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然
為了更好的實現對鐵路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引入數字化活態保護理念與方法極為必要。基于此,本文在明確數字化活態保護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分析了鐵路建筑遺產的保護現狀。同時,提出了建筑遺產信息的復原、歷史信息的還原、歷史街區的復原等一系列鐵路建筑遺產保護策略,指明了數字化活態保護路徑。
現階段,我國對物質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保護更為關注,探究高合理性的工業遺產保護及利用模式成為了研究熱點。在成熟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項目支持下,相應地區的經濟能夠得到較好的增長,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活力。目前,數字化保護技術更加多樣、活態保護理念逐步成熟,對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指明了新的發展路徑,也對其提出了更多挑戰。
1.1活態保護的內涵
簡單來說,活態保護就是實現老建筑活化,賦予老建筑生活氣息,繼續滿足正常的生活需要。在注重文化包容、多元并存的當今,圖樣化靜態特征的遺產保護原則引發越來越多的爭議。因此,作為文化遺產的傳統建筑,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建筑本身,還包含于活態保護的傳統時空經驗,落實活態保護極為必要。對于傳統建筑來說,其屬于基于某一特定社會生境的文化遺產,其活態保護與傳承實踐密切相關,是文化重要性的基礎,能夠引起社會個體間的群體認知上的情感共鳴,也是地方化的價值闡釋與保護實踐可持續性的重要依托。
1.2數字化保護關鍵技術
第一,數字化保存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等。
第二,數字化展示技術,包括三維數字圖像、投影技術、現實增強技術等等。
第三,數字化體驗技術,包括虛擬現實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等。
第四,數字化傳播技術,包括大數據技術、信息技術、新媒體技術等等。
2.1鐵路建筑遺產的概念有待商榷
就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鐵路建筑遺產保護工作中面對的問題并非是人才、創意等方面的支持,而是有關于鐵路建筑遺產(從宏觀角度來說是建筑遺產)的概念并未明確形成。在《文物保護法》的支持下,不可移動文物受到了較好的保護;在《名城條例》的支持下,歷史建筑也得到了保護,但是除此之外的建筑遺產在理論上均能夠合法拆除,這使得鐵路建筑遺產保護難以受到法律保護。總體來說,無法可依是鐵路建筑遺產保護中面對的最大困難。
2.2保護范圍之外的建筑遺產存在極大的損壞風險
現階段,受到城市化、經濟發展等的影響,我國基本已經不存在大中型古代和近代都市實例,而鐵路建筑遺產的保護情況則更為嚴峻。同時,一些完整的州、縣城實例正在飛速退化,均對鐵路建筑遺產保護產生了阻礙。
3.1鐵路建筑遺產信息的復原
對于鐵路建筑遺產來說,其實體修復具有不可逆性,提升了建筑修復的難度。而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能夠完成鐵路建筑遺產修復后果的預判,并模擬出附近環境,完成對鐵路遺產相關建筑信息的有效復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使用現實增強技術,完成鐵路建筑遺產的三維模型建立,再現出建筑遺產的原本風貌。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得受眾更加全面了解鐵路建筑遺產,保證保護與利用的質量。與此同時,可以依托智能移動端展開鐵路建筑模型的旋轉、透視等操作,全方位了解鐵路建筑遺產的內部結構與布局、裝飾細節、外觀效果等等。另外,在數字保護技術的支持下,受眾不需要親自深入鐵路建筑遺產的所在地,有效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制約,更好、更迅速、更全面、更真實的完成鐵路建筑遺產信息的復原與獲取。
3.2鐵路建筑遺產歷史信息的還原
在長時間的發展中,鐵路建筑歷史遺產的外貌、內部布局等均出現了一定的變化,特別是一些建筑遺產由于環境藝術的變化而喪失了原有活力。但是,這些建筑遺產均承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信息,包括與鐵路運行有關的歷史事件等等,有著極高的保存與再利用價值。然而,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多數鐵路遺產主題的展示中僅引入了歷史照片等完成鐵路建筑遺產在某一時期內歷史信息的顯示,且這些信息往往并不具備直接聯系性,無法整體性的體現鐵路遺產的發展歷史。而數字化保護技術的應用就能夠彌補這一缺陷。在虛擬現實技術、現實增強技術等數字化保護技術的支持下,能夠強化受眾對現實世界的認知程度,將鐵路建筑遺產模型作為相應歷史信息的直接載體,完成多種歷史場景的還原與展示,進一步提升受眾對鐵路遺產的認識與了解程度,最終更好的達到宣傳以及鐵路建筑遺產保護的目標。
3.3鐵路建筑遺產歷史街區的復原
鐵路建筑遺產在使用階段,普遍在周邊設置了多種建筑設施,并落實了線路兩側的規劃,以滿足鐵路運營以及民居生活,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歷史街區景觀。但是,在長時間的發展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種歷史街區風貌逐漸衰退。當前,在活態保護理念的指導下,想要完成鐵路建筑遺產歷史街區的修復,必須要投入較大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因此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基于這樣的情況,可以使用數字化保護技術進行鐵路建筑遺產歷史街區的復原,引發更多人關注鐵路建筑遺產的保護,構建起更為良好的遺產保護氛圍,以此達到吸引更多資金投入的效果。同時,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實現街區歷史景象與當前情況的直觀對比,為后續活態保護的落實提供支持。
4.1遺產點建筑的保護
為了實現對鐵路建筑遺產的更好利用,必須要對現存的建筑遺產展開重點保護。在此過程中,可以重點遵循《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導則》中的內容,加大對核心保護區、部分控制保護區內的優秀工業遺產的保護力度,實現其結構、原狀、風貌等內容的整體性保存,并落實合理的修復操作。對于一些鐵路建筑遺產來說,其保存現狀相對完好,但是由于長時間未收到有效維修保護而存在局部損壞的情況。此時,可以在保留其整體結構的基礎上,對損壞部位進行修復。另外,可以將各個遺產點進行串聯,使其形成一個整體,實現統一管理與保護。
4.2遺產點建筑的再利用
在活態保護理念的支持下,鐵路建筑遺產的再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商業開發、改造為主題公園、改造為生態公園、改造為博物館、改造為社會公共活動中心、改造為辦公設施、開發文化產業等等。同時,在再利用的過程中,需要引入數字化保護技術,對鐵路建筑遺產附近區域進行統籌規劃開發,形成區域整體性的保護體系。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實現鐵路建筑遺產點的激活,還為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且更好的滿足了周邊群眾的生活需要。
相比于西方國家來說,我國在鐵路建筑遺產保護方面所欠缺的更多是政策支持以及成熟體系。因此,在鐵路建筑遺產數字化活態保護工作中,可以充分借鑒國外成熟經驗與模式。例如,美國紐約的高線公園是在廢棄的鐵路上建造的公園,其99%的經費均來源于高線之友的社會機構的運營。該機構通過在附近藝術商業和一些高線公園里舉辦的活動中得到建造和維護公園的經費。與此同時,公園也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優惠,包括給周邊藝術產業的優惠政策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一條瀕臨死亡的無用鐵路線得到了保存與使用,發揮出了街區復興的價值。
綜上所述,當前,鐵路建筑遺產的保護情況極為嚴峻,需要引入數字化技術以及活態保護理念完成保護與再利用。通過建筑遺產信息的復原、歷史信息的還原、歷史街區的復原、實施遺產點建筑業的保護與再利用、充分借鑒國外優秀體制與經驗,實現了鐵路建筑遺產的數字化活態保護,為當地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好的滿足了周邊群眾的生活需要。
(作者單位:蚌埠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