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彩琴
摘 要:深入調研涇川縣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成效,分析現狀,查找問題,提出了“宣傳引導、優化規劃布局、加強隊伍建設、強化保障措施、嚴格行業監管”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問題;對策建議
一、涇川縣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成效
近年來,涇川縣為了滿足城區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采取多種方式,全面優化資源配置,加快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大力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逐步健全,服務功能日趨完善,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服務質量顯著提高,為廣大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目前,全縣共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4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3個,從業人員70人,全科醫師3人,平均每個站3-7名工作人員,站均服務人群3000-5000人。
1.科學規劃布局,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始終堅持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注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調配辦公場地,優化領導機構,充實工作人員,進一步理順了體制機制。依據國家《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按照“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多渠道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原則,制定《涇川縣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標準》,擇優選擇城區內具備社區衛生服務基本條件的個人醫療衛生機構通過轉型、功能轉換舉辦社區衛生服務站。城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形成了全覆蓋。
2.轉變服務理念,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持續深化。不斷完善和落實社區衛生服務基本功能,積極引導各服務站由片面注重醫療服務向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保健并重發展轉變。引導社區衛生服務站持續強化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初級診療和慢性病管理、康復服務職能,并結合自身特長,發揮中醫藥優勢,積極應用針灸、推拿、拔罐、熏蒸等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中醫藥預防、保健、康復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讓有限的醫療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嚴格落實家庭醫生制度,推行全科醫生與社區居民建立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從原來的坐堂行醫逐漸轉向上門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式服務,有效滿足了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3.創新服務方式,社區衛生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堅持以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為抓手,積極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標準化建設,規范引導社區衛生服務站不斷加大對業務用房、醫療設備的投入力度,提升醫護人員綜合素質,持續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內涵建設,各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達到功能分區合理、服務流程順暢、就醫環境舒適的要求,滿足了群眾“點對點、零間隔、全方位”的服務需求。全力推行“兩包一保”工作模式,優化工作機制,激發工作人員干事激情,凝聚工作合力,以“服務群眾直通車”和“便民服務進萬家”為載體,狠抓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落實,社區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高。
二、涇川縣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布局缺乏前瞻性。涇川縣現有的社區服務站用房均為租賃房屋,存在布局不夠合理,業務用房緊張,運營成本過高,服務人群不均等問題。
2.社區衛生服務保障投入不足。涇川縣目前尚未制定出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管理辦法和相關政策文件,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財、物投入力度不大,制約了基本醫療服務的開展。部分服務站兒童預防接種場所擁擠、登記接種次序混亂,信息管理不規范,疫苗儲存、接種存在風險。
3.社區衛生服務隊伍專業人才短缺。全科醫生人才缺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無應有的臨床工作支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學歷參差不齊,高素質人才嚴重不足,工資待遇普遍偏低,隊伍不夠穩定,整體業務能力不高。
4.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宣傳力度不夠。居民對社區服務工作的認知度不高,醫務人員入戶調查、建立健康檔案、對慢性病人進行隨訪時,存在居民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的現象。
三、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引導,進一步提升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參與意識。要在宣傳引導上下功夫,采取多種措施,切實提升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知度。一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宣傳力度,使廣大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有更多的了解,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可信度。二要轉變宣傳方式。引導社區工作人員轉變工作方式,主動上門服務,針對健康或非健康狀態人群提供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和計生指導等服務,使廣大居民樹立科學的保健意識。三要創新宣傳模式。要通過開展“健康教育、義診咨詢”進社區等活動,提高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知曉率,增強居民“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共識。
2.優化規劃布局,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要加強對社區衛生機構的規劃布局,優化現有衛生資源,配套設施設備,不斷改善設施條件,確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一要科學規劃布設。制訂全縣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區域衛生規劃,落實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要根據社區衛生服務站覆蓋情況以及服務半徑、服務人口等因素合理設置和調整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配置數量和布局。二要強化設施配套。在縣城新建和改建居民區時,社區衛生服務站業務用房要與居民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并按照相關規定標準化配齊、更新醫療裝備和公共衛生服務設備。三要優化資源配置。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取資產調配、改擴建的辦法,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完善服務功能,提升基本醫療服務水平。
3.加強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完善和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加強人員培訓,多渠道引進社會力量參與社區衛生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一要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探索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長效機制,高度重視加強以培養全科醫生為重點的社區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為加快構建全科醫生制度和首診在社區的服務模式提供有力支撐。探索建立醫學專業畢業生到社區衛生服務站從事支醫工作招考機制,保證社區衛生隊伍的專業性和穩定性,不斷提高社區衛生隊伍人員素質。二要強化人員教育培訓。對從業人員加強崗位培訓,進行醫德醫風教育,選派人員到縣級以上醫院進修學習、參加相關學術活動,不斷提高在崗人員素質及專業技術水平。三要加強服務隊伍建設。引導和組織縣級醫院、預防保健機構的中高級衛生技術人員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坐診,并鼓勵中高級職稱醫護人員、衛生志愿者隊伍以及醫學院校畢業生,到社區衛生機構工作,在職稱評定等相關方面予以政策傾斜。
4.強化保障措施,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和模式。圍繞基礎性醫療服務,引導支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特色服務,確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順暢運行。一要理順分工協作關系。積極開展社區醫療服務首診制,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逐步承擔醫院的一般門診康復和護理等基礎性醫療服務。二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鄉居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機構。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對人員經費、基礎建設、設備購置等進行補助,探索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和房屋租賃補貼機制,切實保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正常運行。三要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支持社區衛生服務站推廣開展中醫適宜技術和中醫“治未病”服務,不斷拓寬社區衛生服務領域。深入推進轄區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活動,對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患者、居家老人等開展上門診療護理,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電子檔案,不斷推進醫養結合深化發展。四要防范化解接種風險。規范計免登記咨詢、冷鏈接種、留置觀察等流程,加強醫務人員預防接種相關業務培訓,確定專職接種人員,強化疫苗管理,切實降低預防接種風險。
5.嚴格行業監管,進一步健全社區衛生管理體制。強化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規范其經營行為,保證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一要加強運行監管。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的機構設置、人員準入、設備配置、服務規范進行嚴格把關,指導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管理規章制度,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化運行提供有效保障。二要加強執法監督。嚴格規范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加強質量監督和管理,凈化社區衛生服務市場,建立健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行業標準,對其服務行為加強衛生監督和執法力度。三要加強藥械管理。嚴格規范藥品器械采購、驗收、登記、養護、儲存、使用等過程,督促落實社區服務站藥品器械儲藏設備的配備,確保藥品器械的安全使用。四要加強價格監管。建立多部門聯動控費機制,切實加大藥品價格監測力度,督促進行明碼標價,加強收費項目的公示力度,確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益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