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曜翀
景德鎮陶瓷大學
工筆人物畫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經歷了自身的題材內容、技法形式等方面的嬗變,形成了完整獨特的樣式。自漢代墓室壁畫以來,經過歷朝歷代人們的長期實踐,工筆人物畫逐漸發展成熟,至隋唐五代達到了中國繪畫史上的最高潮。這一時期的工筆人物畫無論從技法、立意、刻畫精細程度及藝術審美情趣方面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貌,為后世留下了大量優秀的傳世佳作。
臨摹古畫是學生掌握傳統工筆人物技法的主要學習方式,也是學生了解傳統中國畫精神內核的重要手段。繼承和發揚傳統是藝術類高校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培養一個藝術類學生的必要途徑,是藝術創造與靈感來源的根本。
在中國畫教學中,臨摹課占有較大比重。我校大學一年級的基礎課均以宋代工筆花鳥臨摹課程為主,國畫及陶繪專業更是在大學一年級基礎課程中加入了專門的白描臨摹課程,以夯實學生以線造型的國畫線條基本功,緊接著在大學二年級繪畫類學生課程中會安排工筆人物臨摹。以課程《工筆人物》為例,該課程共有五周,教學大綱中的安排是臨摹完成人物白描及設色。大多數老師讓學生們設色的范本是《簪花仕女圖》,而白描范本則為歷朝歷代的優秀作品。如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周肪的《簪花仕女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宋《八十七神仙卷》以及敦煌壁畫、明永樂宮壁畫等。
通過臨摹,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工筆人物畫的造型觀和審美觀,深刻體會“以形寫神”的真正含義。自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文化相互融合,中國畫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特別是西方的藝術觀念及教育方式在我國美術教育中的應用,使人們的審美水平和審美觀念不斷變化,當代中國畫也呈現出了新的面貌。因此,個人認為在本科教學中也應滿足人的審美需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展現學生創造力,在《工筆人物》課程中應該加入寫生課程。雖然本課程時間不充裕,但應該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豐富的內容,打開視野及感知能力。一個學生也許是未來的藝術家,如果在接受本科教育的過程中,只能看到片面的傳統優秀作品,而無法嘗試與訓練對于真人寫生的課程,那么對于日后發揮創造力和想象空間是一種限制性行為,不利于學生們今后的發展,也不利于他們對于《工筆人物》這門課程內核精神的理解。僅僅臨摹宋代的《簪花仕女圖》,學生們掌握傳統人物畫造型方法和表現技法,而無法將這些造型方法和表現技法實際應用到現代人物的表現當中。此時,人物寫生成為了必要增加的一種學習方式。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寫生的目的,寫生是藝術家獲得靈感、修煉技藝的一種方式。閉門造車永遠達不到藝術的高度,而只有技術與感官思維結合才能提升繪畫作品的認知高度。
當前國內藝術類本科生的美術基礎性學習主要是從西畫的素描、色彩入手。主要學習的是物體的黑白明暗、空間關系,而對用線造型的中國工筆人物畫知之甚少。歷來本科教學中對工筆畫的學習是按照臨摹、寫生、創作三個步驟進行。臨摹是學習工筆人物的開始,也是學習人物畫的重要一環。寫生則是由臨摹轉入創作的重要銜接環節,只有切實的寫生之后才會對人物造型、線條的處理方式理解更為深刻。
本人所主張的寫生,不是死板照抄,僅僅停留在具象逼真上。而是倡導寫生中要注入專注力、“觸景生情”,在飽滿的情緒之中融入豐富藝術想象,并由具象之中的抽象來表達人物更深層的內涵和時代精神。也就是要求學生在寫生時要有“創作的思維”。“創作的思維”無法憑空想象而來,需要畫家對寫生人物有深刻的理解力。
以《韓熙載夜宴圖》為例,當時的皇帝要求顧閎中幫他監視韓熙載的一舉一動而后通過繪畫的方式報給他。因此顧閎中運用屏風等家具將畫面分割成五份,講述當晚夜宴的五個不同場景性內容。古人的寫生不像現在的對物寫生或對景寫生,顧閎中通過仔細觀察夜宴上的人物與環境,回家之后默寫而出。在這個過程中,他既運用的具象客觀的人物形象,也加入了創作的主觀思維方式,在這種方式之下才創造出了《韓熙載夜宴圖》這一傳世名作。
本人在教改課程中對學生上課內容及方式的調整,將臨摹傳統人物畫的范本換成《明清肖像畫》,要臨畫先讀畫,仔細觀察臨本,使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國畫人物頭像中面部線條粗細轉折的對比關系,加深理解面部的每一塊骨骼、肌肉在皮膚之下是如何影響面部設色及勾線的。在這樣有效的臨摹之后,對真人進行寫生。用以線造型的方式勾勒出線條,如圖1所示,在最初的寫生過程中,學生畫的線描稿中只有單一的背景和樸素的人物造型。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寫生,注入情感,根據對年輕女性這一形象的解讀,主觀增加了畫面的背景及環境,并在最終的設色中,巧妙的運用色彩的冷暖對比,突出了主體人物形象(圖2)。
任何藝術都是源于生活的,沒有對自然中一個個生動具體的客觀對象的認識,是不可能產生任何藝術作品的。因此,我們在學習藝術技巧和創作方法時,要清醒地意識到,其目的是為了運用這些技法來認識和表現客觀對象。人物畫寫生訓練不僅要了解人物形體的動態,準確掌握人物形體的基本比例和結構關系,同時要了解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表達方式。
要畫好人物畫,對所要表現的對象必須有強烈的感情和表現欲望,觀察對象要細致、深入,多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始終抓住對象的精神氣質、思想情緒和性格特點,才能獲得深刻而正確的感受。
經過調研了解到如今國內各大藝術類專業院校開設的此課程中,都已經把人物寫生安排進了工筆人物臨摹課程中,便于學生對工筆人物畫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為下一步的創作做好準備。
在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寫生創作中我們需要合理借鑒西方藝術中的形式表現因素,但民族傳統繪畫中的一些獨特的藝術特征與魅力也是不可忽略的。擺脫狹隘的審美觀念而與新時代的精神及情感內核緊密結合。傳統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課題,對于工筆人物畫這樣有著悠久歷史的畫科來說,在其從古典形態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以現代的審美意識去發揚其具有東方氣質的藝術底蘊是十分有必要的。唯有如此,摹古才能開新,用寫生與創作去當代藝術世界中獲得獨立、持久的發展空間。
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堅持以傳統為本的學習態度,結合作品欣賞、臨摹、寫生等方法,以理論為輔,實踐為主,循序漸進的方式達到學習目的,是接下來《工筆人物》課程中需要努力做到的目標。
綜上所述,從講授理論知識介紹工筆人物畫由古至今的發展脈絡,到臨摹古代優秀作品到對人物進行主觀注入情感式的寫生,引導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創造力,是從理論到實踐的一個完整體系。因此寫生課程安排在臨摹課后期,可以起到一個鞏固基礎、提高認知得到升華的作用。這一安排是教學過程中有效且合理的環節,同時也為后期的創作課程埋下伏筆,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