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積分制管理原指利用積分制度對人進行管理,利用積分提高人的積極性。小學生自主發展的過程中,用積分制的管理模式,以兒童心理學、班級管理為理論指導,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構建民主、和諧、競爭的班級氛圍,調動小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形成科學民主的班級管理模式,塑造了良好的班級風氣,落實了素質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積分制管理原用于企業當中,以此去激勵員工工作的積極性,綜合反映員工日常工作的表現。在小學班級管理中引入積分制管理,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自主性發展,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總體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重要是原因有以下幾點:
1.1 制度的制定不科學
科學合理的積分制度是提高學生自我管理效果的重要保障,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教師在制定積分時內容太過細化,對一些事情可做或不可做的要求太多,導致了這制度上太多繁雜,并且不利于學生的記憶,進而降低了其可操作性。除了制度太過細化,另一個則是太過寬泛,將評定的范圍劃分為學習、紀律、衛生等幾個方面,而評定則是簡單的優中差三個層次,這種制度不僅降低了可操作性,同時對學生起不到激勵的作用。
1.2 評價以偏概全
積分評定太過簡單,評價方面以偏概全都影響了積分制管理的效果。積分制管理中,獎勵性的積分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成績,很多積分獎勵這塊都側重于學生的學習,總結性評價方面也是以成績為主,學生學習過程的表現沒有得到重視,而這樣的評價相對就失去了公平的意義。
2.1 積分制制度的建立
2.1.1 師生共同參與制定
班級管理不是束縛學生而是教育學生,因此教師要與學生構建和諧的關系,構建和諧的班級學習氛圍,避免一言堂模式的出現,才能取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積分制度制定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共同參與。教師可以根據相關規章制度結合班級管理的目標制定積分制度,然后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請學生參與進來共同討論,使其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讓制度成為他們行為規范的導向。
2.1.2 內容不宜太過細化
積分制應用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能規范自我,反省自我。教師在制度內容方面不需要太過細化。比如在學習方面,包含作業、上課發言等;為班級服務方面,看個人的勞動情況,是否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品行方面包含是否遵守校規、個人素養等等。教師需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對所設項目進行增減,在欄目的加減分上做適當調整,發揮出積分制的激勵作用,使學生能夠正價正確的對自我展開評價。
2.1.3 制度應具層級性
層級性要求是建立在學生間存在差異性的基礎上的,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班級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是必然的現象,如果全部按照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則勢必會對后進生造成傷害進而產生消極的心理,而優等生產生驕傲自滿。因此制定的制度一方面要起到規范的作用,同時還需要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對學生起到鼓勵的作用。這就需要在制度制定時遵循層級性原則,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劃分,使其明白自己的優缺點,進而在日常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改正自己的缺點。
2.1.4 做好獎勵設定
學生在日常活動中犯錯是不可避免的,犯錯就預示著‘丟分的問題,而小學生有一定的競爭心理,他們會為了‘面子問題將失去的分找回來,而學生‘找分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提升自我要求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找分的機會,在制度的制定中設置積分獎勵,同時要考慮獎勵的可操作性和難易程度,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到。
2.2 做好評價工作
2.2.1 橫向比較找對手
橫向比較就是以學校中的優秀班級為對象,通過比較明確自身與別人之間的差距,進而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橫向比較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單一性的,讓學生通過比較建立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意識,進而形成良好的班風。
2.2.2 縱向比較看進步
縱向比較是讓學生通過前后比對,看到自身的進步,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進而樹立學習的自信。在對學生的評價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綜合表現,將評價內容設置不同的類別,當學生取得進步之后,引導學生制定新的目標。
2.2.3 自評與他評結合
在評價方面,可以利用學生自評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先對自己展開評價,目的在于讓學生對規定時間段內自己的表現進行反思和總結。他人評價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該學生的行為,目的是強化學生的自我認識。在評價環節中盡量以鼓勵為主,批評時盡可能的在不傷害學生的基礎上提出,維護小學生的自尊和自信,便于他們對評價的接受。
2.2.4 總結評價與過程評價結合
班級評定時要秉承公平、公正、民主的原則。將學生的總體表現和過程表現相結合,總體評價是對學生一個學期或一年的評價,過程評價是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表現進行的評價。但是無論哪一種形式,都需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不斷的激勵自己;也需要讓他們看到自己需要改變的空間,樹立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念。
2.3 堅持賞罰分明,培養良好習慣
積分制應用班級管理當中,是為通過賞罰分明的制度,促進學生自覺規范行為。但是一些班主任在具體實施管理中常常流于形式,積分制的實行后沒有落實維護與考核,進而導致學生對積分制的忽視,影響了班級管理。因此想要發揮出積分制的實際作用,教師應切實的將其落實到班級管理當中,堅持賞罰分明態度和認真對待的精神嚴格執行,從而有效調動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的熱情,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需要結合班級積分制細則以及學生實際情況,通過周評和月評的方式,發揮出積分制的價值。例如:周評可以利用每周五放學前對學生加分或減分的實際情況做好統計,抽過一百分的學生獎勵一課五角星,五角星到達一定數量可以兌換獎品。一周扣分超過五分以上的,取消下個興趣課外活動的資格,如果是班干部則取消職務。月評時排名前五的學生會得到相應的表彰,根據各個小組的實際情況評先出先進小組等。將積分適當與班級掛鉤,積分抵的學生不能參與評選活動。
2.4 適當引導實現自我價值
積分制是對傳統班級管理的一種突破,對學生德智美體等全面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挖掘出學生更大的潛能,使后進生也能逐漸成為班級的重要力量,進而實現自我價值,落實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育的要求。例如,班級內有位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現實出了優勢和特長,班主任可以鼓勵努力發揮好自己的優勢,積極參與班級或學校的運動項目,并為其在班級中的活動加分項中加分。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獲得成長的自信。
2.5 實現充分利用,發展綜合素養
班級管理中積分制的實施可以營造良性的競爭環境,調動學生積極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促進綜合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出積分制的激勵作用,通過相關獎品的設置,給學生以奮斗的目標,使其為了獲得獎勵和榮譽而努力奮斗。獎品以及兌換所需要的積分都應向學生公布,教師可以按照分值從高到底設計出不同的獎品層次。針對不愿意兌換獎品的學生可以將計分積累到下一次兌換。計分兌換之后應清零重新開始。由此班級內形成你追我趕,比學趕幫的良好環境。
在小學教育中運用積分制的班級管理,能夠促進班級管理的全員化,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實現學生管理學生的班級管理模式,促進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記憶綜合能力的發展。同時積分制的班級管理也有效的避免了對學生個體評價的片面性,通過日常管理表現計分等情況,對學生的各種動態掌握更加全面和徹底,使得學生可以在各個方面看到自己的優點,從而樹立自信;有效調動了學生競爭的心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愉快的環境中,身心健康發展。
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積分制”模式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實踐運用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747)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祁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