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博 董玉芝
【摘 要】本文分析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認為將心理輔導滲透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具有較強可行性,提出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途徑,即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習慣、合作意識;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營造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
【關鍵詞】高中生 地理學科 心理輔導 滲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127-03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人心,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心理輔導成為素質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學科教學是高中階段進行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也是各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謂心理輔導,又稱心理健康輔導,是指導師與受輔導者之間建立一種具有咨詢功能的融洽關系,以幫助被輔導者正確認識自己、克服成長障礙、邁向自我實現的過程。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是以地理學科為基礎的課程實踐研究,重點突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教學中,地理學科教師運用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原理發揮地理教學的心理輔導功能,使學生在認知、情感、動作技能等領域得到提升,從而形成正確的學習行為習慣,實現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一、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必要性
高中時代是學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在高考的巨大壓力下,逆反、抑郁、早戀、煩躁、自閉等一系列心理“逆反”現象頻頻出現,而此時的學生與教師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地理學科的課程涵蓋多樣,主要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為線索,架構地球環境中的各個圈層結構從而形成一個復雜的研究系統。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下滲透心理輔導,引導學生發現未知區域的風土人情、領略世界的山川河流,養成對地理學科的好奇心和參與感,真正實現學習的良性循環,顯得尤為必要。
(二)可行性
高中的地理課程設置兼具綜合性和現代性,潛藏著豐富的心理健康因素。尤其是在新一輪課程標準改革后,地理科目重點突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要求高中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要具備綜合思維和實踐能力,尊重自然規律、協調人際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樣一來,在高中地理學科中滲透心理輔導,就具有了良好的基礎。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突出人文關懷,將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結合,可以喚起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共鳴,促進學生心理成熟。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為例,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和放牧造成嚴重的土壤破壞,使得自然地理環境逐步退化。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面對資源、環境與人口之間的關系,要學會因地制宜,平衡發展,合理進行開發、利用和保護。又如,地理的學科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一定數量的教具,其中地圖被認為是學生認知世界的“眼睛”,展現了豐富的地理文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發展特點,在讀圖分析過程中培養高中生整體全面、綜合創新的地理思想。
二、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現狀分析
為了解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情況,筆者面向吉林省松原市的高中生開展了問卷調查。調查中,共發放問卷65份,收回60份,其中,有效問卷58份。此次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直觀地反映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情況。(問卷內容如表1所示)
調查中,對“在高中階段,學校擁有心理健康教育類型的書籍嗎?”的問題,58.62%的學生表示所讀的高中沒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書籍,僅有29.31%的學生表示有相關書籍;對“高中階段學校有正規的心理健康咨詢師或專門設置心理輔導咨詢室嗎?”的問題,75.86%的學生表示沒有專業的心理教師,也未曾見過學校的心理輔導咨詢室;對“在課堂上,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滲透過心理健康輔導嗎?”的問題,僅有20.69%的學生表示在學習地理課程時進行過心理健康教育;對“你在高中階段學習地理課程時參加過學校舉辦的課余實踐活動嗎?”的問題,60.34%的學生表示并沒有參加過課余實踐活動。由此可見,高中階段的學科教學很少涉及心理健康輔導的內容。
此外,對“你的地理教師在和你交流的過程中,談及過心理健康問題并采取措施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嗎?”的問題,有72.41%的學生表示地理教師在和自己的交流中談及并解決過心理健康問題;對“在科目學習中實施過心理輔導之后,對你的影響程度如何?”的問題,有48.28%的學生認為教師的心理輔導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僅有13.79%的學生認為沒用;對“你認為在地理學科的學習中,有必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嗎?”的問題,67.24%的學生認為教師有必要在地理課堂上實施心理輔導。這說明,將心理輔導滲透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三、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途徑
課堂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空間,教育是師生之間的雙向傳遞,筆者認為,在地理學科教學中融入心理輔導,可采取如下的做法。
(一)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1.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地理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的過程,這種交往應該是民主、平等、合作的關系。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在師生關系中居于主導地位。教師應力求使自己的教學方式適合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和認知是創設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每一名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其獨特的思維和情感,教師需要通過觀察、談話、心理輔導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思想、興趣、愛好,保留學生個性,堅持民主主義,主動與學生溝通、善于與學生“交朋友”。通過“接觸—親近—共鳴—信賴”,逐步浸潤學生心田,以一顆寬仁之心,熱愛學生。
2.讓學生參與課堂、體驗成功的樂趣。教師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以小組互助、導學案例、探究溯源的方式,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以闡述、講解、演說的形式發表觀點,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心理素質。例如,在關于黃土地貌的教學中,地理教師分別提出“黃土高原為何會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為何還會成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我們至今研究黃土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增強思維的活躍性和創造性。在問答中,學生積累了自信心,增添了參與感,充實了課堂生活。此外,地理教師對學生的作答進行點評認可,能夠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習的快樂,其自制、合作、自我統合、情緒調控、獨立性等個性品質也得到了培養。這一過程,既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也是心理輔導的直接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