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紅巖精神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和形成,它具有豐富的內涵,有別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獨具魅力的特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和弘揚紅巖精神在加強黨的建設、發展統一戰線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紅巖精神;內涵;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慶這座英雄之城孕育的紅巖精神,為今天的共產黨人堅守政治品德提供了成功典范?!薄耙\用好紅色資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養成浩然正氣。”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集中體現。紅巖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不懈奮斗,傳承和弘揚紅巖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紅巖精神形成的歷史條件
1985年,原南方局領導成員鄧穎超重返紅巖村寫下“紅巖精神 永放光芒”的題詞,紅巖精神由此冠名并傳揚開去。這標志著“紅巖精神”作為理論概念正式提出。紅巖精神產生于抗戰相持階段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大背景下,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南方局所進行的斗爭密切相連。
(一)紅巖精神的形成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中央南方局所進行的特殊斗爭緊密相連
紅巖精神產生于1939年至1949年的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正值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后國民黨加緊在軍事、政治、思想戰線上聯合反共的復雜時期。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逐漸形成了兩條戰線、兩個戰場: 一個是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武裝斗爭,這是革命的主戰場;一個是黨領導的國統區地下工作戰場。武漢淪陷后,國統區的中心向重慶轉移。1939年1月,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以后,就擔負起代表中央向國民黨及其他黨派進行統一戰線的工作,以及指導南方和大后方各省黨的工作。在極其復雜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南方局團結了一批愛國人士,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鞏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紅巖精神的形成與久經革命考驗的中央南方局領導集體及其領導下的優秀黨員群體緊密相連
紅巖精神的孕育者是既有黨中央重要領導又有中央南方局領導集體,以及在其領導下的國統區和部分淪陷區的優秀黨員群體。南方局以周恩來、博古、凱豐、吳克堅、葉劍英、董必武六人為主要領導集體,他們的理想信念無比堅定,隨時準備犧牲一切;他們艱苦樸素、大公無私;他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他們顧全大局、善于團結。他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風范像一個巨大的磁場,把國統區的廣大工農群眾和各階層愛國人士吸引在黨的周圍。比如,川東特委書記廖志高、川康特委書記羅世文、川康特委軍委委員車耀先,“紅色資本家”盧旭章、肖林、魯自誠等,以及情報人員沈安娜夫婦、張露萍等優秀共產黨員都是紅巖精神的傳播者、踐行者。重慶解放前夕,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監獄的許曉軒、江竹筠、王樸、陳然等共產黨員和革命志士,積極進行獄中斗爭,堅貞不屈、臨危不懼,用熱血和生命踐行、光大了紅巖精神。
二、 紅巖精神的特色內涵
正是由于紅巖精神是在特殊的社會環境和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形成的,這就決定它有著豐富的內涵,有別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獨具魅力的特點。概括地說,紅巖精神的內涵和特點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一)剛柔相濟、鍥而不舍的政治智慧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中外震驚的皖南事變,將國共合作抗戰局面引向破裂的邊緣。在兇險的形勢下,周恩來領導下的南方局鎮定冷靜、靈活應變、化險為夷,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在極為險惡的環境中保存力量,發動政治進攻,最終贏得時局好轉。結果,“皖南事變反而成為國民黨政治地位和政治影響逐步下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影響逐步上升的轉折點。歷史表明,以周恩來為首的南方局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創造性地貫徹了黨中央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和策略,體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盵1]
(二)“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品格
這種品格的具體體現,就是在國共合作、團結抗戰中,“絕不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性,牢牢把握領導權;在聯系群眾,融入社會時,時刻堅守共產黨的政治立場,不被濁流所淹沒,不懼“染缸”的侵蝕,經得起燈紅酒綠的考驗,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比如,為黨籌集經費的地下經濟工作者,“紅色資本家”、廣大華行負責人盧緒章。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初交給黨組織的現鈔100萬美元,最后與華潤公司合并時上交資金達200萬美元。還有華益公司的創辦人、共產黨員肖林也是如此。肖林夫婦經營的華益公司完成使命宣告結束時,一次性向中共中央上交的資金就約合黃金12萬兩,其他固定資產折價達1000多萬美元。盧緒章、肖林他們長期“混跡”于國統區的“大污池”中,不為任何誘惑所動,理想信念堅定,毫無保留地把一切給了黨組織,保持了共產黨人的堅強黨性,對黨無比忠誠。
(三)善處逆境、臨難不茍的英雄氣概
南方局領導和培育下的廣大共產黨員和在南方局影響下的革命志士,特別是重慶解放前夕犧牲在渣滓洞、白公館的革命英烈,如,江竹筠、陳然、王樸、劉國志、許曉軒、黃顯聲等共產黨人臨難不茍,為天地存正氣,為個人全人格,實踐和詮釋了偉大的紅巖精神。
重慶市委機關報《挺進報》的負責人陳然被捕后,特務對他施用了各種酷刑,要他交出《挺進報》的發行名單,交代上級組織。他除了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外,其他的一概不說。面對敵人酷刑,陳然威武不屈,以頑強的意志寫下《我的自白書》:“任腳下響著沉重的鐵鐐,任你把皮鞭舉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對著帶血的刺刀!”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面對死亡毫不畏懼,至死都堅守著共產黨人的信仰。重慶沙磁區學運特支書記劉國志,由于叛徒的出賣在重慶榮昌縣被捕。家人兩次拿重金贖他出去,敵人只要他在投降書上簽字就可以釋放回家,不用登報公布。但劉國志說,要釋放必須是無條件的!他的哥哥跪在地上求他,他仍然堅定地搖頭不讓步。上刑場前,他慷慨激昂地說,“與其跪著求生,寧愿站著倒在黎明前的槍口下”“只要黨還在,我就等于沒有死”。紅巖烈士不懼犧牲、慷慨就義,以熱血詮釋了信念的分量。
(四)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
為了做好統戰工作,南方局密切聯系國統區的實際,制定了“勤學、勤業、勤交友”和“職業化、社會化、合法化”的政策,用“以誠待人,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將國統區各界愛國人士和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在抗日的旗幟下,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
抗戰期間,周恩來與國民黨談判代表張沖的交往是紅巖“和衷共濟”精神的另類典范。張沖曾經是一個死硬的反共分子。1932年張沖炮制的一起“伍豪啟事”,污蔑周恩來等人脫離共產黨,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對周恩來的聲譽更是嚴重的傷害。但周恩來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計前嫌,以其人格魅力化敵為友,與張沖合作團結抗日。國民黨當權派中蔣介石的嫡系勢力,如張治中、邵力子、賀耀祖、陳誠等,他們雖不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維護蔣介石的獨裁政權,但主張聯共抗日,對中共比較友好。周恩來同他們都有密切交往,并盡力爭取,對他們的政治傾向產生了一定影響。在“以誠待人,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的感召下,農場經營主饒國模貢獻出了“大有農場”,使中國共產黨得以“結廬紅巖”;金永華貢獻了全部田產以資助革命。
三、弘揚紅巖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紅巖精神為擴大執政黨的階級基礎和黨的群眾基礎提供了歷史啟示
抗日戰爭時期,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為建立堅強的國民黨統治區黨組織,完成好中共中央賦予的歷史任務,在貫徹中共中央隱蔽精干方針的過程中,創造性的制定出“勤學、勤業、勤交友”和“職業化、社會化、合法化”的要求,使國民黨統治區黨的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很好地隱蔽在群眾中,使得國民黨特務“找不到捕捉的目標”,達到了保存黨的力量的目的。而且廣大共產黨員在依托職業,深人社會的同時,使自己扎根于群眾之中,與群眾建立起血肉相依的緊密聯系。與之同時,通過黨員長期隱蔽于社會中,深人于群眾中,而潛移默化地把許多國民黨統治區青年爭取過來,逐步積蓄和壯大了革命力量,極大地擴大了黨組織在國統區的群眾基礎。當年南方局所創造的這種群眾工作的方式,那些蘊含于紅巖精神之中的深厚的“群眾觀念”與“人民意識”,對于新時代的執政黨,在做群眾工作時,如何更好地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化有形于無形”,真正將“群眾觀念”變為執政中的自覺,無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二)紅巖精神為新時代不斷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提供了有益路徑
當年,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為完成歷史賦予的維護國共合作抗戰大局,鞏固和發展抗日戰爭民族統一戰線的神圣使命,在與國民黨頑固派的政治較量中,以斗爭求團結,以團結促抗戰,用高超的政治智慧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以相忍為國的堅韌毅力堅持重慶陣地。正是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始終以“民族大義”來判斷政治形勢,調整斗爭策略,才可能幾度力挽瀕臨破裂的國共關系,維護國共合作大局直至抗戰勝利。與此同時,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還善于在黨領導的統一戰線( 即政治陣線)“畫最大的圈子”,把團結爭取一切愛國中間力量作為統一戰線的重要任務,并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廣胸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坦蕩人格,去與他們交朋友,尊重愛護、關心支持他們的利益和訴求,逐步與他們建立起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關系,成為黨政治路線的擁護者和支持者,最終與黨一道共同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從而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開創了我們黨統一戰線工作的新境界,為新中國建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冶協商制度莫定了基礎。當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利益訴求之復雜前所未有,就更需要弘揚“海納百川”的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發展壯大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不斷擴大統一戰線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努力畫出新時代最大最美同心圓。
(三)紅巖精神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歷史鏡鑒
抗戰時期,南方局始終把強化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和個人政治修養,作為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周恩來撰寫的《怎樣做一個好的領導者》和制定的《我的修養要則》所展示的人格力量;董必武為六角錢向中央作檢討所體現的崇高的自律精神,在周恩來、董必武等南方局領導人的率先垂范下,廣大國民黨統治區的普通黨員都能自覺在革命斗爭實踐中不斷增強自身的理想信念,加強個人的政治理論修養,從而才能在國統區這一特殊環境中,經受住金錢美色的誘惑,生與死的嚴峻考驗。歷史證明,正是有周恩來、董必武等人的言傳身教和榜樣力量,使當年在紅巖受其影響而成長起來的共產黨員,在以后幾十年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革命還是執政,都能經受住各種誘惑與考驗,永葆了一名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同樣,那些被囚禁在歌樂山集中營的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以對黨的忠誠和對革命事業的高度責任感,用獻血與生命總結出“獄中意見”,對黨組織慎重提出“防止領導成員腐化;加強黨內教育和實際斗爭的鍛煉;不要理想主義,對組織也不要迷信;注意路線問題,不要從右跳到‘左;切勿輕視敵人;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嚴格進行整黨整風”[2]等八條真知灼見。“獄中八條”對今天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仍然具有很深刻的警示意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行從嚴治黨,黨的建設一步步邁向制度化、規范化。紅巖烈士們的諄諄囑托轉化為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的有機結合,中國共產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斷增強,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參考文獻]
[1]周勇.論“紅巖精神”[J].探索,2009(06).
[2]陳全、徐術.頑強奮起迎接解放[J].紅巖春秋,2006(11).
[3]朱軍.全面推進紅巖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和弘揚[N].重慶日報,2019-9-20.
[4]周勇.紅巖精神研究[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年版.
[5]崔健.紅巖精神:革命精神與民族精神的共鑄及其在新時代的價值[J].探索,2019(03).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委黨校,重慶 40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