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傲
摘 要:中國審計監督從無到有是伴隨著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而發展的。在黨的十八大以后,劉家義審計長提出了審計監督全覆蓋。本文從審計監督全覆蓋的含義、意義、存在的問題、改進的辦法等方面闡述經濟新常態下審計監督全覆蓋的實現。
關鍵詞:審計監督;全覆蓋;大數據
中國審計監督從無到有是伴隨著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而發展的。中國政府審計在近40年的發展后,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要完善審計制度、保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并提出實現審計全覆蓋。這對我國審計機關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實現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審計監督全覆蓋的含義
審計監督全覆蓋是劉家義審計長在2013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依法讓所有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都在審計監督之下,不留盲區和死角,不斷增強審計的威懾力和實效性。
劉家義審計長提出的審計監督全覆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要實現對審計對象全角度、全方位的覆蓋。但是,現在我們審計機關人員的力量還遠遠難以滿足這個要求。所以,在2013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劉家義審計長也提出,我們的審計全覆蓋應該既有深度又有重點,即我們的審計機關應當時刻掌握國家政策方向、工作重心,用有限的力量去做好有質量的工作。
二、審計監督全覆蓋的意義
(一)是更好地履行政府審計職能的需要
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現在的中國已經到了改革的攻堅階段,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反腐力度不斷加大,審計監督作用越來越大,而且一些重大的貪污案最初都是在審計工作中被發現然后披露出來的,最后為國家挽回了大量的損失。因此,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加強審計監督、重視審計工作的重要性。
政府審計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委托與被委托的關系。政府在制定政令時,為了保證政令暢通,委托審計機關進行職責監督。在信息不對稱時,一些政府工作人員會為了自身利益而造成國有資源浪費,政令不暢通,也會導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而此時政府審計機關作為被委托人,實行監督職能,就是為了避免國有資源浪費,保證政令暢通,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二)促進經濟轉型,更好地為政府服務
我國現正處于經濟發展的轉型期,我們的經濟由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發展,我們從過去一味地只強調GDP到現在注重綠色GDP。這就要求我們審計機關在開展審計工作時也不能像從前僅僅關注財政資金的流向,而要以多角度多方向去開展審計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也說,我們現在處于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在這一特殊的時期,審計監督的全覆蓋不僅僅可以調節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及時發現在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經過政府審計機關適時地披露出來,會使得決策者早發現問題,早解決問題,保證社會經濟在新常態下順利發展。不僅如此,在政府審計機關的監督和披露下,政府能夠掌握社會經濟發展的真實狀況,有利于政府制定下一步的政策。
三、當前審計監督全覆蓋存在的問題
(一)審計手段落后,短期內無法實現全覆蓋
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的審計監督全覆蓋是對人、財、物的全覆蓋,是不留死角的全覆蓋,即不僅僅包括領導干部的個人經濟問題、國有資產利用問題、國有資源保護等問題,還包括以審計促進經濟繁榮發展、反貪腐、優化發展環境、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全覆蓋。
可以說,今后的審計工作不僅方向多,且范圍廣,工作量驟增。然而,在大數據信息化時代和政府倡導“互聯網+”的前提下,我們的審計工作卻無法充分利用網絡帶來的便利,在平時的審計工作中,審計手段滯后,加之審計問題復雜多樣,各種政策不斷調整,造成審計工作一定程度上趕不上時代發展。因此,短期內無法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
(二)審計人員培訓制度落后,審計監督全覆蓋受阻
在經濟新常態下,審計工作已經不同于原來。早期的審計工作僅僅強調審計人員對財務、工程等方面的掌握,而現在的審計工作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審計人員掌握計算機、法律甚至管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隨著社會發展、經濟進步以及國家對審計監督的重視,審計工作已由單一工作向多元化發展轉變,現代化的審計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同時,也需要審計人員具有高效、靈活的處理問題的能力。然而,我們現在在職的審計人員和審計專業的學生的培訓教育較為薄弱,導致我們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少之又少,更遑論既懂專業知識,又有高超審計技巧的中高端審計人才。因此,阻礙審計監督全覆蓋發展的是我們落后的審計培訓體系,導致我們審計隊伍素質不高,無法更好地完成審計監督全覆蓋。
(三)現在的審計監督全覆蓋僅僅是范圍廣,而缺乏深度
審計署審計長多次提出,審計監督全覆蓋要做到四個特點——有深度、有重點、有步驟、有成效。尤其是在成立了審計委員會以后,審計更要力爭做到反映情況“準”、查處問題“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議“實”。
有的人,在開展審計監督全覆蓋工作時,僅僅有數量,卻沒有質量;僅僅追求大而全,卻沒有精而透。在平日審計工作中不抓時代潮流,不顧國家政策和關注的重點,以“坐井觀天”的思維,以“刻舟求劍”的方式,走自己的路,發展審計監督全覆蓋,完全沒有達到習總書記在強化審計監督時想達到的目的。筆者認為,實現國家對審計提出的審計監督全覆蓋要求,關鍵點在于審計工作要把握各階段的工作重點、資金流向。而一部分人僅僅力求大而廣,在有限的人、物和時間的情況下,最終達到了只有數量而缺乏深度的審計監督全覆蓋。
四、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的路徑
(一)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提升審計人員素質
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關鍵在于人。因此,我們要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提升審計人員素質。然而,這個目標并非一朝一夕便可達成,我們應制定短期和長期目標。
從短期來看,現在的審計隊伍中,多數審計人員是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然而并非為復合型中高端人才。因此,短期內我們應持續開展審計內部培訓。培訓的內容應多種多樣,側重于實踐應用,同時,把審計人員應掌握和了解的知識作為培訓內容,以使審計人員對各種知識有所掌握,同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檢驗方法,力求培訓達到理想效果。
從長期來看,第一,積極招聘各類人才,擴大審計隊伍。第二,加強審計院校中相關專業學生的教育培養,增強審計工作的后備力量,為審計培養后備軍。
(二)深化改革審計模式,適應時代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化高速發展,以及“互聯網+”概念提出,現在的我們已經進入到大數據時代。
首先,我們應構建基礎平臺,建立云存儲的數據網,讓我們所需的審計數據共享在一個平臺上。同時,增強審計人員分析數據的能力。其次,在構建數據基礎平臺之后,應建立一支數據分析團隊,對平臺數據進行適時全面的分析,深究數據深層次的價值,這樣利用大數據、云存儲的新型審計模式,能夠讓我們的審計工作既不受時空的限制,也不會造成數據分析不全面的不良影響,更好地發揮審計監督作用,更高效地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
(三)建立合理的審計監督機制,突出審計監督的重點
在審計監督全覆蓋的過程中,要注重黨和國家在各階段關注的重點領域。在開展審計工作時,應對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領域的財政收支以及其他資金的運用情況,進行詳細而全面的審計監督。
同時,審計監督應加強經濟責任審計。經濟責任審計不僅僅是黨和國家促進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的有效手段,也是黨和國家在反腐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更是把權力關進籠子里、建設廉潔高效政府的重要治理工具。因此,加強經濟責任的審計監督十分必要。
五、結語
國家審計的產生和發展伴隨著治理國家的客觀需要,因此,不同時期,國家審計有著不同的歷史使命。現如今,經濟新常態下,黨和國家立志建立一個廉潔自律高效創新的服務型政府,而審計監督全覆蓋是貫徹國家政策、促進全面深化改革成功的有效手段。審計監督全覆蓋的有效實現,就應以高素質的審計人員為主體,以統籌審計監督重點為方向,以大數據信息化審計為手段。
參考文獻
[1]陳昱沖.經濟新常態下國家審計段覆蓋的實現路徑[J].綠色科技,2016(10):245-247.
[2]張羅.淺析如何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的途徑[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3):80-81.
[3]朱玲玲.大數據、云技術對審計監督全覆蓋的影響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6(6):84-88.
[4]朱笑萍.“大數據”時代背景如何加強我國政府審計監督[J].中國集體經濟,2016(3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