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耘
“甲居”,藏語意為“百戶人家”,也就是說,這個坐落于墨爾多神山下的藏族村寨,自古是上百戶藏人的生活家園。
千百年來,甲居藏寨始終藏在這橫斷山脈的深處,直到21世紀初,隨著我國鄉村旅游的開啟,它的美麗和神秘才揭開面紗。在《中國國家地理》出爐的“中國最美六大鄉村古鎮”名單上,甲居藏寨名列榜首。
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在縣城西北部10公里處,面積約5平方公里,是聶呷鄉所轄的3個村,平均海拔在1750米至1860米之間。
順著連綿起伏的山勢,從大金川河畔層層疊疊攀緣而上,一直綿延至卡帕瑪群峰的腳下,甲居藏寨即在眼前。
上百幢色彩鮮艷的藏寨或稠密集中,或星羅棋布,或依偎在河谷綠茵間,或高聳在懸崖峭壁上,與水霧升騰的山谷、潺潺叮咚的溪流、鳴叫紛飛的山鳥、五顏六色的野花,還有那白雪皚皚的雪峰一起,將一幅人間仙境盡情地展示在我們的眼前。
順著連綿起伏的山勢,從大金川河畔層層疊疊攀緣而上,一直綿延至卡帕瑪群峰的腳下,甲居藏寨即在眼前。
甲居藏寨是嘉絨藏族文化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藏寨民居。嘉絨文化是藏文化體系中極具地域特色的一個亞文化,丹巴縣就是嘉絨文化的核心區域和重要的發祥地。
嘉絨地區是藏傳佛教的信仰區,轉山、轉塔子、拜廟等是藏民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正月初四的廟會、農歷四月十五的賽馬會和十月舉行的嘉絨風情藝術節等重大節日,甲居藏寨往往全村出動,這也是游客到此旅游的最佳時節,不僅可以大開眼界,還可親自參與到這些有民族特色、歡快熱鬧的節日活動中。
建筑均為石木結構,一般為三至四層,底層是倉儲和圈養牲畜的地方,二層為火塘、客堂、廚房,三層為居室,頂層常常設為經堂。
最醒目的莫過于房頂四角的白色小石塔,它代表著山、樹、水、地四方神靈,每逢節日和家里的重要時節,主人都要吹響海螺、焚燒柏樹枝以示祭祀,這是嘉絨藏族民俗風情的重要標志之一。
關于嘉絨藏族人對白石的崇拜,有一個傳說:遠古時候,嘉絨藏人和羌人在遷徙中,遇到一支英勇善戰的戈基人,他們與戈基人作戰,卻屢戰屢敗。這時羌人的一位首領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讓藏羌人在頸上系上羊毛作為標志,用堅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為武器,最終打敗了戈基人。從此,嘉絨藏族和羌人便奉白云石為最高天神,流傳至今。
去過甲居藏寨的人肯定會聽到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神鳥鳳凰飛到墨爾多神山,被美景吸引,幻化成千千萬萬的漂亮姑娘留了下來,與當地人一起生活,將美麗與勤勞代代相傳。從此,丹巴便成為美女云集的地方。
世上真有“女兒國”嗎?
有人說瀘沽湖的摩梭族不就是“女兒國”嗎?其實,摩梭人是因為沿襲了母系氏族的生活形態而被稱作“女兒國”,而真正以“女兒”立國者,可能就在丹巴縣境內。
有文獻記載,在唐朝時期,丹巴縣曾有個被稱作“東女國”的女兒國,是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的人們也被稱為嘉絨藏族。嘉絨,藏語意為“女王的山河”。
據考證,隋唐時期在川西高原有一個強大的母系部族,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女性為王的部落幫國。
早在唐代,吐蕃人和大唐就把居住在墨爾多神山周圍的部族稱為“嘉莫·查瓦絨”,“嘉莫”藏語意為“女王”,是唐代藏族對“東女國”的稱呼,現在的丹巴嘉絨藏區就是“嘉莫·查瓦絨”的簡稱。

甲居藏寨一家人正在舉行喜宴,請寨子里的族人一起喝酒跳舞(陳鋼/ 攝)
從藏文典籍《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中,我們可以查找到吐蕃以前子從母姓的歷史記述。在西藏,喜馬拉雅山諸峰全是女神,遍布藏區的大地之神十二丹瑪也是女神。因此,女神是藏民族對史前母系時代的集體追憶。
《舊唐書》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百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
唐朝時期,東女國女王多次遣使長安。東女國后來被吐蕃征服,女國王率眾內附接受唐朝冊封。此后,除史籍外,在民間有關東女國的歷史就逐漸消失在漫長歲月中。
如今到丹巴的人,免不了驚嘆于丹巴三絕:甲居藏寨、碉樓群和美女。
“康定的漢子,丹巴的美女。”流傳于藏區的這句話,也在地名里留下痕跡。
離甲居藏寨不遠的地方有“美人谷”。據說這里的女性秉承了唐代“東女國”的遺風流韻:高挺的鼻梁、頎長的身段,喜歡盤發髻、著長裙、衣飾古典華美、氣質端莊優雅,款款而行,裙擺輕蕩,風情無限。每逢節日,她們會穿上最艷麗的民族服飾、佩戴上各種金銀玉石瑪瑙飾品,載歌載舞,令人難忘。
甲居藏寨的改變,是從進入21世紀開始的。
在20世紀末,第一批沿海地區的攝影愛好者開始涉足甲居藏寨,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和嘉絨藏族的獨特風情以及漂亮的嘉絨藏族姑娘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也帶回去大批的攝影作品。這些照片在全國各種雜志、報紙上發表后,流傳甚廣,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然而,當地人彼時對于旅游服務等幾無認知,無法接待游客們。這種情況的改變,是因為“甲居三姐妹”,即大姐桂花、二姐大拉姆,三妹小拉姆。三姐妹作為甲居藏寨第一家搞民居游客接待的“專業戶”,算得上是整個丹巴縣“吃螃蟹的人”。
而這樣超前的膽識,還得歸功于在成都上大學的大姐桂花。上大學時,她認識了一批愛好旅游的朋友,在朋友們的影響下,桂花后來回到甲居,專職做起了民居旅游。
在一部以三姐妹為題材的電視紀錄片里,敘述了他們一家人從農業生產轉向旅游服務的整個過程。三姐妹的阿爸甲呷澤郎說,過去他們一年的收入僅僅人均200元,搞民居旅游一年就增長了10倍。
如今去甲居藏寨,能看到一組三姐妹的塑像——作為當地政府和鄉親們的致意和感謝,送給帶領他們共同致富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