+助教或民間藝人+老師”等不同層面的技術支持和服務,做到實時解答學生疑問。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查找自己喜歡的音樂,利用直播平臺展示自己。嘗試盡量少用語言教授,多用肢體動作溝通授課,讓學生感受到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讓學生充分體驗節奏的律動,并且結合不同學科,如中醫穴位、運動康復、潛能開發、音樂學等的理論,多方面驗證教學成果,這也有利于學生拓展就業渠道。
以上是筆者在南烏·孔雀鼓公選課教學的經驗,也是少數民族打擊樂實踐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六年的教學經歷,通過課堂的實踐教學培養了一大批喜歡敲南烏·孔雀鼓的學生,他們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校從事教學工作,得以進行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培養,這也是開展南烏·孔雀鼓實踐課教學的最大的收獲。
注釋:
①南烏·孔雀鼓,釋義“烏”意為太陽;太陽是云南各民族的共同信仰;“孔雀”是百鳥之王,也是云南的代表符號;“烏”作神鳥叫聲;“烏”云南少數民族神圣的顏色;“烏”其鼓低音作烏(咚咚)聲、其面為烏皮、其體為烏色,故作“南方神鳥發出來的一種聲音”。
②“三環緊扣一拉繩”是指采用3個鐵環1內2外扣住鼓皮,選取高強度5mm的專用繩拉繃固定的手法。
參考文獻:
[1]劉瀟遙.云南少數民族鼓改良與創新探究——以南烏·孔雀鼓為例[J].民族音樂,2018,(06).
[2]申波,馮國蕊.“地方化”語境中的“象腳鼓”樂器家族釋義[J].民族藝術研究,2018,(02).
[3]朱海鷹.重新認識象腳鼓文化[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3).
[4]卓嘎.少數民族樂器教育發展初論——少數民族樂器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視角[J].音樂探索,2014,(04).
[5]胡亮.少數民族音樂物質文化的創新與繼承——對云南少數民族樂器改良的思考[J].藝術百家,2012,(04).
[6]梁晶.從民族樂器演化看少數民族音樂文明進程——基于社會人類學考察[J].貴州民族研究,2015,(01).
[7]劉瀟遙,董雅.云南“南烏·孔雀鼓”的起源與緣起[J].民族音樂,2019,(02).
[8]劉勇.樂器改良要有整體視角——對云南少數民族樂器改良的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12,(03).
[9]周邦春,李方元.民族樂器創新發展中民族本色的延伸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5,(04).
[10]趙立德.云嶺樂苑溢芬芳——云南民族樂器的開發運用[J].演藝設備與科技,2006,(01).
基金項目:本文為主持玉溪師范學院2019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本土樂舞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以手鼓演奏課程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12;2019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暨云南藝術學院科研基金項目《新中國70年云南高等音樂教育發展史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