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關鍵階段,農民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主體,是農業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但根據目前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農民的整體素質還相對較低,尤其是對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種科技掌握較差,導致農村經濟建設速度相對較慢。因此,本文針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建設情況,對加強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相關內容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形勢;農民科技;教育培訓
農村經濟建設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進展速度直接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推進,在出現各種異常情況時均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針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狀,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還存在很多不足,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成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對農業生產相關科學技術知識的掌握較差,導致農村經濟建設速度受到影響。因此,關于新形勢下加強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相關思考十分重要。
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現狀
(一)相關部門重視度不足
根據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現狀,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對其重視度存在明顯不足的情況。其中,主要是表現為對直接經濟建設的重視度較高,將較多的精力都用于工業和旅游業等經濟利益較大的行業建設中,對農業的發展缺少必要的管理和規劃。其次,農業農村相關管理部門在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過程中,對其整體性缺乏重視,導致植保、種子、蔬菜、中藥材等相關的培訓均以單獨的形式存在,沒有統一的規劃和指導,且各個部門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交流及合作。這樣不僅會因此單獨開展培訓而造成教育培訓成本的浪費,還會導致整體培訓效果不能達到預期。再次,對專門從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各級農廣校體系建設的重視不足。
(二)各方面投入不足
農民科技教育培訓近年來逐漸成為鄉村人才振興、產業振興的基礎,也是提升農民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但目前部分地區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各個方面的投入均存在明顯的不足。首先是基層農廣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等培訓單位的設備設施并不完善,其中尤其是多媒體設備和相關技術的主要設備較少,導致培訓工作的開展受到嚴重阻礙。其次是教育培訓人員數量不足及整體水平偏低,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缺乏購買足夠設備并引進高水平教育培訓人才的基礎,導致其實際培訓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三)農民積極性較差
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但由于農民思想封閉和對新事物認知滯后,存在觀望心理,認為學習耽誤時間,短期內不能讓其完成相應的生產目標,影響其短期內的經濟效益及日常生活,并直接導致其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下降。加之農技推廣隊伍人才不足,在實際生產中,一些農民會因為自身原因導致生產不能順利進行,這樣就會促使其到相關部門臨時進行學習,以此解決當前的問題而完成短期內的生產目標,在這種方式的影響下會養成臨時短時間參加培訓的習慣,最終導致其全面培訓的積極性降低。
二、強化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策略
(一)高度重視,統籌實施
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主要是由政府部門組織開展,其對工作的重視程度可直接影響實際教育培訓效果。因此,政府對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合理調整日常工作的時間及投入分配,盡量將農業農村與其他行業的管理放在同樣的位置,確保農民科技教育培訓能順利完成。同時,要充分發揮好各級農廣校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專門機構的作用,并將這一機構強化職能,統一歸口農業農村部門管理。在開展具體培訓時,應將各種不同的培訓作為整體開展,盡量協調將相互關聯的培訓結合在一起,以此減少在農民科技培訓中的工作量及各方面投入。
(二)增加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投入
農業是美麗鄉村建設及社會經濟建設的基礎,其可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農業發展的速度。其中在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時,應盡量增加各方面的投入。其中首先應投入更多的資金,購買更多先進的教學設備及技術相關設備,確保能更好地提升培訓工作質量。同時,應在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引進先進的培訓師資人才,并不斷組織已有培訓人員開展深入學習,提升培訓人員的專業水平,以此提升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質量。
(三)完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
農民科技教育培訓被分為多個方面,但根據目前的情況,一些地方缺乏完整的培訓體系或培訓體系存在缺陷,因此需要進行有效的改進及完善。實際工作中,可將培訓劃分為多個部分,其中首先是對培訓工作的宣傳,其次是培訓工作的組織,再者是直接的培訓,然后是后續實際跟蹤服務指導,最后是對培訓后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以此構成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其中實際應用指導能有效提升農民對科技的應用熟練度,而培訓后對實際效果的評估則能明確培訓中存在的不足,從而為培訓方法的優化提供依據,促使培訓質量不斷提升。
(四)提升農民的積極性
農民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培訓的落實效果,因此在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時還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其積極性。實際工作中,可以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在培訓后評估農民對科技的實際應用效果,并設置相應的獎勵,以此提升其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其次,可為參加培訓的農民提供政策上的優惠和獎勵,對取得《培訓合格證書》和《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的農民放寬貸款條件并降低利息,落實高素質農民與城鎮職工社保同標準補助政策、學歷提升獎補、社會救助、土地流轉補助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徹底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以此促使其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和種糧積極性提升。另外,加大對參訓農民進行獎勵和典型事跡的宣傳,以此營造良好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氛圍,促使農民積極性提升。
三、結束語
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科技被應用于農業生產中,這不僅為農業的生產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還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農民的勞動量,對鄉村人才振興、產業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但根據目前的農業生產情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還存在較多問題,導致農業農村發展及鄉村振興建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并且影響農民自身的生活水平提升。因此,在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時,還要深入分析各種問題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解決方案,提升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效果,從而為全面小康及社會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蔣慎映.淺談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9(10):216.
[2]鮑樹忠,馬秀杰.探究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動力機制的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9,6(06):8-10.
[3]閆春華.論新形勢下做好農民科技培訓工作[J].農民致富之友,2018(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