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可東
摘 要:通過調查蔬菜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產業發展前景,提出蔬菜產業發展對策與保障措施,以推動蔬菜產業發展。
關鍵詞:蔬菜產業;發展現狀;發展對策
一、海陽市蔬菜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蔬菜產、供銷總體情況
2009—2015年,海陽市已被列入全國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市。目前,全市蔬菜播種面積近16萬畝,總產量70萬噸,總收入近19億元,蔬菜生產已經成為海陽市農民增產創收的一大支柱產業,現已成為膠東地區最大的淡季蔬菜生產基地,煙臺市遠郊蔬菜生產基地。
(二)蔬菜標準園建設情況
1.紀疃蔬菜標準園。標準園建有日光溫室273個,布局相對合理,占地600多畝,設施內蔬菜面積380畝,集中連片。該標準園于2010年1月被農業部確立為園藝作物標準園,經過兩年的高標準打造,于2012年1月順利通過省級考評驗收創建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
通過蔬菜標準園的創建,推行標準化生產,重點推廣引進新品種、集約化育苗、肥水一體化、生物物理方法防控病蟲害、測土配方施肥、生物有機肥等技術,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的 “六統一管理”,基本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
2.百淳怡慧蔬菜標準園。標準園建設面積227畝,分別建有現代連棟溫室100畝、現代拱棚溫室50畝、日光溫室60畝,于2014年12月順利通過省級考評驗收創建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園。
園區嚴格按照農業部“五化”要求進行管理,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園區病蟲害統防統治100%。標準園建立完善了技術管理制度、準出制度、檢測制度、質量追溯制度等各項制度健全。實行了全程檔案管理,創建方案、技術規程、生產檔案、檢測報告等文件進行了分類立卷歸檔。
(三)品牌建設及三品認證
海陽地方特產“海陽白黃瓜”2008年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頒發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海陽白黃瓜、海陽網紋瓜連續多年獲煙臺市十大名瓜稱號,海陽越冬西紅柿品質優良,全國聞名。積極加大品牌培育和“三品”認證力度,提高蔬菜標準化生產水平,黃瓜、西紅柿和西葫蘆等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技術流程進行生產。目前全市實施蔬菜標準化生產面積已達2萬畝,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的蔬菜有4個品種、6個產品,認證面積近萬畝。
二、蔬菜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一)發展蔬菜產業的優勢
海陽市屬海洋性氣候,在越冬蔬菜栽培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而近幾年,我市蔬菜發展主要以越冬西紅柿為主,實踐證明,思路是正確的,已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經過近30年的發展,蔬菜產量及規模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海陽越冬西紅柿全國聞名,海陽白黃瓜也小有名氣,日光溫室海陽越冬黃瓜曾創造產量全國第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越冬西紅柿生產的突破。
(二)市場前景分析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食物結構中蔬菜比重逐步上升,呈現出營養化、多樣化、優質化和均衡化的發展趨勢。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初級品和深加工產品的潛在市場較大,發展蔬菜產業前景廣闊,初級產品加工拉長了產業鏈條,整體效益進一步提高。蔬菜產業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明顯。發展蔬菜產業還拉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
三、蔬菜產業發展對策與保障措施
(一)發展對策
1.設施蔬菜、優質露天蔬菜基地方面。根據海陽蔬菜發展的具體情況,當以發展設施蔬菜為主,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率;同時注重蔬菜質量,質量第一,質量是生命,只有較高的蔬菜質量,方能保證我市蔬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菜農增產增收。
2.示范園、標準園建設方面。自2011年起我市繼續完善蔬菜標準園建設,實施“菜籃子”產品生產項目。采用先進的集約化育苗技術,實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通過對蔬菜標準園的打造,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市蔬菜產業再上新水平,使我市蔬菜生產效益更高,品質更好,競爭力更強。
3.引進蔬菜加工企業方面。我市農業農村局積極拓寬思路,引進有實力的企業來投資海陽蔬菜產業,具體做法:一是充分利用企業自身實力、先進的管理水平及龐大的營銷網絡,來推動海陽蔬菜產業在全國乃至世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二是通過企業的先進技術進一步提升海陽蔬菜的深加工技術,以提高海陽蔬菜的附加值。
4.名、特、稀、優品種創新和良種選育方面。海陽白黃瓜屬海陽地方特產,2008年海陽白黃瓜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頒發的地理證明商標,2010年被評為煙臺市十大名瓜,市場需求急劇攀升,為當地菜農增收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海陽白黃瓜在生產過程中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品種混雜、生產技術需進一步提高等;為更好地保護這一地方品種,雖然前幾年也進行了海陽白黃瓜的品種提純復壯、選育等工作,但是這方面的工作僅僅是個開頭,后期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二)保障措施
1.統一認識,加強領導。蔬菜產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種學科,必須以高新技術為手段,以市場經濟運作為主體。我市要加強領導,把蔬菜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措施來抓,把蔬菜產業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組織專門力量,抓好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制定蔬菜產業發展措施;全市要統一思想,充分發揮部門優勢,積極支持蔬菜產業化發展,切實為蔬菜種植、加工、保鮮儲運和營銷大戶、龍頭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努力營造蔬菜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促進全市蔬菜產業加快發展。
2.堅持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蔬菜市場競爭力。我市要把標準化生產作為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措施來抓,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的要求,切實做好規劃區環境整治工作,加大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示范推廣力度,大力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和生物農藥、抗病品種和防蟲網紗覆蓋等先進技術,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和綠色食品,以滿足消費者對清潔、無污染產品的要求;要加大蔬菜種植科技培訓,提高廣大群眾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的認識,提高農民群眾蔬菜標準化生產種植技術水平;要加強無公害農產品檢驗檢測設施建設,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覆蓋蔬菜生產銷售全過程的多層次質量檢測網絡,加強監管執法,確保蔬菜等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3.拓寬融資渠道,增加投入。全市蔬菜產業發展要堅持以農民群眾為主體,以龍頭企業為帶動,積極引導農戶增加蔬菜生產的投入,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扶持,整合項目投資,改善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條件,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加快全市蔬菜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