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萍
隨著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隨著時代的進步邁上了新的臺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立德樹人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需要創新教育方式,拓寬教育渠道,以多種形式在高校學生成長過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從意思形態領域教育、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三個方面探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黨領導高校的重要渠道,成為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國際形勢正面臨著巨大變化,國際政治經濟局勢處于極端不穩定的狀態,局部危機一觸即發,各種恐怖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極端民族主義、宗教勢力威脅逐步增大,社會思潮與意識形態領域的碰撞也隨時可以演變成不同地區與制度之間的沖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對這樣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更需要以見微知著的敏度、以創新驅動的形式、以滾石上山的精神、以攻堅克難的意志來完成培養人才的職責,完成黨所賦予的任務。因此,不斷開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創新教育方式、拓寬教育渠道,以豐富多樣的方式來開展工作工作,在新時期更加堅定廣大青年學生的的理想信念,就顯得尤為重要。個人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始終是第一位的,在廣大青年學生的思想中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馬克思主義信仰,也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樹立起堅固的銅墻鐵壁。當前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博弈已達白熱化的程度,不同價值觀之間的較量也不再是漸變的演化,而是隨著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隨時隨地進行侵蝕與沖撞。西方個體化的思想觀念從意識形態領域不斷影響我們的價值觀、進而以西方的標準衡量裁判從而控制我們的價值理念,當我們的意識形態領域完全被顛覆以后,原有的精神追求、價值理念由動搖化為虛無,沒有新的價值觀建立,思想領域一片混亂,民族的凝聚力不再、民族的斗志不再、民族的自信不再,那么西方將不戰而勝。
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正在快速發展,期間將不可避免的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些不可避免的問題被局部甚至片面的放大之后,被某些別有用心或嘩眾取寵的人士利用,運用網絡輿論的強大影響力,就會對公眾產生負面的影響,從而在大眾的意識形態領域產生負能量,我們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需要將這些負的能量消除。這就需要加強思想教育,明之以法、宣之以德,即明確國家法律法規,使廣大高校學生能夠在思想上知曉是非對錯,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同時宣傳國家的大政方針、宣傳國家的思想理念,使之發揚光大、深入人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維度來審視問題的產生與解決,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更高的層面來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法,從而樹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建立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所以,對高校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明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與先進之處,使廣大學生在意識形態領域能夠堅定不移地踐行社會主義道路,建立社會主義價值評判標準,正是踐行我們的制度自信與道路自信,這是青年一代理想信仰建立的過程,也是樹立意識形態領域銅墻鐵壁的過程。
加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教育,也就是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的能力。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堅持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無論何時,輿論總是極其強大的能量,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以訛傳訛,三人成虎,古人的教訓直至今天也仍能令我們警醒。甚至在網絡化、信息化急速發展的今天,任何消息都可能在第一時間被所有人看到,網絡是個令人側目、不可全見的龐然大物,對網絡信息的甄別、對不明消息的判定就成為當代大學生亟待提高的能力。培養高校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使其能夠辨別何為對、何為錯,能夠獨立思考,能夠明辨是非,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形成獨立自信的人格。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急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地便利,與此同時,信息時代泥沙俱下,無孔不入的網絡媒體中也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大道理。什么樣理論是正確的?什么樣的是歪理學說?在面對這些話語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反應?每個人的評判標準不同,不想被信息的洪流淹沒迷失,就需要堅定的立場、清醒的意識。當前網絡暴力事件為何頻頻發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個體思考能力的缺失。小至在微博朋友圈頻頻出現的各種養生帖、尋人帖、助力帖,大至各種所謂自媒體發布的各類“重磅消息”、搶童事件、名人病故、網絡暴力,任何網絡謠言只要在看到的人加以思考辨別真偽,不信不轉,自然就不會演變成產生不可預見后果的網絡暴力。
所以,能明辨是非,能獨立思考,看到真相,至少在疑惑參半的情況下不隨意相信,不隨意傳播,也是我們廣大學生需要學習的能力。在多重的價值觀念沖擊下,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建立是任重而道遠的過程,道理人人可講,借助當代的傳播手段也人人可聽,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對萬事萬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建立正確的判斷標準,看的明白,想的明白,進而做出自己的衡量,所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過程,正是我們踐行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過程。
在理性信念教育和個體獨立思考能力教育的同時,也需要重視在高校開展文化傳承教育,即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信。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基因是我們彌足珍貴的財富。優秀的美德更是我們需要繼承的精神文化內容,仁義禮智信五德體系在新時期也是我們需要崇尚與延續的重要文化內容。從傳統美德中汲取文化食糧,用美德的精神規范力量來引導社會更加和諧、美好。這個由虛的道德要求變為實的具體行為的過程就是教化的過程。其一為教,其二為化。教的過程即是使人明了何為對,何為錯,何為高尚,何為卑劣。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基因是我們彌足珍貴的財富,經典的文獻著作更是我們可以信手拈來、可學可教的現實財富。前些天網絡盛傳的美國馬里蘭大學中國女留學生畢業演講的確讓人深感痛心,如此有失偏頗、崇洋媚外的言論甚至讓人忍不住懷疑她是否真的在中國成長生活。從傳統美德的繼承角度來看,仁者愛人,更愛故國,對故土的眷戀,對祖國的熱愛是深深刻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的,杜甫所作“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屈原所吟“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如此深切感人的文化竟然無法打動一個學業初成的異國學子之心,其“外國月亮就是圓”的思維方式的確令人匪夷所思,這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固然在開放先沿的學術程度上可能有所成就,但在做人之本的根基上還是值得商榷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使這些文化基因中雖不可觸摸實則深入骨髓的力量原則化、規范化,至少在思想觀念中有所憑依。因為任何生命必然有自由自覺的天性,而在21世紀,決定人類進程的不再是精英,而是普通的烏合之眾,在當前高等教育逐漸普及的時期,這就需要在廣大青年學生中進行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從優秀的文化基因中重新汲取轉化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化的過程即為實現,由純精神層面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實際的社會交往行為,在轉化的過程中促進社會的發展。所以進行文化傳承教育,更能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信。
總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情況,還有許多需要增強的地方,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勢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廣大的學生不僅學習知識,更能夠學習到知識中蘊含的文化,能夠感悟其中包含的精神與情懷,在學業上有所成就的同時更在精神境界上有所成就,立德樹人德為先,如此,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
(作者單位:商丘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