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

寧波引進人才代表分享與寧波共同成長的故事
捧著沉甸甸的“城市夢想徽章”,寧波公牛電器有限公司模具設計工程師鄒雄偉心里很暖。他2個多月前剛乘坐寧波為保障復工復產開設的首批次專列,從老家回到第二故鄉寧波。
鄒雄偉獲頒徽章的4月19日正是谷雨,這是寧波為人才專設的特殊日子。
雨潤百谷生萬物。2019年,寧波定下每年“谷雨”為“人才日”,推出“與寧波·共成長”人才工作總體品牌,通過系列激勵與服務舉措,為人才成長提供“陽光雨露”,增強他們對寧波的認同感歸屬感。浙江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向全球英才發布首個“谷雨之約”,在海內外引發熱烈反響。
2020年的人才日以“@未來與寧波·共成長”為主題,在谷雨前后各一周時間,寧波舉辦了33場活動,全面展現未來發展前景和最優人才生態,“以一座城市的最高禮遇向人才致敬”。
寧波緣何求賢若渴?
“人才資源是戰略資源、第一資源,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要務”“現在的寧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渴求人才”“人才工作再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浙江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多次強調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他本人也頻頻出現在重大招引人才場合。
從東方大港龍門吊上的一線操作人員,到向世界科技高峰攀登的研究員;從一磚一瓦架起了杭州灣大橋的建筑工人,到從鄉鎮企業負責人一步步成長為上市公司掌門人的民營企業家……五湖四海的人才懷揣夢想來到這個開放之城,筑夢、逐夢、圓夢,推動“寧波號”行穩致遠,從“小沙船”成長為“巨輪”。
寧波瑞凌節能環保創新與產業研究院的助理所長王明輝,一年前從外市來到寧波,在這里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廠房,實現“輻射制冷降溫薄膜”的量產。為何選擇這里,究其原因是“寧波的膜產業上下游供應鏈非常齊全”。
十多年前,“雅戈爾”“杉杉”的紡織服裝金字招牌能“圈”得服裝“技術宅”何先撐慕名而來;如今,尚進自動化、施捷電子、時科新材料等數不勝數的新興產業團隊,之所以能在寧波扎根,無不同樣考慮到這片土地上積累了多年的供應鏈和制造業根基。
可以說,要想在制造業細分領域闖出一片天地,全國恐怕鮮有比寧波更好的選擇。
產才融合是產業興旺的重要法寶,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徑。寧波既有文具、模具、服裝紡織、家用電器、石化等傳統產業,又有高端裝備、新材料、港航物流、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產才融合有基礎、有條件,產業鏈引才有需求、有市場。
寧波大學一位專家曾特意給浙江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鄭柵潔寫信,感謝寧波“把人才還沒想到的做到了位,把想到的做到了完美”。
通過對寧波1000多名制造業人才進行問卷調研,在被問及選擇在寧波工作的原因時,“實體經濟基礎雄厚,制造業發展充分,機會多”排名第一。
2018年伊始,寧波工程學院杭州灣汽車學院就迎來了首位特設崗位專家——國家“863”計劃領域專家程曉民。隨著大眾、吉利等多家汽車企業的落戶發展,寧波杭州灣新區已實現了汽車產業高度集聚,吸引到了大批類似程曉民的高端人才。
啟動以引進培養高端人才、激發科技創新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栽樹工程”;高標準建設甬江科創大走廊、前灣新區、甬江實驗室等戰略平臺;結合“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規劃,引進大批產業技術研究院……一系列舉措都指向進一步吸引優勢產業鏈高端人才。
2019年底,緊鄰鐵路寧波站的項目工地上,寧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產業園項目開工。這個用地面積3.88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11億元的產業項目,將成為寧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及上海交大寧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主陣地。
近日,寧波市委副書記、市長裘東耀在全市產業技術研究院負責人座談會上說,各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寧波產業技術創新的主攻手和助推產業升級的先鋒隊,眾多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引進,既增添了我市的技術研發創新能力,也促進了我市高端人才的快速集聚。

近兩年,寧波聚焦引進產業創新關鍵人才,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先后引進建設21家產業技術研究院,目前總數已達67家,集聚各類人才3萬多名,研發人才占比超70%。
產業技術研究院的人才“強磁場”效應正在持續釋放。哈爾濱工業大學寧波智能裝備研究院正式運營僅5個月,已有2名院士擔任科學家顧問,引進科研團隊6個,孵化企業4家,申請發明專利50余項,同時哈工大的53項發明專利已轉讓到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累計建設創新平臺2個,開展合作項目4個,引進科研團隊5個、國字號人才11人。
變政府單向引才、企業單個引才為產業集聚引才、產城融合聚才,寧波肥沃豐厚的產業土壤吸引著更多創業創新的種子落地生根。
“原本是我腦子里一閃而過的想法,在寧波變成了切切實實的產品。”在寧波大學未來無線研究院的實驗室內,望著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無線電系統數字射頻功率放大儀器,寧大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季甫笑得像個孩子。
足跡曾遍布國內外許多城市的黃季甫長期專注于無線電領域的研究,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了寧波市的3315人才計劃,怦然心動。
作為“下一代無線通信系統接入網關鍵技術及組件研發”項目的重要參與人,黃季甫來到了寧波,開始了“5G+”和6G無線通信技術的研究。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在黃季甫眼中,這句口號正是寧波人才環境的真實寫照。黃季甫說,得益于人才政策,來寧波不久,他就在寧波買房安家,在寧波大學基礎設備專項經費的支持下,實驗室也日新月異,配備了許多高端設備,讓他得以大膽驗證各種想法并獲得諸多突破。“我還在鎮海注冊成立了一家公司,推動我們的研究和本土產業結合。”黃季甫說。
對于地處長三角區域的寧波來說,想在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等諸多核心城市的“夾擊”之下凸顯人才吸引力,就必須拿出更大的誠意與更實在的舉措。
新一輪城市競爭中,寧波持續創優人才政策,在戶籍保障、就業創業、安居補貼等多個方面連出重磅新政。
2011年出臺的“3315計劃”,面向全球招攬高層次人才。2015年,出臺市人才發展新政25條,加快推進人才強市戰略。2016年,建立人才發展持續扶持機制,“3315計劃”人才創辦企業可從商業銀行獲得最高2000萬元信用貸款。2018年,出臺開放攬才產業聚智若干意見,推出建設最優人才生態30條舉措。2019年,出臺服務海外高層次人才若干舉措,解決海外人才來甬醫療保健、子女就學等后顧之憂……
戶籍方面,繼2018年降低人才落戶門檻后,2019年7月寧波又再度放松人才落戶門檻。新政中,將“先落戶后就業范疇”擴大為畢業15年內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含技校)畢業生,對于技能型人才將社保繳費年限縮短至6個月;同時取消了老年父母投靠落戶限制,讓中青年人才落戶寧波無后顧無憂。在實施新政后僅兩個月的時間,就有1.2萬人成功落戶寧波,同比增長近兩成。
在牛津大學材料學博士陳琦眼中,寧波這座城市意味著高效。
因為“谷雨之約”,他選擇寧波作為創業起跑線。公司選址、工商注冊、資質審批等各項瑣事,竟然“跑一次”就全辦完。短短一年,公司高值耗材醫療器械產品臨床前研發服務完善成型,領跑寧波乃至全國。
人才項目從引進落地,到生根發芽,再到開花結果,有其“成長周期”。努力縮短這個周期,讓人才項目切實走出“達爾文之海”,人才環境生態至關重要。
據第三方權威機構測評,寧波人才生態指數居全國城市第六位。
為進一步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寧波市出臺了人才生態建設“1+X”系列舉措,創新實施人才安居、科研人才經費管理、專技人才職稱改革、技能人才自主評價、本土人才成長獎勵、緊缺人才特設崗位等十多項改革舉措,破除各種束縛人才成長發展的體制障礙。
針對高端專業人才,寧波市又在浙江全省率先出臺了《寧波市專家服務管理辦法》。明確專家可享受聯系慰問、休假療養、醫療保健、健康體檢、配偶就業、子女入學、交通出行、休閑旅游、體育健身、醫療補助和特殊困難補助等20多項服務保障舉措。

首屆中國—中東歐國際博覽會在寧波舉行
目前,寧波市共有各類專家6875人。在對655位專家抽樣調查結果看,專家對出行、旅游、健身、醫療、子女入學等“關鍵小事”滿意度均超過95%。
寧波大學一位專家曾特意給浙江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鄭柵潔寫信,感謝寧波“把人才還沒想到的做到了位,把想到的做到了完美”。
人才服務之外,城市的配套服務也同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寧波人。在智聯招聘此前的一份應屆生就業力報告中,有37.02%的應屆生在擇業時會考慮城市文化、環境等軟實力。
良好的人才生態讓寧波“圈粉”無數。
近兩年,寧波市的人才凈流入率一直保持在全國城市前兩名,其中制造業人才凈流入率居全國首位;新增17名全職海內外院士,全部緊扣寧波重點發展領域推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產業創新,并實現甬籍院士全職回歸、海外院士自主培養“零”的突破。
2019年,寧波新引進大學畢業生13.7萬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9萬人,分別增長65.2%和17.7%,增量與增幅均創歷年新高。新引進海外頂尖人才40人,海外工程師總數達2096人,海外人才來華工作許可增長15.7%,特別開辟“一帶一路”引才新通道,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合作共建的寧波弗蘭采維奇材料研究所,短短2年就集聚烏克蘭院士11名。
一組數據是“寧波吸引力”的最佳注腳:2019年全市新增常住人口34萬,增量歷史性地高居全國第四位;人才凈流入率、制造業人才凈流入率持續居全國第二位和第一位;GDP總量躍居全國內地城市第1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