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一年四季均可發,但在季節變換時,如冬春、夏秋之交,人體免疫力易下降,發病率會上升。
帶狀皰疹患者在出疹前會出現皮膚感覺異常或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伴有頭痛、畏光、發熱等表現。因此,即使沒有皰疹,當出現不明原因的皮膚燒灼感、針扎感,碰觸或搔抓后疼痛明顯時,患者應及時就診。
帶狀皰疹若治療不及時,容易留下后遺神經痛,持續的疼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常引起情感、睡眠障礙。臨床觀察發現,患者年齡越大,留下后遺癥的概率越高。
明代《外科心法》論述帶狀皰疹:“此證俗名蛇串瘡,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其主要證型有肝心二經風火證、脾肺二經濕熱證及肝火妄動證,治以瀉熱清肝、健脾除濕、疏肝理氣。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具有一定優勢,可減輕疼痛程度、縮短病程,并預防后遺神經痛。
針灸治療采取毫針圍刺、皮膚針叩刺、穴位埋針、耳針、電針、艾灸等手段,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還可配合拔罐、電磁波照射和中藥治療。
病情初起時,以清熱利濕或瀉火解毒為主,結合活血通絡止痛。常用穴位包括陰陵泉、血海、三陰交、行間、期門、章門、俠溪、曲池、支溝、華佗夾脊穴及皮損局部穴位。部分患者的帶狀皰疹發于眼周,則另選陽白、魚腰、絲竹空、太陽、顴髎、四白等眼周局部穴位。
早期圍刺皮損局部穴位及進行刺絡拔罐對于減輕疼痛和預防后遺神經痛尤為重要,具有活血通絡、祛瘀瀉毒的功效。宜每日一次,每次留針20分鐘,待水皰干涸后,改為一周3次,2周為一療程,直至疹退痛消。由于部分患者的神經痛會“卷土重來”,故即使疼痛緩解,也仍不能“掉以輕心”,可繼續維持每周2次的針灸治療1~2個療程。
若患者初診時已存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常加用足三里、懸鐘、太溪、脾俞、肝俞等具有補益功效的穴位,或在上述穴位加用灸法,以扶正祛邪。圍刺治療時可加用連續波電針,以獲得更好的止痛、鎮靜效果。每周治療2~5次。一般治療1周后,患者的疼痛可逐步減輕,2周后針刺鎮痛明顯起效。在皮損局部及疼痛處穴位埋針,可持續激發穴位活性,控制疼痛程度。
丁邦友?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上海針灸學會腦病分會常委,中國針灸新九針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重癥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陸瘦燕傳統針灸流派傳承人。擅長針灸治療偏頭痛、頸椎病、腰膝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