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菊
ICU醫院感染指的是患者在ICU這一特定環境內受到的感染。因ICU患者基本來自醫院的各個科室,并且病情比較危重、抵抗力較差,再加上各種介入治療以及侵入性監測的實施,導致ICU患者感染的概率增加。本文重點介紹了ICU醫院感染的原因以及如何進行預防控制。
1.環境因素。由于ICU院內的易感人群和病原菌相對比較集中,空氣中的人工感染菌和自然菌的密度較高,若空氣消毒設施沒有進行定期檢測,患者極易因空氣污染術后傷口而導致感染。另外,若醫院沒有限制ICU患者家屬探視,帶入了病原菌,也會增加患者感染的幾率。另外,患者的污染物及排泄物在處理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會出現細菌傳播,引發感染。
2.醫護人員因素。ICU醫護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若缺乏院內感染及危害認識,沒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和無菌操作,也會增加院內感染的概率,另外,ICU內的護理操作較多,如患者的大小便、喂食、皮膚護理、灌腸、胃管插入以及翻身等,大大增加醫護人員手部的污染,若醫護人員沒有及時清洗雙手,會導致細菌在ICU內傳播,引起院內感染。
3.抗生素的使用。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會使用多種抗生素,而抗生素的使用會使患者體內的正常菌群失調,同時也會增加耐藥菌株,導致患者的病程延長,感染概率增加。
4.侵入性操作因素。患者侵入性創傷口的日益增多,也會成為患者院內感染的直接原因。如氣管插管、泌尿導管、動靜脈導管以及氣管切開等侵入性治療手段,都有可能損傷患者的防御屏障,導致外界微生物以及病原體侵入患者體內,從而增加院內感染的幾率。
1.探視者管理方面。首先,醫院要減少ICU患者不必要的訪客探視。其次,探視者探視隔離病人,需要穿專用的隔離衣和隔離鞋。探視呼吸道感染,探視者還需要戴口罩。再次,探視者進出ICU都需要洗手。最后,探視者在探視期間,要避免接觸ICU病房內的物體。
2.醫護人員消毒管理方面。首先,醫院做好ICU室內的清潔消毒工作。即每日及時處理患者的排泄物、遺棄物、換藥敷料以及各種引流管,并定期使用消毒液擦拭室內用品。每日使用紫外線消毒空氣兩次,每次消毒1小時,以此保證室內陽光充分及空氣清新。其次,醫護人員應定期體檢,確保沒有傳染性的感染疾病。再次,醫護人員在進入ICU前,應穿戴專用服和專用鞋,并戴工作帽,同時在操作前后清潔雙手。最后,醫護人員每日要先使用清水擦拭儀器設備,再用消毒水擦拭。濕化瓶、呼吸機以及吸痰器在使用后都要進行消毒。
3.抗生素管理方面。在治療早期,醫護人員應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注意藥物對患者的毒性作用,做一些藥敏試驗或細菌培養,然后再根據藥敏結果選擇適合患者的抗菌藥物,從而避免藥物濫用,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針對容易將微生物引入患者體內的診治手段,醫護人員要做好對滅菌及消毒工作,保證無菌操作的嚴格執行。
4.導管管理方面。ICU病房內有各種留置導管,一旦使用不當或控制不嚴,都會導致患者感染,嚴重時還會引起菌血癥。因此,一般建議醫護人員在2~3天內拔除ICU患者的導管,最長不宜超過7天。針對患者導管及導線的皮膚入口處,醫護人員需每日用75%的酒精進行涂擦后再更換敷料,降低患者院內感染的概率。
總的來說,ICU院內感染是醫院感染的高發區,是普通病房的3~4倍。而想要對ICU院內感染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就需要醫院在加強ICU病房消毒管理的基礎上,合理使用抗生素,對導管進行嚴格無菌操作,并定期對醫護人員展開有關知識培訓,從而降低ICU醫院感染的概率。
(作者單位: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