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源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討論阿托伐他汀治療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力衰竭效果以及該治療方式對預后造成的影響。方法 本次實驗選擇2017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力衰竭患者作為實驗對象,總計120例。依照患者入院前后次序將其劃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60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式,而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藥物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LVBSD、LVBDD、LVBF等數據差異。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LVESD、LVEDD以及LVEF均有改善,但實驗組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更為優秀,實驗組檢驗結果為(37.6±5.2)、(48.4±7.2)、(50.2±8.3),對照組為(42.3±4.4)、(54.1±6.7)、(44.3±7.3),兩組治療后數據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漿腦鈉肽、氨基末端利鈉肽前體方面,實驗組檢驗結果為(150.4±33.2)pg/mL、(405.4±113.2)pg/mL。對照組相對較高,為(267.7±32.5)p g / m L、(520.9±124.2)pg/mL,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醫護人員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力衰竭,相較于常規治療方式,可以顯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情況,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無癥狀心力衰竭:預后
【中圖分類號】R5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2..02
無證癥性心力衰竭類屬于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患者左心室功能不全所致,而身體并沒有產生相應的癥狀。無癥狀心力衰竭死亡率性對較高,臨床癥狀以胸悶、胸痛以及心肌缺血等為主,潛在危害性較大。近些年來,部分學者通過研究與實驗證實,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并發無癥狀性心力衰竭,而通過阿托伐他汀治療效果較為顯著。為此,本文討論該藥物在治療過程中的療效,以明確其價值?,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選擇2017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力衰竭120例患者作為實驗對象,依照患者入院的前后次序將其劃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60例。其中對照組內,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齡處于60歲~77歲之間,平均值為(62.01±2.4)歲,病程處于2個月至12個月之間,平均值為(5.1±1.4)個月。實驗組內,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齡處于62歲至75歲之間,平均值為(61.89±2.5)歲,病程處于3個月至11個月之間,平均值為(5.3±1.2)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年齡以及病程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針對對照組患者,醫護人員采用常規治療方式,通過心電對患者進行持續性監測,針對急性患者,要求患者臥床休息,并提供吸氧。患者病情相對穩定之后,可以幫助患者開展適當的活動,并通過肌肉注射為患者注射嗎啡或是杜冷丁,每次間隔4 h~6 h進行一次。醫護人員還需將尿激酶或是鏈激酶溶于生理鹽水之中,通過滴注的方式給藥,并在30 min內完成,繼而運用肝素對患者進行抗凝治療,持續3天~5天。擴張冠狀動脈,醫護人員需采用硝酸甘油進行治療,倍他樂克則根據患者病況對用藥量進行適當的調節。
針對觀察組,醫護人員在對照組基礎之上運用阿托伐他汀藥物進行治療,首次給藥量為每日10 mg,每次間隔4周以上視患者病況對用藥量進行適當調整,最大用藥量不得超過單次80 mg。
1.3 觀察指標
本次觀察指標主要選擇LVESD、LVEDD、LVEF作為觀察指標,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設備,確認患者治療前后血漿腦鈉肽、氨基末端利鈉肽前體具體數值,并觀察兩組患者數值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方式
本次實驗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予以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通過(x±s)形式表示,利用t檢測,計數資料則采用(%)表示,通過x2檢測,若P<0.05,則判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各項指標均有明顯的變化,LVESD以及LVEDD均有所降低,而LVEF則有所提高。但實驗組整體變化幅度均較對照組更高,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數據變化數據具體如下:實驗組患者在治療前,其LVESD、LVEDD以及LVEF,檢驗結果分別為(45.7±6.1)、(57.4±8.3)、(41.3±7.7),而治療之后,數據分別為(37.6±5.2)、(48.4±7.2)、(50.2±8.3)。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其LVESD、LVEDD以及LVEF,檢驗結果分別為(46.3±5.3)、(57.9±8.2)、(40.3±8.1),而治療之后,數據分別為(42.3±4.4)、(54.1±6.7)、(44.3±7.3),兩組治療后數據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在血漿腦鈉肽、氨基末端利鈉肽前體變化方面,經過治療之后,腦鈉肽、氨基末端利鈉肽前體數據為(150.4±33.2)pg/mL、(405.4±113.2)pg/mL。對照組檢驗結果為(267.7±32.5)p g / m L、(520.9±124.2)pg/mL??梢?,實驗組數據較對照組更低,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不同類型心力衰竭,所產生的癥狀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部分患者在患上心力衰竭之后便會產生癥狀,而部分患者雖然患上心力衰竭,但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一旦病癥爆發反而錯過了最佳的搶救時間。[1]心力衰竭具備不可逆轉的特征,具體可劃分為如下三個階段:無癥狀性、充血性以及難治性。故而,醫護人員需要盡早發現患者存在心力衰竭問題,并在無癥狀期開展治療工作,以此確保患者生命健康的安全,同時也保障患者生命質量。
患者出現心肌梗死之后,容易并發無癥狀心力衰竭問題,而心力衰竭主要同患者心肌梗死范圍之間有直接關系。不僅如此,如果患者同時伴發有不同類型病癥,且含有可能導致心力衰竭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病癥,也有概率引發患者心力衰竭?;颊吲R床癥狀具體表現為持續性胸痛,同時也存在呼吸困難的問題。臨床治療工作首要工作是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心臟的耗氧量以及所承擔的負荷,通過在短時間內降壓,以達到保護患者心肌的能力。
針對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力衰竭患者,醫護人員需要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之上聯合降脂藥物加以治療。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示,總膽固醇一級脂蛋白水平的提高,可能造成患者動脈粥樣硬化,而膽固醇水平的提高同心血管病癥的風險之間關系密切。阿托伐他汀屬于HMG—CoA還原酶中有選擇性以及競爭性的抵制劑。據有關學者研究表示,HMG—CoA的具體功能是把人體中的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轉變至甲羥戊酸。[2]而體外實驗也證實,阿托伐他汀能夠有效限制人體肝臟中HMG—CoA還原酶以及膽固醇的合成,且可以顯著限制低密度優質蛋白的形成,使得患者血漿膽固醇以及質蛋白水平均有明顯下降。[3]
本次實驗數據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治療之后,LVESD、LVEDD以及LVEF均有顯著的改善,但就幅度而言,兩組患者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LVESD、LVEDD以及LVEF治療后檢驗結果為(37.6±5.2)、(48.4±7.2)、(50.2±8.3),變化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在血漿腦鈉肽、氨基末端利鈉肽前體,實驗組改善情況也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阿托伐他汀運用于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力衰竭治療之中效果顯著,可顯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惠麗超.阿托伐他汀治療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力衰竭的應用效果初步評定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2):119-120.
[2] 劉少旋.阿托伐他汀治療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6(30):149-150,共2頁.
[3] 莫 茹.觀察阿托伐他汀治療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的療效[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3):8652-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