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鋒 嚴惠萍 秦海英 羅友擎
摘 要:淳化縣果樹栽培歷史悠久,僅蘋果栽植就有70多年的歷史。本文針對淳化縣主要經濟作物發展現狀及當前存在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相信會對產業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關鍵詞:蘋果;蔬菜;雜果;問題;現狀;建議
一、全縣農產品產業發展現狀
(一)蘋果產業
淳化縣果樹栽培歷史悠久,僅蘋果栽植就有70多年的歷史。多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依托農業區劃成果,堅持開發區域性支柱產業,把蘋果作為富民強縣的拳頭產品。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堅持不懈地努力,截至2019年底,全縣水果總面積44萬畝,產量66萬t,其中蘋果38萬畝,產量56萬t;各類雜果6萬畝,產量10萬t。隨著果品市場的轉型升級,我縣部分地區出現了銷售價格低、產品品種單一、市場競爭力不強等發展態勢,果業發展遭遇瓶頸問題,加快品種更新換代、優化銷售手段及渠道已刻不容緩。
(二)蔬菜產業
近年來,在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縣農業人齊抓共管打造蔬菜大產業、大品牌戰略,堅持把蔬菜種植作為促農增收、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大力推進設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產業發展,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5萬畝,其中設施蔬菜7200畝,共計7000余棚,年產蔬菜可達5.1萬t,食用菌1500棚,年產鮮菇量可達1.1萬t;露地蔬菜面積4.2萬畝,年產蔬菜可達9.6萬t,種類主要為黃瓜、西紅柿、韭菜、辣椒、西葫蘆等。
(三)雜果產業
我縣生態環境良好,毗鄰西咸大都市商業圈,發展雜果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在產業幫扶助力貧困戶脫貧摘帽中,全縣雜果發展勢頭強勁。花椒、核桃是近年來各包抓單位重點扶持的雜果產業,目前葡萄、櫻桃等各類時令水果面積6萬畝;全縣種植花椒1.24萬畝;核桃栽植面積6.9萬畝。我縣雜果生產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為新栽幼園,生產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沒有統一的品牌標識和必要的市場營銷手段,群眾生產出的雜果與市場上包裝精美的其他優質雜果相比,銷售方式落后,主要是坐等客商上門收購,致使雜果賣難和賣價偏低現象普遍存在。
二、農產品銷售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品種單一,深加工能力不足
農產品具有生育周期長,保質期短、運輸成本大,短期內總供給彈性系數小等特點。縱觀我縣農產品生產銷售現狀,蘋果、蔬菜及雜果等農產品品種老化、品種間搭配不合理、上市時間集中、儲存量小、銷售的產品以鮮食為主等現象較為普遍,深加工不足,產業鏈短制約了產業做大做強。
(二)農產品營銷乏力,營銷組織化程度較低
全縣通過果品經紀人銷售總產量的15%,果品儲藏銷售企業銷售量占到全縣銷售額的7%;電子商務、微信等網絡平臺年銷售量5%;外地客商上門收購20%;其余殘次果進入果汁廠榨汁。全縣蔬菜銷售以果蔬專業合作社自發組織銷售為主,為零散戶提供交易平臺,主要銷往西安、咸陽市等周邊城市的批發、集貿市場。
(三)在農產品營銷中部門間協作有待加強
我縣目前農產品生產銷售分屬農業、果業、林業、供銷及商務等幾個部門,多頭管理、重復管理使得農產品銷售時部門間缺乏信息共享,農產品市場銷售預判度差、目標導向性低、營銷水平落后,缺乏專業性營銷公司及專業人員,“農企合作”“農超對接”有待完善。
三、今后農產品的銷售建議
(一)多措并舉,促進我縣蘋果產業發展壯大
縱觀我縣蘋果產業規模、年銷售量,發展現狀,我們要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一方面要引導群眾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步伐,強化新型優果技術的普及應用率,千方百計的提高果實品質,穩步推進果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主抓蘋果銷售工作,充分利用“公益中行”形成經銷商、合作社中介、電商、微商“四位一體”的銷售網絡。與此同時要注重參加果品博覽會、洽談會、推介會等展銷會議,擴大淳化蘋果國內國際知名度,提升我縣蘋果品牌市場占有率,帶動蘋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供銷牽頭組建專業隊伍,做大做強農產品銷售
組建專業團隊加強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監測預警,一是要做好信息引導,科學引導農民種植農產品,分析預測農產品銷售趨勢,對產銷信息進行跟蹤、監測,將監測結果與相關部門共享。二是搞好市場會商研判,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企業負責人、經紀人了解掌握農產品種植品種、面積、產量、采摘時間等情況,分析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研判市場變化趨勢。三是做好農產品產銷對接,開展“農超對接”“農批對接”。
(三)發揮政府職能作用,長期發展規劃
充分發揮政府在農產品銷售中的服務功能,統籌協調農業、果業、林業、供銷及商務等部門參與農產品銷售,并邀請農業專家按照產業分工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并根據我縣的資源特色,制定分類的產品營銷計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營銷體系。動員各類社會化媒體及網絡資源為農民提供服務平臺及技術指導,解決農民互聯網應用技術障礙,使農產品快速插上互聯網、物聯網翅膀,精準發力,使之成為推動農產品銷售的新動力,實現產業脫貧富民強縣的目標。
作者簡介:王永鋒(1969-)男,漢族,陜西咸陽人,陜西省淳化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藝師,大專文化,主要從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