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成榮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提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的要求。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分析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破解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制約,關鍵在于加快推動陜西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積極培育陜西創新發展活力,多層次構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
加快推進新型智能工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十三五”以來,陜西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以“追趕超越、轉型發展”為主線,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但從目前陜西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看,產業結構依然以第二產業為主導,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向后期過渡階段。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水平不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雖然發展速度快,但規模偏小,產業支撐能力較弱;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科技創新效益不足等問題依然比較明顯。推動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賦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為主攻方向,推動各產業向中高水平邁進。推動信息與制造技術加快深度融合,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積極創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級示范區。緊扣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健全科技攻關機制、強化統籌組織,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進軍民、部省、央地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陜西省科技優勢向創新優勢轉化。抓好原始創新、產業創新、高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創新供給能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抓住當前國家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加快布局建設陜西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做大做強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服務、工業互聯網等核心產業,加快發展5G商用、北斗應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產業。進一步加速制造業智能化、網絡化發展,推動工業互聯網應用,引導傳統產業運用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新模式實現數字化轉型。推動服務業數字化發展,改變傳統生產要素組合方式,催生電子商務、共享經濟、人工智能及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新模式。
持續推進能源產業高端化。陜西是能源大省,能源經濟在陜西經濟總量中一直占比較高。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能源化工將仍然是陜西工業的重要支柱。推動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快陜西能源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要以建設世界級的綠色能源化工基地為目標,以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為方向,大力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產業的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將大規模、基地化、上下游一體化、全產業鏈作為發展方向,按照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氣油鹽向化工產品轉化“三個轉化”思路,推進煤油氣混煉等能化項目建設。加強與跨國化工企業的交流合作,大力發展產業鏈循環、技術先進、產品創新的能源工業產業園,引領高端能化產業集群化發展,推動陜西能源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特色化發展。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綠色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已經成為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陜西要抓住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漢江生態經濟帶戰略,秦巴山集中連片貧困區規劃政策實施的機遇,積極推進陜南生物資源向生物產業轉化,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綠色現代農業。充分挖掘陜西發展特色農業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三大產業和茶葉、食用菌、中藥材、富硒農產品等區域特色農業,構建陜西現代特色農業體系。積極打造特色農業“陜西品牌”,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將更多的“小木耳”做成“大產業”,全面提升農業特色產業的質量、效益與競爭力,帶動鄉村振興、農民富裕。
充分激發產業創新發展活力。整合全域資源,構建多要素聯動、多主體協同的創新生態圈。探索建立風險投資公司、保險公司、生產銷售企業等多元化投資與風險分擔機制,破解“融資難、融資貴”難題。探索推進“數字化信用評級+網絡借貸”的金融創新模式。大力培育發展產業平臺型、總部型、生態網絡聯盟、微商聯盟等產業組織新模式,全方位釋放創新活力。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商會作用,搭建國際化服務平臺,聚集國際化中介機構,推動(下轉第15頁)(上接第5頁)企業國際化發展。制定并出臺國有企事業單位人員創新創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充分激發技術、業態、組織、管理、制度、戰略等全要素創新活力和創新潛力,提升創新績效。
多層次構建區域協作發展機制。陜西經濟發展的重心長期集中在關中地區,陜北、陜南發展不足,區域發展差距較大。“十三五”以來,陜西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區域分化現象依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促進關中、陜北、陜南區域協調發展,必須繼續大力推進關中協同創新、陜北轉型持續、陜南綠色循環發展。以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引領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推動陜北深度參與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設,支持陜南融入漢江生態經濟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和公共服務,建立生態補償、轉移支付等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促進三大區域之間互動融合和聯動發展。同時,要積極推進對外區域聯動發展,拓展結對幫扶的廣度,促進蘇陜扶貧協作向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拓展。進一步擴大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合作,通過水源區環保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科技創新與轉化、生態產業發展、經貿合作和人力資源服務等方面的戰略合作,進一步拓展省際區域合作的空間。通過構建多層次的區域協作長效機制,從整體上推動形成關中、陜北、陜南三大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