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彧
HPV(人乳頭瘤病毒)是一種主要通過性傳播的病原體,該病毒“家族”非常龐大,有200多種分型。其中大部分為低危型,有二三十種型別可引起生殖器疣等疾病,95%的宮頸癌與高危型HPV感染有關。
那么,是否感染了高危型HPV就難逃宮頸癌的“魔爪”呢?事實并非如此,高危型HPV持續性感染才是導致病變的最危險因素。這里所說的“持續感染”,指的是相同類型的HPV持續感染。例如,若患者在2年前查出HPV16型感染,而如今檢測到的卻是HPV其他型,這表示該患者出現了一次新的感染,不屬于“高危型HPV持續感染”。
HPV感染具有自限性,大多數可被自身免疫系統清除。事實上,八成以上的成年女性曾感染過HPV。其中,約50%的人可能在感染后半年內清除病毒,20%~30%的人可能在感染后1年內清除病毒,而剩下的持續感染人群中,又有80%的人可能需要2~3年才能清除病毒。因此,即使感染了HPV也不必過于緊張,且HPV不會在短期內消失,感染者無須在短時間內反復進行HPV檢測。
宮頸癌的初級預防措施應始于對9~13歲少女(在其進入性活躍期前)接種HPV疫苗。目前,我國已有三種HPV疫苗上市,女性朋友可去定點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約接種。
● 二價疫苗? 針對HPV16和HPV18,可預防70%的宮頸癌,適用于9~25歲女性。二價疫苗接種計劃為0、1、6個月,9~14歲接種2劑,15歲以上接種3劑。
● 四價疫苗? 針對HPV16、HPV18、HPV6和HPV11,除預防宮頸癌,還可預防部分尖銳濕疣和外陰癌,適用于20~45歲女性。四價疫苗接種計劃為0、2、6個月,共接種3劑。
● 九價疫苗? 除針對上述4種型別外,還覆蓋了另外5種高危型HPV,能預防90%的宮頸癌,以及部分尖銳濕疣和外陰癌。適用于16~26歲女性。九價疫苗接種計劃為0、2、6個月,共接種3劑。
已接種了二價、四價疫苗,又想獲得更全面保護的女性朋友,可再接種九價疫苗。但在接種前,須完成二價或四價疫苗接種,且時間間隔應在1年以上。
此外,臨床上還有不少患者有疑問:HPV陽性,還有接種疫苗的必要嗎?答案是肯定的。除了已感染的HPV型別,接種疫苗對其他型別的感染同樣有預防意義。
由上述HPV疫苗的功效來看,它只能預防部分HPV型別,不能對宮頸癌的全面預防“打包票”。想要有效預防并及時發現宮頸癌,仍須重視常規篩查。目前,宮頸癌篩查的手段有HPV檢查、宮頸細胞學檢查及陰道鏡檢查。
目前市場上不同試劑盒所檢測的HPV型別不盡相同,具有臨床意義的主要有14 種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和7種低危型 HPV( 6、11、42、43、44、53、54)。2種或2種以上 HPV陽性者為 HPV 多重感染。
宮頸細胞學檢查包括巴氏涂片和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TCT)兩種方式。其中,TCT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細胞學檢查手段,準確性較高,有助于發現宮頸病變。
● 若檢查結果包含“NILM(未見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細胞)”“良性反應性改變”“真菌感染、滴蟲感染、放線菌感染”“宮頸輕度、中度或重度炎癥”等,均表示暫未發現“癌”或“癌前病變”,建議進行相應治療后復查。
● 若結果顯示ASC-US(不能明確意義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需結合高危型HPV檢查結果共同判斷。
● 若結果顯示“AGC(不典型腺細胞)”,患者應行宮頸管搔刮術進一步檢查。
● 含有“ASC-H(無法排除高度病變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LISL(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IS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鱗狀細胞癌”等字眼的檢查報告,均提示患者具有宮頸癌患病風險,或已經患有宮頸癌。
當有宮頸細胞學異常、HPV持續感染超過1年,或臨床高度懷疑宮頸癌等情況,均須進一步行陰道鏡檢查,同時進行宮頸活檢或宮頸管搔刮術。此外,高危患者應遵醫囑定期隨訪,以及時發現病變。隨訪計劃的制定可參考下圖,具體應以醫囑為準。
需要明確的是,HPV疫苗沒有治療宮頸癌的作用。無論是否接種過HPV疫苗,均應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21~29歲的女性應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30~65歲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或每5年進行一次TCT聯合HPV檢查。定期檢查結果正常的65歲以上女性,可停止宮頸癌篩查。
宮頸癌高危患者的隨訪計劃
不同年齡女性的宮頸癌篩查計劃
● 注意性衛生和經期衛生? 日常生活中,應選擇透氣、寬松的純棉內褲,并注意外陰及內褲的清潔。性生活前,雙方都應做好清潔工作。此外,應注意經期衛生,在月經期和產褥期禁止性生活。
● 積極治療子宮頸慢性炎癥? 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及時發現、徹底治療子宮頸慢性炎癥,對預防宮頸癌的發生、發展至關重要。
● 戒煙? 吸煙是宮頸癌和其他惡性腫瘤的重要危險因素,戒煙可降低宮頸癌的發生風險。
● 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早睡早起、均衡飲食、少熬夜、經常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