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玨霖
摘要:當代大學生群體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誠信缺失問題,這一現象的嚴重性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建構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任重而道遠,除了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還需要善于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與探究,創造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與管理方法,以緩解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日益嚴峻的形勢。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誠信;策略
網絡生活對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發揮的影響越來越大。從大學生網絡誠信道德建設入手,解決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已經勢在必行。這既是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促進高校文化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有利于保障網絡健康發展,助推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因此,有必要全面深入研究大學生網絡失信現狀、成因及對社會的危害,突出網絡誠信在大學生各方面誠信問題中的重要地位,探索大學生網絡誠信道德建設的有效路徑,從根本上治理大學生網絡失信問題。
一、網絡誠信的必要性
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已經源遠流長,對社會的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荀子說道:“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他將“誠信”視為一種政治道德,是古代君主實現長治久安的必備素養。朱熹則認為:“誠是自然底實,信是做人底實。”無論是天之道還是人之信,“誠信”都是一種至善之德,需要人們遵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在“互聯網+”時代,“誠信”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既適應時代發展,又契合主流道德,有利于在網絡世界中調節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繼承和發揚。
二、大學生網絡誠信缺失的現狀
2.1學習生活方面
很多大學生一遇到寫論文、寫作業的時候,都會習慣性的選擇從知網、百度等網站里面搜集相關文章進行抄襲、拼湊,不愿意花費時間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去寫高質量的的文章,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學術造假現象。還有一些學生在網絡上買賣四六級試卷答案、考研答案、尋找槍手替考、替寫論文或替上課等,渾然不知這些行為不但嚴重敗壞了高校的學習風氣,而且有的也觸犯了法律的底線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2.2網絡消費方面
1.散布虛假信息。因網絡具有隱蔽、虛擬的特點,大學生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言論,也可以與他人進行交流、暢所欲言。同時,因網絡約束力有限,有的大學生思想上出現了松懈,不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利用網絡散布謠言、虛假信息,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這些不文明的上網現象,不僅給他人身心帶來了困擾,也不利于干凈網絡空間的創造。
2.進行網絡詐騙。在大數據迅猛發展的今天,網絡中形形色色的信息資源,無不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在利益和誘惑的驅使下,有人違背了誠信做人的道德,利用網絡工具進行詐騙。有的大學生給網店刷帖子提高網店知名度,獲取一定經濟報酬,但無形中剝奪了顧客對網店商品的知情權,難以維護顧客的合法權益,擾亂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秩序。
2.3求職就業方面
一些大學生為了尋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他們在網絡求職時會編造虛假的個人簡歷來夸大、美化自己,以提高自身競爭實力。但是這些虛假信息是經不起推敲驗證的,在用人單位的層層面試環節和敏銳的面試官面前,簡歷中的虛假編造信息一步步都會暴露出來,反而給用人單位留下不守信用、道德水平低下的不好印象,也降低了大學生和高校的社會形象。
三、大學生誠信教育的策略
3.1強化大學生誠信意識
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人格的“母機”,應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自覺把網絡誠信道德教育納入高校德育體系。大學生網絡誠信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學生網絡誠信道德教育長效機制,切實推進大學生網絡誠信道德建設:高校要以身作則,把“誠信”融入到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中,貫穿到教育、管理、服務的全過程,潛移默化地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將網絡誠信道德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有機融合,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網絡誠信道德教育,切實提高網絡誠信道德教育成效;結合當代大學生開放程度高、個體意識強、思想變化快等特點,利用網絡加強與大學生的思想交流,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網絡誠信道德教育;組織誠信教育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誠信的深刻內涵和重要作用,進一步鞏固其誠信意識。
3.2推廣網絡實名認證
網絡的匿名性,使部分網絡參與主體漠視網絡道德,肆意出現網絡失信行為。推廣網絡實名認證,可以打破網絡匿名性的弊端,讓網絡主體在透明的網絡環境中更加注重自己的網絡言行。在推廣網絡實名認證的過程中,必須保護好個人隱私這一核心操作。用戶只能用個人的真實身份信息在公安機關進行上網注冊,待審核通過之后獲得上網的唯一網名,這是用戶進行各種網絡操作的基礎。除經過授權的國家相關機構和人員在嚴格的審計審查后方能查詢用戶真實身份之外,其他任何單位或個人都無法獲取網名背后的用戶真實身份信息。這既能實現網絡透明化,又能保護網民個人隱私,真正發揮其提高網絡參與主體的誠信道德意識、規范網絡言行的治理功能。
3.3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
1.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學校要建立完善大學生誠信規章制度,以制度來約束規范大學生的言行,使大學生自覺遵守紀律要求。從新生跨入大學校門開始,就要為每位大學生建立“個人誠信檔案”,認真如實地記錄每位大學生的基本信息及其在學業、生活、經濟等方面的誠信情況。同時,將學生的誠信狀況與學年先進個人、優秀學生、國家獎助學金評比,以及黨員發展、畢業生就業、信用程度推薦相掛鉤起來,以此引起學生對自身誠信行為的重視,時刻提醒學生遵守誠信制度。
2.健全完善誠信獎懲機制。學校各部門單位要全方位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及時跟蹤學生生活學習、道德品質等方面的誠信狀況,客觀全面地對學生誠信素質進行評價,如實地向學校反饋學生誠信情況,為學校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學校要采取獎懲相結合的方式,對誠信品質考核優秀的學生進行表彰,并給予一定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同時,加強對誠信行為的監督管理,對于失信行為將給予嚴肅處理,主要依據失信程度給予差別處罰,情節嚴重者甚至取消各種評先評優的資格,并將失信行為記錄入其個人學籍檔案。通過獎罰分明,教育大學生明白講誠信能夠保障自身權益和獲取相應的獎勵,失信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有損于自身的利益。
結語: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網絡誠信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與蓬勃發展的互聯網事業形成鮮明的對比。面對愈演愈烈的大學生誠信道德失范現象,深入剖析大學生網絡誠信道德缺失的根源,探索大學生網絡誠信道德建設的可行性對策已經成為當前社會和諧發展、高校文化全面發展、網絡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參考文獻:
[1] ?戴艷軍,吳樺.大學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2] ?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構與重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3] ?李輝.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特點及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