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明
一、港澳臺學生的特點
1.文化及認同差異。港澳臺學生在身份的認同上存在一定的障礙,對“一國兩制”和民族、國家的認同意識還比較淡泊,由于地域的限制和歷史的原因,以及過往受教育經歷,港澳臺學生在思維和視野的開闊性,長遠性和使命感方面較為薄弱。
2.學習基礎不同。港澳臺地區高中及之前的課程教育與內地(祖國大陸)有較大差異。在數學和英語的課程學習中,內地與港澳、大陸與臺灣的高中教學在教學方式和課程難度都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港澳臺學生的數學和英語的知識結構和內地(大陸)學生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對其在大學階段學習存在明顯的影響。
3.校園融合不夠。港澳臺學生更多與同一地區的學生交往,形成地緣性人際圈。在學習上跟內地(大陸)同學相比存在一定落差,顯得不夠自信,而于此同時,部分港澳臺學生又對內地的一些社會現象存在偏見,這些復雜心理交織在一起,使他們在參加校園活動方面顯得不夠積極主動,參與度不高,不愿意或者不敢邁出地緣人際圈。
4.創新思維優勢。港澳臺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用能力在一些專業課程學習上顯示出一定的優勢。在廣告設計、工業設計、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港澳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老師、同學的肯定,有個別創新能力突出的港澳臺同學甚至在專業領域榮獲國家級和世界級獎項。
二、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的體會
1.認真領會國家政策,做好港澳臺學生的招生宣傳工作。本校自2003年起,多次由校領導率團赴香港參加“教育及職業博覽”展覽會,積極與香港特區政府、教育界、商界及媒體直接接觸,并召開新聞發布會,全面介紹武漢大學改革發展的新成就,宣傳武漢大學的辦學理念和發展成就,展示了武漢大學的新形象,使武漢大學在香港的知名度大增。通過打通信息不對稱的僵局,加以有溫度的宣傳,武大招收港澳臺學生的人數和在校港澳臺學生人數在2012年以前連續多年在教育部的部屬院校中位居前列。
2.貫徹“適當照顧”原則,積極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學校早在2005年撥出專款新建港澳臺僑學生公寓,每間宿舍內配備空調、熱水器、網線、電話等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優先保證港澳臺學生的住宿條件,從而能夠在國內高校普遍存在宿舍設施環境缺陷的情況下,在更早的時間節點上正式起步,免去港澳臺學生在擇校時候的顧慮,對招生情況有著積極正面的影響。
3.及時出臺相關文件,逐步理順港澳學生的管理機制。隨著武大港澳學生人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多次召集相關職能部門召開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協調會,明確各職能部門管理職責、理順管理機制,確定由學校港澳臺辦牽頭負責,學校各院系具體負責港澳臺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將港澳學生的管理納入學校各院系學生管理工作中進行統一管理,做到責任機制和事物范圍明確,保證了出現問題有人牽頭,有人解決。
4.不斷完善制度建設,確保港澳臺學生的教育培養質量。為保證港澳臺學生的培養質量,在教學、培養及管理方面堅持趨同管理的原則,將港澳學生的培養方案、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畢業答辯等與內地學生同等要求;學籍管理、醫療保險等方面與內地同學同等對待。同時,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前提下予以適當照顧,學校專門編制印發了《武漢大學港澳臺學生學籍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港澳臺學生教育培養的基本要求,有針對性地對港澳臺學生的教學計劃作了調整,即和內地學生一樣實行完全學分制和彈性學分制,在不降低人才培養標準的情況下,對一些公共基礎課程實行單獨開班、可免修政治理論課等內地學生必修課程、文科學生的高等數學不作必修要求等,既照顧到港澳臺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差異,又完成了港澳臺學生的培養目標。
5.注重綜合素質培養,大力支持港澳臺學生組織特色主題活動。在教育部的重視和指導下,組織一系列契合港澳臺學生特點的校園活動,不斷增進內地(大陸)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的融合。如:舉辦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紀念活動;選拔優秀的港澳臺學生參加“神六”航天員來校見面活動;承辦教育部第三屆“盛世蓮花 繽紛江城”活動等;中秋節、春節校領導和港澳臺學生團圓活動等,讓港澳臺同學親身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真實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關心和重視,切實體會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增強港澳臺青年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宿感。
6.以學生社團為平臺,引導港澳臺學生融入校園文化。學校積極推薦港澳臺學生擔任學校、院系和班級的學生干部、加入學校社團、參加學校各類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社團和學生組織為港澳臺學生干部提供鍛煉的平臺;在班級、院系活動中主動邀請港澳臺學生參加等,多層面引導港澳臺學生和內地(大陸)學生一起參加校園活動、逐漸融入校園生活和校園文化。據不完全統計,武大2011-2014級港澳臺本科生有578人次在各級學生組織、學生社團擔任負責人;186人次參加學校、院系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328人次參與各項學生活動;18人次參與學校大學生科研項目;106人次獲得國家、省級、校級表彰獎勵,還有個別同學獲得所學專業領域的國際獎項。
三、對進一步做好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1.領導重視是做好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的政治保障。由于武漢大學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的前期基礎比較扎實,長期受到社會各級政府廣泛關注和支持。2015年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來武漢大學看望香港學生、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領導多次來武漢大學調研和指導工作。港澳臺學生的培養工作不是哪一個部門或哪一個學院能夠獨立完成的,學校各部門從政治站位、國家大局、民族命運和祖國未來的高度思考和從事這項看似普通的學生管理工作,培養一批能夠認同國家和民族的港澳臺青年,切實實施和推進“一國兩制”方針的貫徹和落實,是一項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使命性的工作。
2.有效的管理機制是做好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的組織保障。港澳臺學生的招生和教育培養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很強,政治意義深遠的工作,需要及時熟悉和掌握教育部針對港澳臺學生教育培養管理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文件規定,并推動學校各部門結合校內實際情況制定本校的各項配套文件,使國家面向港澳臺學生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能夠更加順暢的貫徹落實。近期出臺的《武漢大學招收和培養港澳臺學生管理辦法》,進一步明晰全校港澳臺生教育管理工作。將國家期望、學校期待、個人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出既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與歷史,又有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真正認同一個中國,擁護“一國兩制”,愛國、愛校、有專業知識、適應社會需要的港澳臺優秀青年人才。
3.加強工作調研不斷夯實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的理論基礎。2016年,學校設立港澳臺生教育管理專題研究和工作精品項目,通過調查問卷、高校調研、文獻研究、實踐活動等,形成了系列調研報告和有借鑒意義的研究成果,并承辦教育部高校港澳臺學生工作培訓會和澳門中聯辦廣聯部相關高校澳門學生工作交流會。通過舉辦教育研討會、項目結題答辯、主題工作坊等形式,促進研究及調研成果向工作實踐的轉化,各院系探索出了班級導師制、年級學生管理及網格化管理等有效的管理模式,不斷提高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水平和實效。
4.引導學生組織為港澳臺學生策劃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大學階段往往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舉辦健康的學生活動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精神充實,更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其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為了使港澳臺學生積極融入校園文化,指導港澳臺學生組織開展了炎帝文化尋根之旅等系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競賽和考察活動;舉辦香港和澳門回歸周年慶典,培養了一批港澳臺學生骨干,豐富了港澳臺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將學生活動項目化、精品化,與培養學生對荊楚文化認知、武漢大學歸屬感和中華民族認同感有機結合,并設立“珞珈英才計劃”和評選“珞珈之星”活動,培養一批具有珞珈特色的港澳臺大學生精英骨干。
5.發揮學校的學科優勢,增強港澳臺學生的國情教育。依托武漢大學學科和師資優勢,在過去的工作中武大港澳臺辦組織專家精心設計開設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世界政治經濟變遷中的中國外交”、“一國兩制與中國法治建設”等課程,采取課堂講授和實踐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配合中國傳統文化和形勢政策教育等課程,全面系統地對港澳臺生進行國情教育。以“學習長征精神,重溫革命歷程”、“體驗民族風情,傳承中華文化”等為主題,推進實施國情考察實踐活動,組織港澳臺生赴江蘇、浙江、貴州、西安等地開展實踐活動,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組織新生開展武漢市辛亥革命歷史參訪、舉辦“民族魂·中山情”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系列活動,開展“我和國旗合個影”、“祖國知多少”知識競賽、“中國夢、我的夢”主題征文等主題教育活動,增進港澳臺學生對中華民族和國家認識層面上的客觀了解,以及精神層面上的認同感、歸屬感。
綜上所述,港澳臺生的教育培養是一項重要的港澳臺青年人才的培養工作,雖然通過10多年以來的工作實踐和努力探索,本校摸索了一些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的做法,但是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對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應當提出更高的要求。現行的管理體制仍然有許多方面還需要我們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港澳臺學生的管理工作,建立教育教學協同推進的學業管理機制,把國情教育的內容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之中,建立港澳臺學生工作信息平臺,協助他們制定就業規劃和拓寬就業領域,進一步加強管理干部隊伍建設,成立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研究會等,使港澳臺學生管理工作更科學,更符合時代的要求,是下一步需要在工作中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