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陽
引言:碎片化學習是“互聯網+”時代學習方式與學習行為的重大變革,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非正式學習方式,符合當代人學習的價值取向。本文對碎片化學習的內涵作了深入辨析,分析了其外在表征;從“利”與“弊”兩個角度指出了碎片化學習是一把“雙刀劍”。從而提出“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對中學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
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概念,由此“互聯網+”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在信息爆炸時代背景下,以文本、圖像、視頻、圖表等多種形式的社交信息大量走進人們的視野。隨著手機在中學生中的普遍應用,移動學習己經成為中學生輔助學習工具的重要組成元素。但中學生對零碎時間的主要使用途徑是聊天、游戲和看電子書等,能夠利用手機進行有效學習的時間和途徑并不多。對于此現象,家長和學校既不能對其放任自流,也不可能做到嚴令禁止,需要順應時代發展,轉變教育理念和方式。
2.1 碎片化學習的內涵
“碎片化學習”是一種臨時性、短暫性的學習方式,是“互聯網+”時代學習者借助全覆蓋的有線或無線網絡以及現代智能移動終端,在任意時間、任意空間,在海量網絡學習資源中零散地攝取自己所需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碎片化學習內容淺顯缺乏深度、關聯性小、分散。
對于碎片化學習的內涵可以從三個維度上進行詮釋,一是時間維度,單位學習時間是短小的,一般控制在 5-10 分鐘內,但從信息獲取的角度來看,單位學習越短越容易被學習者接受,時間越長,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消退的越快。二是內容維度,單位學習內容必須是獨立的,碎片化學習必須通過單位學習內容來實現一個完整的目的,這個過程是邏輯完整的,這個目的也是具現化的。三是學習人維度,學習人是主動訴求學習的,而不是被動接受,學習人通過主動尋求合適的碎片內容來完成學習,實現自身的學習期望。
2.2 碎片化學習的利弊
碎片化學習是一種非正規化的學習方式,是對傳統學習方式的有效補充。但碎片化學習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
2.2.1 碎片化學習的益處
首先是形式靈活,有針對性。碎片化學習打破了傳統的線性知識結構,它采用“化整為零”的策略,將整體性知識分割成若干片段,形成知識點單元,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空間,進行片段式微學習(或稱短暫性學習)。
其次是移動方便,高效實用。受“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學習資源、導師、學習方式、學習者等表現出極強的可移動性,學習者借助碎片化智能學習終端,突破時空限制進行主動性學習,再加上知識片段短小精悍、注意力有效集中、時間短等因素,學習者更易維持學習興趣。
最后是內容豐富,強時效性。它一方面讓學習手段(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使人們不必花費高昂的學費就可獲取更多、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資源來源廣、容量大,很多新興知識與技術剛問世就可能被推送到學習者而前,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學習的環境,愉悅了學習者的心境。
2.2.2 碎片化學習的弊端
一方面,首先是知識分散,結構無序。支離破碎的碎片化知識必然會導致碎片化學習獲得的知識分散、結構無序,喪失了其原有的完整意蘊,需要學習者花費很多時間去重新組織、厘清它們的邏輯體系、層次關系,還原其原有的結構體系。
其次是信息泛濫,良美不齊。近年來,微信、QQ、網絡社交平臺發布的大量文本、圖像、視頻、圖表等碎片化內容加劇了信息超載,知識甄別難度越來越大。如果沒有教師必要的引領與組織,碎片化學習必然是混亂、無序的。這種碎片化學習不但沒給學習者帶來多少益處,反而會加重其認知負荷。
最后是外表華麗,流于形式。碎片化學習情境過于隨意寬松,學習手段過于“花哨”,學習過程往往“浮光掠影”,很多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還常常插入游戲、聊天、上網等與學習無關的行為。因此,學習往往難以烙下深刻印象,達不到預期效果。
具備時間維度、內容維度和學習人維度三個特點的信息交互才能稱之為碎片化學習。而與之相反的是,課堂教學時間是長而有序的,系統的,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也是清晰和連貫的。因此,碎片化學習對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
3.1 教師角色理念革故鼎新
3.1.1 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互聯網 +”碎片化下網絡呈現出“雙刃劍”的利弊,這急切需要教師認清網絡利弊,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傳統的角色應該得到轉變。如今,微課就是碎片化學習理論下最為常見的教學輔助手段。人們習慣于在交通途中、閑暇時通過手機新聞、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種新媒體手段獲取信息,所以小視頻、直播等也成為一些教師的授課方式。學生在網絡環境里如何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面對學生碎片化的學習習慣所帶來的缺乏深度思考的缺陷如何采取措施應對,這些問題都影響著教師未來的專業素質要求。
3.1.2 教師信念的更新
在“互聯網 +”下教師的角色轉變,意味著教師在追求進步上的積極主動性。這體現了教師“以人為本”的教學信念。葉瀾教授曾說: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碎片化學習方式導致學生更喜歡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獲取閱讀零散的知識,教師因為信息化技術進入課堂更多扮演引導的角色,因此教師和學生在“教”和“學”中會出現各自“獨角戲”的趨勢。此時,教師應該更加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自己內在消化外部的零散知識,自我總結碎片化學習方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后傳授給學生。碎片化知識和學習方式要存在教育的意義應該賦予科技以生命的意義,從而實現真正的“以人為本”。
3.2 教師專業素質“與時俱進”
3.2.1 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班級化教學以“課”為教學內容,由教師設計、組織并上課,班級里也會有固定的人員和統一的實踐。在碎片化的挑戰下,教師需要提升自身專業能力。教師作為絕對權威,由于其教學內容的固化,學生創造性不易發揮,學生個別差異難以繼續發展。碎片化學習使得教師能利用碎片化學習方式中的裨益之處引導學生進行結構化知識訓練和深層次學習訓練,以合適的傳送方式傳遞給學生。碎片化學習方式中的教師不僅要接受到外部信息,更要將想要傳遞的信息轉化成能理解的符號,并通過選擇的理性方式傳遞給接收者(學生)。首先,要確定課堂教學的能力目標而不是知識目標,學習路徑是因材施教的,同時能力目標的設定必須要符合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需要;其次,要為能力目標構建學習圖譜,繪制不同的學習路徑,這也是教學內容碎片化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才能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最后,將教學內容以最小單元進行分解,分布于學習路徑當中。
3.2.2 教師把控能力的提升
在推行碎片化學習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控制學生。學生通過移動設備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知識,隨時隨地淺層次學習。教師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和技巧,對學生注意力、興趣、知識強化等方面會產生未知的影響。除了在課堂上的把控,教師還應該在課堂之外進行把控。在應用碎片化學習過程中不能只依靠學生自己的控制能力,教師要盡到相應的責任,加強對學習內容的監督。例如現實的中學生對于手機或者平板的依賴性很大,但其自控能力較差,更容易把時間精力浪費在和學習無關的事情上。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給學生下達有趣的任務,及時與學生互動,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監督學生的學習狀況,有助于碎片化學習效率的提高。
本研究在教學改革從傳統封閉式教學向開放式教學轉型的背景下,對“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提出了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但對于不同學科的碎片化學習的效果還缺乏統一的評定標準,有待進一步展開相關研究。碎片化學習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學習行為習慣,必然會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而基礎教育和碎片化的自發學習行為之間如何融合的問題也存有眾多的可能性和有待提高的研究空間。
(作者單位:邗江中學(集團)北區校維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