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奎
【摘要】現如今,大學校園里有很多輔導員工作中存在問題,這些問題逐漸在輔導員隊伍中表現出群體性的特征。種種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學校教書育人“以人為本、立德樹人”基本目標的完成,還制約了學校教育工作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輔導員;問題; 機理分析
一、工作問題表現形式
(1)不走心方面。“不思不想、漫不經心”。主要表現在一些輔導員在思想上對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動腦砥礪斟酌,不用心極深研幾,整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習慣按部就班,忙于事務多,謀劃長遠少,“熱”在上層,“冷”在下層,不能經常深入到教室、宿舍一線接觸學生,很少直接和學生談心交朋友,真正為學生排憂解難,真正成為學生有困難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信得過的知心朋友。特別是在具體的工作中,服從安排多、主動思考少,直接轉訴多、任務分解少,過程的指導、監督、落實基本沒有。安常守故,直接原文傳達、轉發學校、學院的工作精神和工作要求,不加思索。對待工作粗枝大葉、走馬觀花,工作狀態敷衍塞責。
(2)惰性強方面。“心慵意懶、茍且怠沓”。主要表現在輔導員面對工作時偎慵墮懶,習慣于輕吞慢吐的工作節奏,慣用通知來下達通知;用會議來傳達會議等。特別是對一些上級部門安排的任務性工作惰性使然,不能很好地進行調研與思考,工作不能有效地和本院實際結合起來,而是簡單的照搬照抄,簡單的認為通知下發下去、會議安排下去就算工作落實了。具體工作中不愛觀察、不愛動嘴、不愛動手、不愛動腿,工作直接交代學生干部,自己從不切實布置和安排工作的開局、布局和結局。因為惰性和學生之間形成了膈膜式的“心墻”,不考慮工作最終效果,工作成效自然一落千丈。
(3)重外在方面。“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主要表現在一些輔導員為學生綜合服務的意識不夠強,愿意抓“獎狀項目”,習慣于聯系服務一些表露成績明顯的學習較好和工作能力較強的高端學生,對普通學生的關心、聯系、重視、服務不足。搞學生活動習慣搞“盆景工程”,不注重活動的實際內容和活動意義,搞活動熱衷于講排場、比檔次,在活動中多搞一些表面熱鬧非凡、聲勢浩大的,對活動片面追求觀賞性和表現性,而忽略了活動的實際性和長遠性。
(4)輕內涵方面。“照貓畫虎、按圖索驥”。主要表現在一些輔導員在工作中安排學生活動不勝枚舉,上交的文字材料筆酣墨飽,不注重活動內容,更沒有活動內涵。志愿服務工作,組織多支志愿服務隊,多個地點、一個目標志愿服務,不去考慮服務對象的感受和服務的真正目的;吸引凝聚學生,一哄而上組織多次文體娛樂活動,活動項目層層疊加,沒有合理統籌安排,不去分析活動的宗旨。不能廣泛深入調研活動的本質,研究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導致活動只有形式、數量、人數,沒有真正的意義。沒有深層次地關心學生想什么、要什么、急什么、盼什么,不能通過活動行之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
二、工作問題機理分析
(1)輔導員對工作的認識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一方面,一些輔導員對待工作慣性使然,不能主動適應環境發展的新變化、新要求和新的工作任務,缺乏自我更新的意識和持續工作的韌勁,工作方法長期得不到有效提升,致使服務學生的辦法不多,吸引和凝聚學生的能力不足,輔導員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逐漸水落歸槽。另一方面,一些輔導員沒有在思想上、行動上真正樹立起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公仆意識,服務學生的精神和力度不夠,從而導致在工作中自我要求不嚴,工作標準不高,進取精神不強。加之隨著社會轉型,價值取向多元化,廣大學生訴求多樣化發展,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解決起來有一定困難,使一些輔導員在工作的認識上扣槃捫燭,服務學生時有畏難情緒,致使工作始終浮于表面,沒有真正動腦琢磨、用心推敲學生工作的相關事宜,導致輔導員的親和力、感召力越來越低,與學生的距離寸步千里;與學生的感情日遠日疏。
(2)輔導員開展工作“勤”與“懶”結果大同小異。由于學校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干多干少都一樣”,甚至“干與不干都一樣”,“多干問題多、少干問題少”。致使輔導員開展工作思想懶惰、行動惰懶,存在“求穩多、求進少”和“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的得過且過思想,慢慢的輔導員深入教室、宿舍和學生一線調研逐漸少,接地氣不足。輔導員了解基層情況較少,特別是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掌握不透;對學生的所需所盼掌握不全。
(3)輔導員工作積極性受到挫傷。一方面,抓大面不如抓典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這個漫長的培養過程中是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明顯效果。而抓典型的結果則截然不同,一個學生、一個小組、一個班級有突出事跡或突出表現成為校級、省級以上的楷模,其輔導員馬上“母憑子貴”,大小會議都會得到表揚,甚至可以做到“一俊遮百丑”。另一方面,有意義不如有獎狀。學生工作的好與壞是不能僅憑獎狀來盲翁捫籥的,輔導員的好口碑也不應只是茶余飯后的閑談淡語,每個輔導員在工作中原本都是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出人頭地;都希望自己的學院力爭上游。而當下,好學院的評判結果大部分是獎狀的多少、獎狀的級別,輔導員的個人發展也是如出一轍。這就促使輔導員在工作中只能唯獎是舉。
(4)輔導員工作總體上仍勢單力薄。首先,主管部門對輔導員的崗位重要性和工作量認識不足,造成輔導員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十分突出,輔導員工作力量整體薄弱,在專業較好的學院輔導員基本可以按照1:200配備輔導員,而在專業較冷的學院基本就是1:400配備,甚至比例更大,而且輔導員大都身兼數職,面對接踵而至的工作任務,難以承受評比壓力,只求量上過人、材料制勝,深層次研究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其次,輔導員本身就不了解活動的內涵,應該在活動策劃階段就應明確活動舉辦的意義和宗旨,對活動結束后的檢查和評比不僅僅局限在看材料和照片上,而是應該深層次的考慮這項活動開展對大學生起到了多少的教育效果,活動的實際社會價值和社會影響等諸多方面。
參考文獻:
[1]三全育人視角下輔導員工作路徑探析[J].智庫時代,20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