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凌

摘 要:中國經濟現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供給側改革是必經的發展之路,也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穩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建筑經濟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供給側改革背景必然對建筑經濟產生直接且深遠的影響。顯然,傳統的建筑經濟發展模式已然不適應供給側改革發展背景的客觀要求,基于此,本文針對供給側背景下建筑經濟轉型發展展開探討與論述。
關鍵詞:供給側 ?建筑經濟 ?轉型發展
一、供給側改革概述
供給側改革理念的提出及其深入應用,源于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客觀需要,自2015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日趨明顯,不同領域及行業發展呈現出“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基本態勢,中國經濟的供需關系存在顯著的結構性失衡,產業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區域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人口的區域分布不合理,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勞動力、土地、資源等一般性生產要素投入。正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中共中央從更高的發展戰略視角,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經濟發展戰略,旨在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從口頭的字面意義上來理解供給側改革這一含義,實際上可認為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通過供給方式、供給結構、改革角度三大方面來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與政府功能的轉變。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包括以下核心要點:其一,居于制度創新之首,實現政府管理經濟、社會方式的創新;其二,深入推進財稅改革,形成政府與公民、中央與地方之間穩定的經濟關系以及規范的政府財政管理制度。
二、建筑經濟轉型路徑與制度體系現狀
(一)建筑業供給結構適應性較差
基于供需關系視角,供需錯位是建筑經濟發展過程中無法繞開的路障,一方面,建筑行業的低效底端產能過剩,而高品質供給存在嚴重不足,因此,產品質量不保障、企業產能結構適應性差成為嚴重制約建筑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障礙。此外,由于產品質量及產能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必然直接影響建筑行業整體服務水平的提升,基于當下這樣的嚴峻形勢,建筑經濟轉型將面臨長時間的困境。
(二)企業管理制度缺乏保障
建筑經濟轉型發展,必然離不開完善的管理制度的約束和指引,這里所說的管理制度,其管理范疇既包括人力資源管理,也包括生產經營管理等多個層面。一方面,建筑經濟轉型發展必然離不開專業團隊強大合力的助推,供給側改革對管理理念、發展路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業迫切需要解決機制不完善、轉型環境差等現實問題,而所有豐功偉績的背后,都是專業團隊、強大隊伍的努力與風險,然而,現實情況中,建筑經濟發展的重心往往片面地聚焦于產能問題上,對于人才的引進、人員的管理、觀念的創新等方面,缺乏關注和重視。另一方面,建筑經濟轉型發展,即意味著突破傳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這也同時意味著,原有的管理制度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建筑經濟轉型的客觀需要,管理制度的落后性和局限性,也是建筑經濟轉型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障礙。
(三)行業發展機制缺乏創新
從建筑經濟轉型的整體現狀來看,供需失衡及關聯產業發展問題極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其本質原因在于建筑行業發展機制缺乏創新性,無法完全貼合供給側改革背景的發展趨勢,行業整體的發展方向不明確、管理制度不保障,導致建筑經濟在實際轉型過程中亂了章法。此外,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對建筑經濟轉型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和影響,加上現有的機制不完善等客觀原因,建筑行業在短時間內難以有效迎戰。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建筑經濟轉型發展策略
(一)搭建優秀人才團隊
優秀的人才團隊,是建筑經濟成功實現轉型的核心影響因素之一。一方面,建筑企業應提高人才培養及發展的重視度,建立健全人才招聘、培訓機制,在招聘這一源頭性環節就嚴格把控人才引進的嚴格標準,為后續的人才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另一方面,企業內部應強化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工作,定期組織有計劃、有目標的培訓活動,逐步強化對應崗位人員的專項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通過優秀人才團隊的集思廣益,充分調動專業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引進先進的經濟轉型發展理念,科學分析并精準把握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政策的有利點,為建筑經濟轉型獻計獻策、探索轉型路徑。
(二)構建合理的轉型體系
在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新形勢下,建筑經濟轉型應當以需求為先導,基于供需關系視角,真正認識到建筑經濟當前供需失衡的本質原因。一方面, 從產品質量、產能問題著重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優化經濟要素的資源配置,提升建筑企業的產能效益。另一方面,結合服務水平、服務質量、制度保障等多個方面的客觀訴求,秉持務實創新的發展理念,著手構建合理的建筑經濟轉型體系,本文基于現階段建筑行業多方協調不到位、制度缺乏保障的現狀的基礎之上,再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與成功案例,針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建筑經濟轉型提出如下表4-1所示的建筑經濟轉型體系,真正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優化、關聯產業的明確分工、供需關系的有效平衡等轉型目標。
(三)優化建筑經濟環境
基于新經濟常態環境下,建筑行業的發展環境日益嚴峻,競爭日趨白熱化,建筑經濟環境是否健康、有序,必然直接關系到建筑經濟轉型之路是否順暢,因此,不斷優化建筑經濟環境,由此構建一個公正、有序、良好的經濟市場環境,對推動建筑經濟成功轉型至關重要。一方面,行業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明確市場化改革原則,將信用信譽機制的優勢作用發揮出來;另一方面,應完善工程招投標制度, 大力實施建筑業“互聯網+BIM”模式,轉變傳統行業監管模式,大刀闊斧地真正實現建筑產業升級改造。
四、結束語
綜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建筑經濟發展必然造成巨大沖擊和深遠影響,建筑行業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支柱,應及時、客觀、全面地認識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發展機遇與挑戰,精準掌握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點,結合建筑經濟轉型當前的困境和瓶頸,有的放矢地從對應方面深入研究探討行之有效的發展策略,真正實現建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行業要素配置、解決企業產能問題,為建筑經濟成功轉型創造有利條件和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宇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民營鋼鐵企業的轉型升級——基于對沙鋼集團近年來發展的思考[J].冶金經濟與管理,2019(3):31.
[2]張順華.供給側改革下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對策研究[J].投資與創業,2019(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