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萍
重癥監護病房(ICU)的患者都患有危重癥疾病。患者由于病情較嚴重、變化較快,且家屬無法陪伴在其身旁,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表現為恐懼、焦慮、煩躁以及抑郁等,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還不利于其病情的康復。為此,醫院應加強重癥監護病房中患者的心理干預,讓其以積極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本文為讀者介紹重癥監護病房內病人的心理干預措施,以提升患者心理護理質量。
從影響ICU患者心理變化的因素著手干預,才能取得最佳的心理護理質量,具體影響因素如下。
1.環境因素。①陌生環境。大多數病人在昏迷狀態下被送入重癥監護室,清醒時發現自己處在陌生的環境,親屬又不在身旁,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表現出恐懼、孤獨以及焦慮等情緒。②噪音。重癥監護室內醫療設備較多,例如疾病監護設備、治療設備等,這些醫療設備運行期間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噪音,例如氣管吸痰聲、報警聲等,同時在檢查疾病或者治療時,也會有醫生交流溝通的說話聲,嚴重影響患者休息,容易引起患者疼痛加劇、煩躁不安、頭痛、心煩和抑郁等情緒。③光線刺激。部分醫療設備在工作時,會不斷閃爍信號燈。且為了保證治療和監護的準確性,重癥監護室在日間仍會使用照明設備,導致患者缺乏一定的時間性和時間感,進而造成睡眠節律和生物鐘紊亂。
2.人員因素。重癥監護室不允許家屬探視,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此外,重癥監護室內的醫護人員工作強度較大,其精神會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容易忽視與家屬和病人交流,尤其是氣管切開、人工氣道以及氣管插管病人等,這極易增加ICU內患者的精神負擔。
3.治療因素。①護理因素。重癥監護室內的患者需要進行生命體征監測、靜脈輸液、留置引流管、調整體位或建立人工氣道等,且隨著病情的康復,還要進行鼻飼、采血以及拍片等檢查,這些操作都會讓病人出現不良情緒變化。②疼痛。切口和導管的牽拉會引起疼痛感,影響病人的舒適度,讓其出現焦慮和失眠等不良現象。
(一)改善環境
醫院要營造良好的重癥監護環境。醫院要給病人營造一個安全、舒適、安靜和整潔的監護環境。在操作儀器設備時,護理人員的動作要輕緩,并調整監護設備的報警音量,以減低病人的感覺負荷。放置醫療儀器時要盡量遠離病人頭部,以降低設備對患者的干擾。護理人員在夜間要調整室內光線,讓患者處于暗光的環境中,降低患者的視覺負擔。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輔助其調整舒適體位,必要時可使用鎮靜藥物,緩解病人的緊張感。當病人排泄物或者嘔吐物污染衣物、床單時,護理人員要及時清理并更換干凈的床單和衣物,提升患者的舒適感,進而降低心理負擔。同時也要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病床之間要采取窗簾遮擋,避免其產生消極情緒。
護理人員要保證患者良好的睡眠環境。提升重癥監護室內患者的睡眠質量,不僅能幫助其快速恢復體力,還能放松其心理情緒,有助于疾病康復。為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夜間護理干預,盡量減小報警聲、機械聲以及說話聲,給患者營造安靜的睡眠環境,提升其睡眠質量。
(二)心理疏導
護理人員要利用溝通交流調整病人的不良情緒,幫助其建立治療信心。在和患者交談時,護理人員要為其講解院內先進的醫療設備、權威的醫護團隊以及以往的治愈病例,讓其知曉現代醫學的發展情況,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對于配合治療較好的患者,給予一定的語言鼓勵,進一步加大患者的治療信心。除此之外,護理人員也要傾聽患者內心的感受,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結合心理干預方式,給予心理疏導,讓其以最佳心境、積極情緒接受相應的治療和護理。
(三)支持系統
護理人員要維持良好的護患關系。對于重癥監護室內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加強主動交流,掌握其心理狀態,并告知患者入住重癥監護室的目的和必要性。同時介紹室內的醫療設備和儀器,讓其知曉各醫療設備的使用目的,以穩定患者的心理情緒。對于昏迷患者,待其意識清醒后,護理人員要主動告知其所處地點和具體時間、病情情況以及家屬情況等相關信息,緩解其緊張心理。同時也要讓其知曉家屬不能陪護的原因,取得患者的理解。對于無法進行語言溝通的患者,要通過口型、表情、手勢以及動作等肢體語言判斷病人的意圖,進而給予相應的解答,已降低其精神負擔。
(四)家屬支持
家屬探視之前,護理人員要做好家屬的知識宣教,避免探視造成患者較大的心理情緒波動,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和病情恢復。
上述內容是重癥監護病房內病人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要知曉引起病人心理變化的因素,例如環境因素、人員因素以及治療因素等。然后根據這些影響因素制訂心理護理方案,從環境方面、心理方面、家屬支持以及護患關系等方面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讓患者以平穩、積極的心態接受相關治療。
(作者單位:四川省簡陽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