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怡 王斌
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與實踐中形成的強大紅色基因,在高校的“三全育人”系統工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唯物史觀的科學方法論,從如何界定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概念出發,根據上海市高校的調查樣本數據,發現其在育人價值開發上的困境,為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價值的開發提供理論與現實性對策,以期促進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構建高校紅色文化人文生態圈,煥發其育人的生命力。
1.1 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概念及主要內涵
何為高校紅色文化資源?這必須與一般的紅色資源相區別,它既具有一般紅色文化資源的普遍性,又融入了高校的特殊性文化元素。對于紅色文化資源概念的界定與認識,既要有理論的根據,又要有現實的參考,從調查情況來看,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包含的類別較多,在這些類別中,學校發展史、學校歷史人物與名人雕塑被認為是最應該納入到紅色文化資源范疇之中的。在此基礎上,可以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概念進行一個嘗試性界定。
1.2 對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價值認同的三個向度
對于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存在著三個視角,第一,從市場價值出發,依托旅游產業將其打造成某種商品形式以便于市場化管理與運營。第二,從歷史價值出發,通過挖掘歷史素材賦予其對于地區及高校發展的變遷性根據。第三,從意識形態的符號價值出發,發揮其美學象征功能,追求紅色精神的空間式表達。這三種視角代表著人們對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一般見解,它們或站在西方經濟學的立場探討其開發與利用的收益平衡;或站在歷史學、考古學等角度探討其被當代人所忽視的“歷史事實”;或站在建筑學等角度探討其形態、分布的校園景觀呈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在參加山東人大代表團審議會上所強調的:“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1.3 重視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
高校紅色文化資源既是高校整體性的組成部分,又承擔著一定傳播機器、文化機器的作用,其作用機制體現在下屬三個方面:第一,高校的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應用及管理全過程中體現著我們社會主義辦學的方向,這是堅持黨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全過程領導的意識形態確證。第二,對高校的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認同,與高校學科發展的基礎、方法論的根據相聯系,體現出意識形態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的契合程度。
課題組在問卷調查與訪談中發現,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視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價值的開發,在479名被調查者中,有81.21%的人認為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很重要,有10%的人認為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程度是“一般”,有1.46%的人認為不重要,還有7.31%的被調查者表示對高校紅色文化資源不了解。根據問卷調查反映出的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相關性程度,結合對高校教師及管理人員的結構性訪問情況,可以看出高校在對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價值開發上,呈現出一些共性問題。
2.1 局限于校史與校友工作中
當問到被調查者該問題時,絕大多數被訪者都表示應該向校史館了解此類信息。當詢問校史館工作人員時,他們除了向我們介紹學校發展的史料、學校知名歷史人物、展出的紅色素材外,還介紹了學校的一些紅色雕塑、建筑或遺址等。當調查人員實地參觀這些雕塑、建筑或遺址時,又發現他們要么是高校自己修建而成,要么是來自于校友的捐贈,要么是歷史的遺留紀念。由此看來,當我們將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定義為一種實物歷史時,高校通常認為校友工作部門是管理與應用它的不二之選;當我們注重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紀念價值時,它又成為聯絡校友情感的紐帶。通過訪談了解到,高校其他部門對于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應用也并未超出這些范疇。
2.2 重建設而不重開發
在如何科學地、系統地、有機地開發方面仍然有進一步的開拓空間。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對于已有的高校文化資源多從歷史價值角度進行深入挖掘,以此豐富高校的歷史,促進學校的宣傳與校友等工作,缺乏主導性價值引領。第二,較注重對已有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布展設計與展出,但因場地或時間的限制,難以做到長期性展出,在擴大展出的輻射面與提高參展的覆蓋率方面的舉措略顯不足。第三,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建設與高校的辦學理念與發展愿景的結合度不夠,呈現出單一趨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育人的效果。第四,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講好高校故事方面的嘗試不足,雖有豐富的故事素材,但是并未有機地結合到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之中。
3.1 將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納入“課程思政”體系構建中
將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相結合,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課程建設方面,可以鼓勵校內教師依托高校紅色文化資源開設高質量“思政課程”。講好紅色故事,品評紅色人物,重溫紅色典籍,結合國史、黨史與校史培養大學生愛國熱情、獨立人格、誠信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同時,可以集全校之力,引進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聲望較高的教師進行示范性指導,將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作為“課程思政”教研團隊的基本任務。其次,班主任老師與導師可以在科研能力指導中,述說學術先輩們的嚴謹治學與匡扶時代的故事;或通過講述自己在課題研究中,反復推敲以期增進社會主義社會的福祉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初衷;或通過解讀如何在學術生涯中,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等更為鮮活的形式,讓學業指導變得生動起來。
3.2 以主題教育成果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
自2019年9月以來,各高校廣泛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涵蓋學習經典文本、參觀紅色景點、學習榜樣的力量、主題黨課、主題調研、聯合社區共同學習等諸多內容。從高校領導班子成員到各基層黨支部,從二級學院到機關教輔部門,主題教育真正地讓高校黨建在基層熱了起來。同樣地,主題教育也可以讓高校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開發工程熱起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通過實地尋訪,繪制校際紅色文化資源地圖,豐富高校紅色文化資源庫。帶領學生前往各大高校,尋訪高校紅色資源,在行走中體悟紅色資源的歷史積淀、革命象征與歷史傳承。第二,通過學生假期返鄉,尋訪家鄉紅色資源,在觀家鄉新貌、聽紅色故事、學英雄榜樣中感受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家鄉的巨變,厚植愛國情懷,這是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價值開發的進一步延伸。
3.3 以校史教育為抓手推進“三圈三全育人”工程
校史中有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烙印,有著中國共產黨人自我革命的紅色基因,有著高校砥礪奮進的歷史印記,有著師生艱苦奮斗的心路歷程。利用校史教育講好中華兒女救亡圖存的革命故事,講好大江大河的中國改革故事,講好一磚一瓦的高校發展故事,是實現高校紅色文化資源深度開發的突破口,也是深入推進“三圈三全育人”工程的關鍵點。第一,扎實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豐富第一課堂這個“內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第二,以鮮活的紅色實踐推動高校“第二課堂”這個“中圈”的改革,進一步鞏固“第一課堂”的育人成果。第三,以區域化城市黨建聚焦與整合社會資源,形成紅色資源共開發,優秀人才同培養的“外圈”長效機制。同時,通過全員參與、全過程督促,全方位落實,實現“三圈”的高效聯動與優勢互補,筑牢“三圈三全育人”工程的根基。
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學校黨建研究課題“發掘上海高校紅色資源,推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課題編號DJYJ-2019-C2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