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璋
【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高中化學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提出基于課程標準融合社會元素、運用辯論教學構建多元課堂、強化探究思考注重合作學習、采取重視角拓展評價模式等教學策略,以期為高中化學教師開展“社會性”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高中化學 社會議題 研討型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144-02
“研討型課堂”是一種把“探究”“討論”“創新”等教育理念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標準》)要求: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化學學科“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的核心素養的作用,鼓勵學生參與涉及“化學元素”相關社會問題的討論,積極參與以“化學”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升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而“高中化學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是以高中化學知識為基礎,將“化學元素”與“社會元素”相結合,并確定為研討主題,讓高中生在相對開放的課堂氛圍中,就主題進行“突破思考”“展示自我”,在掌握高中化學理論知識的同時,也對化學元素在社會中的各種表現形式加以觀察和評判,明確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基于課程標準,融合社會元素
針對《標準》要求的教學目標,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制訂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目標,避免過分追求“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導致目標設計階段過于表面化。因此,化學教師在制訂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教學目標時,要深入分析本節課的化學知識與社會元素之間的聯系,這樣才能在教學中自然融合社會元素。
例如,以“固體廢棄物”作為研討性課堂議題,筆者將“社會化工行業”作為課堂中的社會元素。化工行業作為我國制造業的重要支柱,各種化學產品在生產期間必然會產生各種固體、液體廢棄物。如果化工企業對廢棄物的處理力度不強,或者處理方式不科學,必然會對工廠周邊的土壤、大氣、水體產生非常嚴重地污染。此時,在課堂中引入“綠色化學”的相關理念,讓學生通過討論建設“綠色化工廠”對于企業、社會發展有什么意義。教師可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將討論的結論在課堂上與同伴分享。如有的學生認為,綠色化學基于“原子經濟性”原則,可實現化學物質充分參與反應過程,最后達到“零排放”的目標,不僅可以幫助化工企業縮減生產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周邊區域土壤、大氣、水體等環境因素的污染程度;有的學生認為,綠色化學的優勢在于生產過程的清潔化、無毒化,有助于保證生產車間工人的身體健康。
學生通過對“固體廢棄物”的特性以及處理方式進行系統學習,對“綠色化學”開展深入討論,以社會事實作為研討的依據,有效避免課堂研討表面化、形式化,既符合融合社會元素的教學目標,又保障了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運用辯論教學,構建多元課堂
教師為保證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教學的高質量,應當為學生提供促進其思考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以將教學過程設計為以辯論為主,讓學生通過對化學相關的社會議題進行辯論,從事物的正反兩面性觀察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學會用辯證思維看待問題。
例如,筆者在教學“氨的合成”相關知識時,涉及“氨肥”等化學肥料,筆者將“化學肥料在農業使用的利弊”這一議題提出,讓學生發散思維,對此進行討論。可以預先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觀點進行分組。上課時,讓學生代表就本方觀點進行論述。正方學生支持“化學肥料在農業使用中具有優勢”的觀點。正方認為:一化學肥料自身附帶的營養元素含量非常高;二基于工業化生產,能夠打破季節等時間因素的限制,同時因生產產量較多,可最大限度壓縮成本,支持批量生產;三相較于傳統的農家肥,化學肥料更加容易保存,成本穩定;四耕作過程中使用步驟比較方便。反方學生則支持“化學肥料在農業實用中存在弊端”的觀點。反方認為:一化學肥料盡管營養養分含量較高,但是養分的種類不夠齊全,雖然市場上提供一些復合型化肥,但是與農家肥相比較,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二與農家肥不同,化學肥料常常與耕作土壤、農作物之間存在著匹配性的問題,如果三者之間不適應,往往會起到負面效果;三化學肥料濃度較高,如果使用時不注意濃度的調配,容易造成燒苗、倒伏等問題。正反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課堂教學氣氛熱烈。
筆者通過為學生提供“化學肥料在農業使用的利弊”這一議題,促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學生通過“資料搜尋—總結分析—形成觀點—發表看法—觀點辯論”的學習過程,既培養了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三、強化探究思考,注重合作學習
選擇教學方法時,化學教師應遵循《標準》的要求,注重對學生“科學探究”“創新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會取長補短,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升。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小組合作教學方法有:游戲競賽法、切塊拼接法、共學法、成績分工法、小組調查法等,教師應結合具體的研討課題選擇適當的方法。
例如,筆者在教學《化學與材料制造和應用》時,采取了“小組調查法”進行合作式學習,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由4名學生組成,由教師分派特定的學習任務給每個小組。
任務一:了解現代社會以及科學技術對于化學材料發展的影響。
任務二:了解各種材質的材料,如金屬、無機非金屬、復合材料等。
任務三:了解基于化學原理對金屬材料表面處理的知識。
任務四:了解國內當前材料領域發展的新方向。
一個小組4名學生,每一名學生認領一個任務,讓學生提前獨立搜尋資料并學習,在課堂中相互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與自己拿到的任務相關的知識。這個做法能夠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提升化學課堂的研討效率。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切塊拼接法”講解本課。同樣是將班級劃分為若干小組,每組4名學生,然后將任務一至任務四分別派給每一位小組成員。不同的是,班級中各個小組分派相同任務的小組成員可以重新組成新的“專家小組”,共同研究學習同一個任務。相較于“小組調查法”,“切塊拼接法”可以讓小組成員更加系統、深入地了解任務所涉及的知識,讓每名學生都能成為“小專家”。經過學習后,成員返回原有的小組中,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分享給小組其他成員。
通過開展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能力,不僅保證了學生個人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集體意識。
四、采取多重視角,拓展評價模式
教學評價對促進高中生化學科學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標準》要求教師應以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以多樣化的評價模式提升現有的化學課堂教學質量,實現高中生化學綜合素質的深入發展,最終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共同進步。實際教學階段,教師可以采用多種評價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實踐運用的效率,具體有以下幾種模式:
第一,個人檔案評價模式。該評價模式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學習記錄卡,將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如學習習慣、發言表達的觀點、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詳細記錄;另一個是實踐記錄卡,將學生在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學習過程中所參加的實踐活動進行記錄,此評價方式以學期為單位,每學期末對學生的個人檔案進行評價。
第二,學生自我評價模式。在化學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自己參與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的學習行為、情緒變化、問題思考、創新能力、實踐力度等多個方面進行自我評價。發現自身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發揚的優點,讓學生以更加系統全面的視角認知自己,為將來化學課程的學習制訂科學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方法。
第三,教師評價模式。對于課堂學習的評價,不單單是對學生的評價,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以及教學理念的評價。課堂的趣味性、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等,都直接影響了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的學習效果。因此,學生應根據參與學習的實際體驗,對教師給予真實的評價,讓教師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第四,總結評價模式。當學生完成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的學習之后,應對課堂的整個學習過程總結分析,思考課堂研討主題是否有意義以及思考化學元素與社會元素之間的平衡點。學生通過思考總結,可以進一步地對課堂所學、所思進行提煉和升華,并融入自身的知識體系框架當中。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總結的結果,評判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的學習與探究當中,是否真正思考化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提升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強化其以化學視角觀察社會現象,并從多角度發表自身的看法判斷,有利于促使高中生逐漸形成全方位思維,實現化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的融合性學習。當然,高中化學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并不意味著能夠徹底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是為化學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形式,讓教師在教學上能夠有更多的選擇。就當前教育而言,高中化學社會議題研討型課堂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仍然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胡先錦.為理解而教:課堂的應然追求——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化學課堂[J].化學教學,2020(4).
[2]陳凱,曹維維.社會性科學議題課堂教學模型與課堂評價工具評介[J].上海教育科研,2019(11).
[3]胡先錦.基于“問題解決”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與實踐——以“氯氣的性質”一課為例[J].化學教學,2018(4).
【作者簡介】張 璋(1977— )女 ,廣西博白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化學。
(責編 馬群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