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丁玉潔 楚士燕 劉田芳
摘 要: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歷來是德育建設的重點之一。相比于傳統的信息載體,手機信息的傳遞更為立體、動態,活潑,新穎,更符合學生的信息獲得需求。但是魚龍混雜的信息也對學生的理性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諸多挑戰:1.信息的真實性與客觀性。2.手機app和二維碼的易于操作性與偽善性。3.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與需求的特殊性。為了更好地達到理性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教師必須標本兼治,努力滿足學生群體的特殊性,積極營造一個正能量滿滿的理性愛國主義手機陣地。
關鍵詞:手機時代;學生;理性愛國主義
近幾年,我們的國家日益走向強盛,具有很強震撼力的家國情懷系列的國產大片如《厲害了,我的國》《我和我的祖國》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但是,過猶不及,有很多學生對于愛國主義卻有著非理性的認識。諸如:中美貿易戰、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各種摩擦……很多同學在不求甚解的情況下盲目運用類似于“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何必多言,只求快感的國強要霸”的言論渲染了自己的朋友圈。而作為互聯網的重要使用者,學生的這些非理性的言論對教師的思政課教學乃至國家政策的頒布與實施都起到很大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單項的、靜態化、平面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更是充滿形式化、教條化的色彩。因此,如何抓好互聯網陣地進行更理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考驗。
一、刀刃向內,直面問題與挑戰
問題和挑戰一:信息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習近平今年主持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這在我黨歷史上是第一次。他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摘自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講話)
然而,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的思政課,經受很大的的互聯網信息真實性與客觀性的篩選的考驗。思政課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在面對魚龍混雜的手機網絡信息時,存在一定的信息篩選障礙。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功底相對薄弱的教師群體,很容易在有意無意中將一些缺乏準確性與真實性的國家和國際性信息傳遞給學生。
問題與挑戰二:手機app和二維碼的易于操作性與偽善性,各類手機app以及二維碼在很大程度上裹挾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傾向。
第一類是過分娛樂化和個人主義的手機app信息傳遞與傳播,不利于學生家國情懷的樹立。據課堂調研顯示,很多同學喜歡使用快手與抖音等手機app。這類app的典型特點是傳遞可視性很強的碎片化信息,極大地迎合不同觀看者的個性化信息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錯誤地引導學生更加注重個人主義而忽略了國家與社會關懷。
第二類是開發初衷較好但運行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習類手機app。這類app的研究者的初衷是好的,但因為缺乏開發的成熟度以及更新速度,導致信息中斷或者信息缺乏活力而最終成為擺設。很多學生其實是有通過手機app學習積極性的,但是目前的很多學習型app存在試用期很短,后期需要收費才可運行的情況。或者因為開發不夠成熟,中期缺乏愛國主義形式與政策新信息的更新而漸漸成為手機中的沉睡app。
問題和挑戰三:低門檻的二維碼的制作與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學生手機環境的凈化。
近幾年,手機二維碼的運用呈現出爆發式發展態勢,我們已然步入掃碼時代。一機在手,說走就走的便捷式掃碼人生極大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
與此同時,一些商家為了搞出影響力,會嘗試推出掃碼贈送禮品或者掃碼有獎活動。這些大街小巷的二維碼因為附帶著小小的利益而吸引了不少學生。久而久之,學生的手機中被各類推送信息填滿,而為數不多的紅色教育資源的信息也被無情的擠到了視覺盲區。
二、逐個擊破,營造理性愛國主義的良好環境
第一, 治標先治本,必須優化手機網絡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將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由扁平化、抽象化、靜態化向立體化、具體化、動態化方向發展。作為網絡原居民的學生,很難接受呆板、冗長而枯燥無味的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的說教模式,因此要順勢而為。這是學校地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更是教師的責任。
作為教師,首先,教師要注重教學相長,在接受新信息能力上教師一部分思政課教師必須有刀刃向內的勇氣,蹭破那份盲目的自尊,不恥下問。教師要磨開面子主動問計于人,才能更好地成長為一個能不斷用新資源武裝自我頭腦的思政課教師,才能更好地將愛國主義講活、講深、講入心。再者,教師要將手機辦公、手機教學常態化,與學生的手機生活學習方式相對接。唯有教師與學生處于同一信息頻道,才能更好的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
作為學校和社會,更應該樹立課程思政理念,避免“5+2=0”的教學尷尬。學校和社會要有意識地將愛國主義素材通過生動的網絡視頻、網絡征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到互動性平臺上,保證理性愛國主義教育陣地的全面性。
第二,標本兼職效果佳,加強手機媒體資源的整理和管控,保證傳播方向的正能量與客觀性。大氣、精準的信息資源更能夠打消學生媒體時代對愛國主義負面報道的疑慮。自十八大以來,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已經很扎心。20多個沿線國家評選出的“新四大發明”即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極大地詮釋了中國魅力。良好的國際國內形象迎來了一個高校學子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時機。天時、地利、人和更能驅動教育者抓住機遇,深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面對社會上關于國家的負面消息與問題,教師要盡力避免簡單粗暴的屏蔽和壓制行為,既要抓住課堂上的正面疏導,又要輔之以有理有據的網絡正規資源,做到有理有據有啟發有引導,讓學生在學思中將理性愛國主義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治標治本看對象。一方面,教師要成為學生使用手機情況的調研者,做到九次調研,一次說教,才能夠更好地起到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學會去認可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的網絡化形式。在此基礎上,從學習角度去引導學生使用精神涵養高的手機app和公眾號。對于一些因為貪圖小便宜而關注的網絡信息的同學,教師要旗幟鮮明的對其進行價值觀引導;對于一些過于快餐化而毫無營養價值的手機app,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反思他們的使用所得,讓其主動發現癥結;對于一些比較好的app,例如愛課程,喜馬拉雅等,教師要以身示范,積極分享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正能量信息,做到潤物細無聲。
當互聯網時代與強國之路相向而行時候,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是情不自禁的。但是如何將教師的手機信息以規范、理性、正向的姿態投放到學子的視野,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作為思政課教師教師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會運用互聯網信息手段來潤色教學,用精準的信息規范思政課教學,努力引導學生更加理性地愛國。作為學校和社會,更應該撐起一片正能量的網絡信息之傘,讓學生在相對純正的訊息中成長成為有夢想、有擔當的理性愛國主義青年。
[參考文獻]
[1]趙希婧.實施“課程思政” 培養愛國情懷[J].現代出版,2019,(第3期):18-20.
[2]吳林龍.新形勢下愛國主義教育的邏輯進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6,(第11期):49-54.
[3]謝超林.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設探析[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第3期):8-12.
(作者單位:棗莊職業學院,山東 棗莊 2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