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萍 趙羅成


摘 要: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為了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必須重視其就業問題。以新型城鎮化為背景進行調研,發現當下農民工在就業區域選擇時考慮的因素更加多樣化。重點探討了農民工就業區域選擇的影響因素,深刻分析了農民工進城就業與回流就業的優劣勢,結合調研,就促進農民工就業區域均衡化給出了具體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民工;就業區域選擇;回流就業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0-0001-04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061.4? ? ? ?文獻標志碼:A
1 ?新型城鎮化中農民工就業區域分布情況
1.1 ?農民工及新型城鎮化的概念
農民工是屬于農村戶籍,但沒有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而是在城市工作的一個群體。農民工承擔了改革開放前沿建設的最主要任務。截至2018年,約有2.88億農民在城市中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各基層崗位工作。如果農民工可以獲得城市居民身份,對城市建設和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隨著時代發展,學術界對農民工的詮釋也發生了新變化。有學者認為,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農民工是中國戶籍制度的時代產物,是現代工業化的發展與傳統戶籍制度相對立的表現。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了“城市新移民”“新產業工人”等具有現代化文明發展觀念的名詞,這些名詞更好地定義了新時代農民工的職業特點。
新型城鎮化就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1]。按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總要求,順應發展規律,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穩妥扎實有序推進城鎮化。
1.2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就業區域分布現狀
近年來,勞動力遷移也出現了新變化,主要是因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務行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勞動力形成了由第一產業逐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新形勢[2]。由于地域發展不均衡,更多勞動力流向發展程度高的東南沿海地區,而中西部地區由于自然、經濟等原因,勞動力流失嚴重。以河南農民工就業地區選擇整體概況為例[3],具體結果見表1。
2018年以來,基于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出現了一批新興城市,如成都、杭州、武漢、蘇州、西安、鄭州、長沙等。這些城市快速崛起,必然會引起勞動力遷移方向轉變,給這些城市帶來更多活力與就業機會。此外,相比一線城市,新興城市的生活成本與壓力更低、戶籍政策更寬松等都是利好因素。新時代下,農民工有更多的選擇與機遇,其流動方向更加多元化。
2 ?農民工就業區域選擇的影響因素
有研究顯示,與20世紀80年代初的盲目跟風相比,今日的農民工對于就業區域選擇更加理性與成熟[4]。將影響農民工就業區域選擇的因素分為經濟與非經濟因素兩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2.1 ?農民工選擇就業區域的經濟因素
2.1.1 ?區域收入水平差異
經濟收益是農民外出務工最關注的問題,由于不同城市發展水平不同,造成收入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農民工傾向于選擇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來維持家庭生計。一般來說,如果其他因素沒有改變,那么經濟因素將成為唯一的考慮因素。但與此同時,農民工結合自身,也會考慮自己是否適合該地區的職業發展。表2為對江蘇南部地區進城農民工行為選擇的調查結果[5]。
由表2可知,江蘇南部地區選擇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群體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考慮因素(0.78),對行為選擇產生根本性影響,證明農民工傾向于選擇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來維持家庭生計這一結論。個人技能情況和心理成本為次要考慮因素(0.26~0.27),對農民工區域選擇產生一定影響。對城市社會的認同和距離成本為微弱影響因素(0.10~0.14),這也恰恰說明了農民工群體中普遍存在遠離故鄉和與城市社會脫節的問題。
2.1.2 ?生活成本差異
在城市中工作必然面臨在城市生活的問題,包含吃飯、住宿及交通等。一線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其中住宿問題尤為突出。在一線城市租住成本甚高已成為眾所周知的事實。農民工在選擇務工城市的同時,也必須綜合考量收入與支出之間的關系。
2.1.3 ?流動就業成本
距離農民工生活地較遠的區域,由于信息溝通與傳輸存在距離,獲得較好的工作機遇有限,因此部分農民愿意在其生活農村所在的周邊城市通過鄉親介紹尋找工作機會。
另外,距離家鄉遠的城市由于路程成本高,平時探親等都會增加額外支出。這些因素影響農民對就業地域的選擇。
2.1.4 ?社會環境差異
社會發展推動了精神需求的提高,新時代農民工更加注重生活質量,在就業區域選擇上會考慮城市的環境問題。空氣質量較好、社會治安穩定的地區是農民工向往的就業區域。
2.2 ?農民工選擇就業區域的非經濟因素
2.2.1 ?子女教育及生活習慣
新時期,農民工對于子女教育問題也尤為關注。城市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政策,會影響農民工在就業區域選擇時的判斷。
另外,城市生活與農村生活方式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也是影響就業區域選擇的重要因素。一些城市對農民工存在歧視和偏見,也會影響農民進城務工的選擇。
2.2.2 ?城市落戶政策
戶籍制度是我國頗具特色的管理制度。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輻射發展,一批二線城市率先放寬戶籍準入標準,吸納更多力量為城市建設服務。農民對于戶籍政策的關注也日漸升溫,落戶務工所在城市是他們的愿望,也必然是他們考慮就業區域的一個重要因素。相關政策也要不斷完善,給予農民工更多政策優惠,幫助農民工實現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的意愿。
2.2.3 ?農民的個人情況差異
年齡差異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中有重要影響[6],年輕人更愿意去較遠的地方務工,而年長者由于生理與心理原因,更愿意選擇在家鄉周邊地區工作。
此外,受教育水平對擴大勞動力視野有深遠影響。家庭情況對于農民選擇務工區域有根本性的制約作用,當一個農民家庭上有長輩需要照顧、下有孩子需要照料時,必然會限制勞動力流動距離。
3.1 ?新型城鎮化中農民工城市就業的優勢及劣勢
3.1.1 ?新型城鎮化中農民工城市就業的優勢
我國正處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城市建設需要大量勞動力,大量農民工選擇在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加工性企業、工程建筑、開采業、服務業工作,為城鎮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同時,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科教文衛相關基礎設施的發展,為農民工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而且,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經濟環境會催生很多培訓機構,改變農民工技能水平低、素質不高等情況。這都對農民工發展和順利就業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也是農民工在城市就業的優勢。
3.1.2 ?新型城鎮化中農民工城市就業的劣勢
農民工進城就業也存在一些劣勢,具體如下。
首先,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需要素質優良的從業人員,而農民工普遍技能水平低下、素質不高。
其次,生育問題。農民工思想觀念保守,造成超生問題嚴重。全國普查數據顯示,農民工超生的占比超過其生活城市的50%以上,而且由于性別歧視嚴重,造成新生兒男女比例失衡。
再次,由于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不一、法律意識淡薄,對自身的約束有限,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治安問題,如賭博等違法行為成為農民工提升經濟收益的不正當手段。
3.2 ?新型城鎮化中農民工回流就業的優勢及劣勢
3.2.1 ?新型城鎮化中農民工回流就業的優勢
在中國,農民工回流具備明顯的地區特點。對于中西部而言,農民工回流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這類人群中的大部分都經歷了生活的磨礪,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只要稍加引導與培訓,就可以成為為企業所用的熟練工人,并且具有較高的忠誠度。
另外,回流的農民工由于經歷了“大城市”工作生活的磨煉,開拓了眼界與認知,可以給家鄉帶來思想的創新與改變,使新概念與政策可以得到更好的落實。并且,在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勞動者,回流的農民工可以充分滿足城建對勞動力的需求。
3.2.2 ?新型城鎮化中農民工回流就業的劣勢
農民工回流就業也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必然是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城市,大量勞動力流失會破壞城市服務體系的穩定性。部分城市已經出現了“用工荒”的問題,甚至企業高薪聘請卻依然無人應聘。這必然造成城市發展的停滯,阻礙經濟發展和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農民工回流不僅會影響城市發展,也會給農村帶來一系列問題。我國人地矛盾尖銳,回流農民工會加劇土地資源緊張的局面,帶來不穩定的因素。
此外,鄉鎮企業數量有限,無法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所以一部分人還是要以農業生產為生,這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農民工回流對自身也會產生一些不利影響。由于長期外出務工,農民工適應了城市發展的工作節奏與生活方式,回到農村會產生心理抵觸與不適應等問題。
4 ?促進農民工就業區域均衡化的具體措施
農民就業區域均衡化有助于經濟社會平衡發展,可以有效縮小地區差異。農民工沖破重重阻礙來到城市謀求發展,但因觀念等因素限制其身份轉變和就業區域選擇。這就要求在發展過程中,根據新時代農民工的切實需求進行綜合考慮。為此,從多方面角度提出建議措施,幫助農民工可以在城市獲得更好的發展,推動地區經濟平衡。
4.1 ?政府主導,完善農民工就業政策
政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應該為農民工的就業選擇提供更多的建議和政策支持。
首先,加大對農民工的就業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工的職業精神和專業素養。當地的勞動保障部門要努力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向農民工提供政策解讀、市場信息宣傳等,幫助農民工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法律保障;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嚴厲查處克扣農民工工資的行為[7]。
其次,要把農民工納入城市服務體系,讓農民工共享城市在就業培訓、兒童教育、住房、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只有堅持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建立科學合理的就業指導體系,幫助農民工實現更好的職業發展。
4.2 ?突出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實現錯位競爭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問題。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在經濟規模、經濟發展質量、經濟競爭力上均處于劣勢。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必須堅持區域特色,發展獨特的經濟產業,在縮小同東部地區經濟差距的同時,也為農民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4.3 ?優化城市戶籍制度,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
戶籍制度是限制農民工流動的重要原因。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需要不斷優化戶籍制度,減少農民工融入城市發展的政策障礙,努力消弭心理壓力和身份不平等問題,增加農民工對城市的身份認同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保護農民工的公民權利和合法利益免受侵犯,而且農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享有更大的發展自由,對于優化農民工區域選擇有根本性的幫助。
農民工為城市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必須更加關注農民工的城市住房問題。政府要提供更多安置房項目,幫助農民工在支付低租金的同時獲得舒適的生活環境。這對農民工全身心投入城市建設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4.4 ?促進教育公平,減輕農民負擔
加大教育投入,妥善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8]。確保公平、公正、公開執行國家教育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獲得公平的教育資源與入學機會,減少農民工負擔,為祖國未來的新生力量提供優質服務[9-10]。
5 ?結束語
農民工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群體,對國家建設貢獻巨大,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與幫助。農民工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農民工就業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將有助于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重點探討了農民工在就業區域選擇上的因素,認為選擇的主要依據是經濟收入,但非經濟原因也會影響就業地域選擇。
通過分析農民工進城就業與回流就業的優劣、劣勢,認為加強政策引導,并且完善各項制度,能夠保障農民工的權益,使他們獲得幸福感。另外,提出了建議措施,幫助農民工培養更加現代化的就業區域選擇觀念,使他們可以從容應對現代化城市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EB/OL].[2014-3-16].http://www.gov.cn/gongbao/? ?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2]李克海.民工經濟與農民現代化[J].江蘇社會科學,2005(1):160-164.
[3]孫華民,王磊.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性研究——基于產業支撐視角[J].財經問題研究,2017(12):12-13.
[4]呂效華.經濟欠發達地區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區域選擇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4(5):26-31.
[5]白南生.農村勞動力流出就業對農業影響的實證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44-254.
[6]張曉蕓,朱紅根.農民工就業區域選擇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代際差異的視角[J].商業時代,2014(30):47-49.
[7]祁子龍.基于人口、土地和產業視角的長三角地區新型城鎮化水平測度與問題分析[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24-26.
[8]李若建.關于農民工與流出地鄉村的關系和鄉村發展的幾點思考[J].人口研究,2005(4):46-48.
[9]白南生,李靖.農民工就業流動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8(7):70-76.
[10]李東琴.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穩定性的影響因素[J].經營與管理,2011(9):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