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玲 范夢 蘇瑩 呂財慧
宿州學院作為安徽省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立項建設單位,是目前皖北唯一的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學校大力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積極拓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促進教育國際化發展。校園標識語翻譯的重要性也就顯得愈發突出。然而研究者發現目前宿州學院校園內的標識語翻譯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學校對于標識語的翻譯意識不強烈,整體翻譯率也存在問題;很多標識語缺少翻譯、標識語拼寫錯誤、標語翻譯不統一。此類問題不利于對外交流與學校形象的樹立,不利于學校提升國際競爭力。
2.1 翻譯現狀分析
研究者統計發現省內高校園區內雙語標識牌數量眾多,大到各種樓宇、各大路口,小到各個教室、每處草坪上的標識牌都會設立雙語標識牌;但同時也有疏漏之處,很多雙語標識牌的翻譯存在錯譯、漏譯現象。
相比之下,宿州學院對雙語標識語不夠重視,雙語標識語較少。僅有的雙語標識語大多都是安全警示類,如樓層內設置的安全出口標識牌有相應英文,而指示類、說明類雙語標識語都較少。其校內湖畔設立的安全警示牌僅僅只有中文,缺少英文翻譯,對于留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此外,還有很多路標標識語并沒有翻譯;總體上雙語標識牌的建設力度遠遠不夠。
錯譯包括拼寫錯誤、用詞錯誤、語法錯誤、意義錯誤等。研究團隊在考察雙語標識語時發現,合肥某所高校將“campus”拼成了“campa”,拼寫錯誤是較為低級的錯誤。研究者在校內銀行自助機上發現廣告語將“people's own bank”譯成了“people own bank”,語法錯誤會使譯文無法被理解,標識語存在的意義也會大打折扣。意義錯譯的譯文更讓人啼笑皆非,如把“小心碰頭”譯成“Meet Carefully.”把“一次性用品”翻譯成“a time sex thing”校園標識語的錯譯不僅造成理解障礙,還直接反映譯者的專業素養。
2.2 翻譯失誤的原因
中外文化、思維方式存在差異;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它與文化相互依存、緊密相連。每一種語言都體現了特定的民族文化。所以翻譯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轉換,更是一種文化轉換。而中外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這就給翻譯帶來了更多的困難。這種文化差異又導致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的不同,進而給中式英語的產生創造條件,然而很多譯者意識不到翻譯存在錯誤,但實際上,這些翻譯并不準確,難以被接受和理解。
中外語言表達習慣迥異;中外語言表達習慣具體表現在句法的不同和語言所表達的情感的不同。英語是一種形合語言,而漢語是一種意合語言。漢語句子為“竹式結構”,其構造方式就像竹子一樣是一節一節拔起來的;而英語句子則為“樹式結構”,主干很短,但主干上的附加成分卻很多。漢語句子中很少用銜接詞,而英語句子中必須要有銜接詞。所以在翻譯時要十分謹慎,找準句子主干,再適當的增減一些詞語,有時還需更換語序,才能準確地進行翻譯。像警示類標識,漢語語言所表達的比較強硬直接,但英語表達的比較柔和而又較為禮貌。如禁止拍照,恰當的英語表達是“No Photos.”,但如果按照漢語表達習慣就會變成“Don't take photos!”
譯者缺乏專業素養;研究團隊考察的部分高校校園雙語標識語的翻譯大多都由非專業人士完成,他們欠缺翻譯專業素養,導致很多雙語標識牌翻譯得不準確,不規范,不嚴謹。
2.3 雙語標識牌翻譯應遵循的原則
思果(2001)認為“翻譯最難在精確妥帖,好的譯文如同一雙適足的鞋子,把你的腳全包到了,使你舒服。高手的譯文,與原文對看,如影隨形;低手的譯文,意思不明不白,看來十分吃力,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運用成語,尤其如此。高手譯文,無一字不相干。學翻譯的人,先不要求譯文精彩,先求精確妥帖。”
雙語標識語翻譯成中文時需要無限接近英語語言國家的表達方式,譯文應與原文的內容和表達方式一致。如“資料室”譯為“Document Room”,中國科技大學內的“也西湖”譯為“YeXi Lake”即體現了信原則,準確地表達了標識語的原意。
錢歌川(2011)提出翻譯中的“達”指的是譯者替讀者服務,作者的原意雖然已經表達出來了,也要讀者能看得懂,才算盡職。標識語翻譯時,不僅要做到表達出原文的含義,譯文還應通順,能被讀者所理解。“注意安全,請勿攀爬單邊墻!”,若譯成“Pay attention to your safety, don' t climb the single wall.”,確實符合原文;但作為標識語,卻不如譯成“No Climbing !”更加簡潔明了。“貼”是指譯文確切,讀者也懂;但是,原文的文體、氣勢、說話人的身份等各方面沒有做到恰如其分的地步。翻譯標識語不能只表意不表情。研究者在走訪各大高校時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例如翻譯警示類標識語時譯文不如原文語氣強烈嚴肅;翻譯溫馨提示類標識語時譯文語氣不可過于一板一眼,而要充分體現出“溫馨”的語氣。
研究團隊在走訪宿州學院和安徽合肥諸所院校后,發現部分高校對雙語標識牌的建設力度不大。通過采訪在校大學生以及老師,了解到校園內雙語標識牌的建設力度依據高校留學生及外籍教師數量而定,一些不招收留學生,外籍教師數量稀少的大學校園內,學校容易忽視雙語標識牌的建立。相反,其他幾所擁有大量留學生的高校會格外重視建設雙語標識牌,以幫助留學生和外籍教師更好的適應校園環境。
雙語標識語不僅僅只是為外籍教師和學生服務,它還是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學校應該從多方面考量雙語標識牌的價值和作用,客觀認識到其發揮的精神文化傳播作用,高度重視建設力度,而不是只依據其物質層面的作用來考量其建設價值。
建立翻譯精準的雙語標識牌。學校應從標識牌的功能性出發,建立不同功效的雙語標識牌,使標識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學校建設雙語標識牌時,需要克服“翻譯癥”,避免照搬原文語序、原文表達方式,要體會原文文體風格,原文表的意思,巧妙運用翻譯方法和技巧,使譯文無限接近原文含義。
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特性進行對比分析,從而辨明兩者之間的異同,翻譯時既需要注意“求同”,又需要注意“存異”,這樣才能翻譯出更為精準更為地道的譯文。語言和文化是一個互為依存、密不可分的整體。世界上沒有哪一種語言能離開特定的文化,任何語言都充滿了人類文化活動的痕跡,都是文化的反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理解語言必須理解文化,這也要求譯者具備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只有了解,才 能翻譯的地道,清楚,不犯兩種文化的忌諱。
實際翻譯過程中總會有知識盲區,在這種時候可以尋求專業素養更高的翻譯專家或者高校聘請的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幫助指導。劉凱琳(2017)提出翻譯專家能提供更標準更規范的翻譯,外籍教師則能提供更為地道的表達方式,使標識語更容易被外國友人理解。
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為響應和推動國際化的進程,語際翻譯在中間起到了紐帶和橋梁的作用。國內各大高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交換生,在這種形勢下,規范校園標識語的翻譯成為了一種必要。校園雙語標識語是校園中向外國友人傳遞信息的工具和載體,是校園文化在國際交流中的名片,重視校園乃至各地雙語標識牌的設立,規范標識語的翻譯,有助于為國際友人提供便利;有助于創造校園英語學習氛圍;更有助于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實行更好的“引進來”,“走出去”。
項目基金: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910379003。
(作者單位:宿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