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賦
摘 要:本文從國內國民經濟動員領域的研究和實踐現狀出發,梳理國民經濟動員理論、立法研究和職能演變,分析當前國民經濟動員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從完善潛力調查機制、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和加快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提出提升國民經濟動員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國民經濟動員;轉型發展;動員能力
國民經濟動員能力是指將國民經濟動員潛力轉變為國民經濟動員實力的本領和組織力。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科技不斷增強,如何深入推進經濟動員能力建設、快速高效地將動員潛力轉化為戰爭實力,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經濟動員研究和實踐現狀
(一)國民經濟動員理論研究
繼戰區快速動員理論、一體化動員理論、大動員理論、精確動員理論和漸進反應動員理論之后,產生了敏捷動員理論,這是當前國民經濟動員領域的主流理論。敏捷動員理論主要強調國民經濟動員系統的響應性、競爭性、柔性和快速性。許多國內學者基于敏捷動員理論對國民經濟動員的各個領域和環節進行了闡述??渍丫紫热骊U述了敏捷動員的概念和內涵,并對其實踐雛形——寧波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張紀海分析了敏捷動員的內涵、特征等。董平對敏捷動員的潛力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郭瑞鵬探索了敏捷動員的虛擬企業的組織形式,劉煜研究了武器裝備的敏捷動員。李連宏以敏捷動員理論為基礎,研究了應急物資動員的決策問題。王成敏等學者以敏捷動員理論為指導,從供給視角研究國民經濟動員潛力,并運用系統動力學對動員潛力釋放機理進行了建模和仿真。唐平舟運用敏捷動員理論,系統地分析了國民經濟動員物流理論體系,并對國民經濟動員物流中心的布局問題進行了研究。
(二)國民經濟動員法律法規體系研究
自改革開放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國民經濟動員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基礎性法律文件仍然缺乏。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都將《國民經濟動員法》列入了立法規劃,2010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以下簡稱《國防動員法》)開始正式實施,其中有一個章節對國民經濟動員的本質、職能和任務作了規定性要求,此后,整體立法規劃有所調整。2010年,在國務院法制辦的指導下,再次啟動了國民經濟動員立法工作,最終形成了國民經濟動員法征求意見稿,而法律遲遲沒有出臺?,F有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2009年修正)(以下簡稱《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2015年頒布)等對國民經濟動員工作的相關規定和約束不夠細化,都不能取代《國民經濟動員法》。
(三)國民經濟動員的職能演變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動員工作在應對頻繁發生的各類突發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自2003年抗擊“非典”之后,全國國民經濟動員領域開展了“應戰應急一體化”機制建設,2006年,時任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主任的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交通戰備工作會議上號召建立國防動員的“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機制,推動了國民經濟動員參與應急管理的進程,國民經濟動員工作的重心也從應戰功能向應急功能轉移,強調“應戰”與“應急”功能的協調發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的要求,國民經濟動員工作已經融入到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各個方面,正在向更寬廣的領域不斷拓展。
二、研究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潛力調查不夠精確
潛力調查在經濟動員建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潛力調查質量直接影響經濟動員準備和實施的質量與效益。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經濟動員潛力調查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一是潛力資源信息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周期越來越短,國民經濟的組成成分也日趨復雜。二是潛力資源的需求關系存在矛盾,可能會造成調查范圍擴大、調查對象缺失和調查結果失真等各種影響。三是傳統的潛力調查方法和技術落后,難以適應現代潛力調查的需要。四是潛力調查指標體系不統一,目前軍用標準和民用標準自成體系、相互獨立。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導致潛力調查精確程度受到影響,潛力調查機制急需得到改善。
(二)法律法規不夠健全
我國在經濟動員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尚不完善。目前,我國在國家基本法律層面出臺了《國防法》和《國防動員法》,但專門的經濟動員法尚未出臺。在地方法規層面,雖然各?。ㄊ校┫嗬^出臺了一些有關經濟動員的法規政策,但尚未形成科學完善的體系,法規政策指導性大于實踐性,且不同省(市)之間的有關規定還存在自相矛盾的現象。經濟動員只能按照上述法律的模糊規定及部分地區制定的國民經濟動員類規章開展工作,實效性不強。另一方面,缺乏國民經濟動員中心管理辦法,根據2017年國家發改委的專項調研,各省市國民經濟動員中心建設的實際情況差距甚遠,動員中心對其性質、功能、職責等的認識普遍存在偏差。
(三)研究對象不夠全面
長期以來,人們把經濟動員僅僅看作準備和進行戰爭的手段與途徑,即使納入各類突發事件,作為準備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手段和途徑,也還是不夠全面。實踐表明,經濟動員與國家的安全、穩定、利益和發展都有密切的內在聯系,是謀求和實現國家安全、利益與發展最大化的手段和途徑之一。不僅國家的安全,軍事安全與非軍事安全,都需要經濟動員來維護,而且國家利益與發展也需要利用經濟動員來維護。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和歸納,經濟動員的研究對象多局限于如何更好地發揮應對戰爭的軍事功能,對其應對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社會動亂、國際維和、國際救援等非軍事功能的研究相對較少,同時對于如何更好地做好平時準備的研究也不多。
三、國民經濟動員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利用技術手段完善潛力調查機制
傳統潛力調查僅依靠人工調查,遺漏面較大,有很多小微企業的信息并不能全面掌握。對此,可充分借助大數據技術,整合工商、環保、統計等多部門信息,更加便捷全面地收集潛力數據,實現數據實時更新,同時,每年側重對幾種商品進行重點潛力調查和信息摸底,完善充實經濟動員數據庫,確保戰時能迅速實施“靶向定位”,篩選出相關行業最適合的數據作為決策參考,既可保障其他數據的安全,又可減少數據調查的時間。
(二)建立健全國民經濟動員法律法規體系
政策引導是保障防疫斗爭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特殊時期國民經濟動員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要充分依靠法律的規范作用和效力,將國民經濟動員的應急應戰機制納入法制化軌道。為保證開展國民經濟動員工作的一些基本手段具有可執行性、可持續性,國民經濟動員潛力資源管理、預案管理、專業隊伍管理等需要出臺相應的法規制度、形成相應的標準規范。要盡快出臺國民經濟動員中心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國民經濟動員中心的職責,加強演練,提升動員水平。筆者認為,國民經濟動員中心的認定和建設要更加突出“急時應急”,充分對接國家重大突發事件預案的需求,可以分別根據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重大突發事件,細化物資需求,確保地方經動辦更有針對性地認定和建設國民經濟動員中心,在急時做到充分響應,進一步保障物資生產、儲備和供應。
(三)加強國民經濟動員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條件下的現代戰爭對國民經濟動員能力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探索信息化條件下國民經濟動員能力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是滿足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國民經濟動員應急應戰需求的必然選擇。陸軍勤務學院通過調研發現,利用統計局數據采集較為成熟和保密性高的現有模式,增加國民經濟動員模塊,可以有效解決動員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問題。信息化條件下,可以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起上下貫通、縱橫交錯的國家決策層次、戰略產業層次和戰略重點地區層次的國民經濟動員信息網,把信息化經濟動員機構、軍方和相關企業連接起來。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加強信息交流,逐步解決有關部門、有關系統之間的技術差異、信息不通等問題,真正實現經濟動員信息的資源共享,確保戰時、急時能夠迅速調集各方面經濟力量。
參考文獻
[1]孟祥宇,徐恒偉,辛寧.“大數據”思維下的國防動員潛力調查[J].科技風,2018(31):225.
[2]李濱濤,盧鶴.國民經濟動員研究綜述[J].企業導報,2011(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