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舒曾天舒?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委員、基礎內分泌學組副組長、肥胖學組委員,湖北省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擅長糖尿病、肥胖、代謝綜合征、甲狀腺疾病、垂體和神經內分泌疾病、性發育異常等的診治。
新生命的孕育和誕生是神圣、美好、充滿希望的,但準媽媽可能會經歷一系列磨難,糖尿病就是這樣一種名稱雖甜,但會給準媽媽帶來諸多痛苦的疾病。而對于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經歷這種磨難的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如何才能順利度過孕育新生命的艱難歷程?
1型糖尿病患者有懷孕打算后,應該及早做好準備。最重要的事有兩件:一是對血糖控制情況和有無并發癥進行詳細評估,估計懷孕可能帶來的風險;二是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
在計劃懷孕前三個月,患者需要進行一系列檢查和評估。除血糖控制情況外,主要檢查是否存在糖尿病并發癥或伴發疾病,如大血管和微血管并發癥,尤其是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以及血脂異常、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此外,還應仔細回顧所用藥物。有些患者可能存在血管并發癥、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等,正在服用降壓藥、調脂藥等,其中有些藥物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應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
懷孕10周內是胎兒器官形成的關鍵時期,已經有很多研究證明,這個時期的高血糖與胎兒先天性疾病的發生有關。計劃懷孕的糖尿病患者應盡可能將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最好達到理想水平,即糖化血紅蛋白低于6.5%。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寶寶發生多種先天性異常和超重的風險,還能降低母親發生先兆子癇等妊娠并發癥的風險。
1型糖尿病患者懷孕后,關鍵問題是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密切監測血糖和并發癥。
孕期血糖控制良好的標準是空腹血糖低于5.3毫摩/升,餐后1小時血糖低于7.8毫摩/升,或餐后2小時血糖低于6.7毫摩/升。不難看出,這個目標比平時的血糖控制目標更加苛刻。
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采用胰島素治療,既可以使用“基礎”加“餐前”的一日多次注射法,也可以使用胰島素泵。使用得當的胰島素泵治療可能有利于獲得更好的血糖控制和更低的低血糖發生風險。低血糖是胰島素治療最令人擔憂的不良反應。由于多種原因,孕早期患者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會增加,孕婦和家人都要充分了解如何識別和處理低血糖,并學會通過嚴格血糖監測來避免低血糖。
血糖監測是良好控制血糖的基本保障,常規方法主要是使用血糖儀檢測指尖血。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監測頻率較高,頻繁扎手指痛苦較大。近年來,連續血糖監測逐漸得以普及。有研究顯示,在孕期采用連續血糖監測,不僅可以使母親的血糖控制得更加平穩,減少低血糖反應,還可以減少母親和胎兒的相關并發癥。因此,目前有學術組織推薦妊娠的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連續血糖監測設備。
與平常相比,懷孕后女性的空腹血糖較低。因此,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在孕早期對胰島素的需求量會減少,如果仍然保持原劑量,低血糖的發生風險會增加。但是到了孕中期,尤其是孕16周以后,胰島素抵抗開始加重,許多患者對胰島素的需求量會隨之增加。此外,由于孕期進食和生活規律與平時有所不同,血糖的變化規律會被打破。因此,患者在整個孕期都必須通過嚴格的血糖監測來指導胰島素劑量的調整。
現有研究顯示,良好的餐后血糖控制能降低孕婦先兆子癇的發生風險。由于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一段時間內的血糖水平,無法準確反映餐后高血糖,所以只能作為判斷孕婦血糖控制情況的一個輔助指標。現有證據表明,在孕早期,糖化血紅蛋白低于6.5%有助于減少妊娠并發癥的發生;有研究認為,在孕中期和孕晚期,糖化血紅蛋白須控制在6%以內才能更好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但是要注意,良好控制血糖的前提是盡可能避免低血糖,尤其是嚴重低血糖的產生。此外,在孕期,紅細胞壽命相對縮短,糖化血紅蛋白的監測頻率要相應增加,宜從平時的三個月一次改為每個月一次。
1型糖尿病患者在孕期需要特別警惕并發癥,如高血壓、視網膜病變和腎臟病變等。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懷孕時更容易發生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故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患者在孕16周以后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進行預防。孕期血壓應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但不要低于120/80毫米汞柱,否則也可能會影響胎兒發育。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可能導致胎兒腎、肺等器官發育不良或宮內生長遲緩,故孕期禁用。
分娩以后,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會有所恢復,應在進行血糖監測的基礎上,在醫生指導下減少孕后期增加的胰島素用量。
母乳喂養對母嬰雙方都非常有利,但對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哺乳會增加發生低血糖的風險,尤其是夜間低血糖。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在哺乳期要更加謹慎地進行營養治療及血糖監測,并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哺乳時間、休息和進餐變化等調整胰島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