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衛
小學生掌握的詞匯量較少,需要在學習中不斷進行積累。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提升小學語文詞語教學是教師應當重點思考的問題。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進行照本宣科的講解,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甚至對詞語意思理解出現偏差,導致在實際使用中鬧笑話。新課改背景下,出現了很多新的高效的教學方法,其中情境教學法應用較多,且經諸多實踐證明,教學效果顯著。本文主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小學詞語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有效策略進行總結探討。
小學階段是語言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而小學語文則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的基本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其中詞語教學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是照本宣科的講解詞語的意思,缺乏相應的情境襯托,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并且不利于學生進行記憶。有些學生對詞語的意思了解會有偏差,實際使用中無法做到正確使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式,鉆研、使用更多新型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情境教學法便是被使用較多且效果顯著的一種新型教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手段給學生創設情境,服務于詞語教學,能夠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在教師創設的各種情境中,同時結合文本語境,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詞語意思,增強理解與記憶。那么在實際的小學詞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有效的開展情景教學呢?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總結了幾點情景教學經驗,分享如下。
獲取知識的過程是產生疑問并不斷探究的過程。而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是直接給出學生答案,使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過于被動,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必然是機械的、膚淺的,因此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避免知識的機械單向灌輸,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其中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充分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而要想實現更好地創設問題情境的效果,教師應當對教學內容、學生血清、心理特點等進行全面把握,設計的問題應當具有針對性、啟迪性、趣味性的特點,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取得收獲。
例如教學《不懂就要問》這篇課文,其中涉及到“照例”、“連連點頭”、“鴉雀無聲”、“戒尺”、“厲聲”等典型的詞語。為了讓學生對這些詞語有更加深刻正確的理解認識,教師可以這樣設定問題:私塾老師對學生非常嚴厲,他們手里拿著什么東西?如果學生不會背書或是犯其他錯誤,私塾老師會怎樣進行處置?這時學生們的興趣被調動了起來,開始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在電視上看到過私塾老師手里拿著戒尺,對表現不好的學生,會拿戒尺打他們的手心。然后老師再進行引導:同學們都知道私塾老師的厲害了,那么“戒尺”、“厲聲”、“鴉雀無聲”也就很好理解了。然后教師再繼續創設相關問題,將其他需要學習的詞語引出,學生的理解難度會大大降低,并且會加深記憶。
進入到21世紀,我們進入到了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帶來極大的改變。在學校教學中,多媒體教學設備也得到了廣泛普及,其具有直觀形象、生多有趣、內容豐富、集聲像于一體等諸多優點,是目前最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之一。合理使用多媒體會使課堂教學效率以及效果得到極大提升。基于多媒體的特點,用其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小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而語文教材中很多事物的描寫都需要學生有較好的想象力,才能夠更加深刻體會到文本描寫的精妙之處。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興趣點,通過視頻、動畫、圖片、音頻等,給學生創設更加直觀、有趣、豐富多彩的情境,從而更好地將學生帶入到文本之中,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認識。另外,實物、卡片等都可以作為創設情境的媒體,幫助學生對詞語有更加直觀立體的認知。
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西沙群島的壯美畫面,航拍視頻等,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對西沙群島產生更加直觀的印象,使他們在充分感受祖國壯美山河的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而直觀多彩的畫面配合文本內容,學生對西山群島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五光十色”、“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等的特色描寫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時學生的想象力也會在直觀的畫面中被打開,促進其思維發展。可以說,學生對多媒體有特殊的情節,這與小學生喜歡新奇有趣、豐富多彩的事物的心理特點有關。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避免陷入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的形式主義誤區。
小學生活潑好動,課堂上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尤其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采取一言堂的教學策略模式的課堂氛圍沉悶,更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上課時容易思想開小差。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而結合小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創設一些活動性的情境,例如游戲、表演、精彩、搶答等等,使學生在多種方式的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習熱情,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教學活動情境的設計應當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體現出較強的互動性特點,從而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活躍思維,更加自在的表現自己,在活動中實現知識的積累。
例如教學《不會叫的狗》這一篇課文,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將其中不明白、不好理解的詞語畫出來,篩選出生僻詞語,如“預測”、“缺陷”、“滑稽”、“陌生”等等。為了讓學生能夠跟深刻的理解這些詞,教師設計了一個猜詞游戲,老師對篩選出的詞語進行關聯性解讀,讓學生猜猜可以用什么詞表述,看誰能夠猜的又快又準,第一個猜對的可將獎勵一個紅五星。這是學生們都來了興致,躍躍欲試。教師給出如下解釋:“因為客觀原因導致小狗存在不足之處”。學生很快回答出“缺陷”。教師繼續說:“小狗學公雞叫,發出來的聲音怪怪的”。學生則很快回答“滑稽”。通過這樣的形式,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多,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活躍,同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對生僻詞語有了更加深刻正確的理解認識。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際運用,同樣的,要想學好語言,必須要有一定的語言環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語言積累有限,要想更好地讓學生學習語文,教師應當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閱讀經歷,進行詞語對比性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不同語境中詞語所具有的的內涵。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很多不同的語境中,同一詞語表達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為此,教師應當重視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特定語境中某一詞語的內涵。
例如進行《金色的草地》一文教學,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文本內容的閱讀,指導并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梳理思路。閱讀之后,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較好的認知。而為了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加深刻的感知、體驗,教師將其中一些典型的詞語篩選出來,如:盛開、“金色的”、“花瓣”、“合攏”等等,然后讓學生進行生活觀察搜索,看看能否找到與這些詞語相匹配的生活景象,并使用匹配的詞語進行景象的描寫。有的學生想到家中的梔子花,寫道:“潔白的梔子花盛開了,多么美麗啊!”有的學生想到秋天的水稻,寫道:“秋天到了,金色的稻田預示著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對于學生的這些表現,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學生要養成善于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這對于其今后的語文學習十分有益。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詞語教學是一項重要內容,尤其是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詞語積累有限,需要通過學習詞語積累更多的詞語。而教師如果能夠采取多種方法創設實際的情境,能夠幫助學生降低理解難度,加深對詞語的記憶,這對于提升詞語學習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海縣前童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