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云
二十余年來,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盛氏六脈診療代表性傳承人胡智海主任醫師專注于針灸治療,擅長針藥結合治療虛勞(亞健康)、抑郁、焦慮、失眠、橋本甲狀腺炎、月經失調、多囊卵巢綜合征等。近幾年,他還積極開展中醫養生科普教育,希望使更多人從中獲益。他認為:看病,要先看人;治病,應先治心;養生,也須先養心。
“在罹患軀體疾病的患者中,70%~80%伴有心理改變。如何用正確的心態對待軀體疾病,是所有人都應該關注的問題。”胡智海說,“在我的門診,有很多患者自訴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往往有5~10種癥狀,相關檢查沒發現什么大問題,但患者堅定地認為自己身體不行了,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焦慮、抑郁等問題。”面對這些患者,胡智海會先與他們“談心”,幫助他們調整心態、調理情志(喜、怒、憂、思、悲、恐、驚),然后再調理臟腑和氣血。
中醫學認為:“善養生者養心,不善養生者養形;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胡智海介紹,所謂“心”,不是指心臟,而是思想、意念、心理、情感的總稱,內也是指“心”;養心,就是調整好思想、意念、情感、心理;人的形與神,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密不可分、協調統一的整體,人們在日常養生保健中須做到既注重養形,亦強調養神,且養神須先于養形,即所謂“養生先養心”。中醫學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強調神的健旺飽滿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神的活動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
失眠調治是胡智海擅長的領域之一,失眠患者的癥結不僅僅在于睡眠,更在于心理。人都是要睡覺的,當一個人生出“今晚能不能睡著”這樣的想法時,那一定是有問題了。從中醫學角度看,睡不著是因為陽氣不足、心神受損。大多數人在發生失眠之前,幾乎都經歷過心理挫折,如受到驚嚇、憂思過度、家庭狀態發生變化、工作壓力過大等。如果失眠持續一個月以上,常常會導致精神疾病。在睡眠和精神疾病發生早期,患者一定要重視。此時,通過針刺、艾灸、中藥等治療,病情大多能逆轉。
除了養心,人們還應注重天人相應,順應自然規律進行養生調攝,也就是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胡智海認為,很多現代人健康狀況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逆天而行”,比如:該睡覺時不睡覺,該起床時不起床,飲食不節制,喜食生冷,過度依賴空調,等等。
說到養生誤區,胡智海著重指出了兩方面:一是盲目進補,二是運動不當。
中醫的“補”,是通過中藥或食物來調整人體的功能狀態,無論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不僅要根據人體功能狀態的寒、熱、虛、實,還要看當地氣候和環境的寒、熱、濕、燥等。現在有很多人盲目進食人參、鹿茸、阿膠、三七等所謂的補品,結果反而補出毛病。近年來,冬令膏方進補也有濫用之勢。對此,胡智海說:“很多人不需要或不適合吃膏方,如果有十個人找我開膏方,可能我只會給其中的兩三個人開。”
中醫講究動靜相宜,在合適的時間進行合適的運動。最好在有太陽的時候運動,一般上午或傍晚是比較合適的時間。很多人喜歡晚上健身,這是不適宜的,因為運動會使人興奮,會影響睡眠,特別是劇烈運動。不過,晚餐后適當散步是可以的。另外,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應有所取舍,中老年人最好避免劇烈運動,宜選擇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練功十八法等以調氣為主的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