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融合學習是當代教育環境中經常提到的一個詞語,從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其意思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融合學習研究中的各個不同的知識領域,進行綜合性的學習。將其放到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那么就是一種將小學語文所學習的不同知識領域進行交融的學習方式。回顧以往的融合性教學方式,一般以兩種方法運用在教學模式中,一是一種課堂對應多個老師,該種方法主要將課堂的時間按照具體的實際教學內容進行分割;二是語文拓展學習,在學習語文基礎內容的同時,老師會布置某些文體的、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內容,以便將學生學習語文的范圍進行擴大。隨著中西融合教育以及不同學段學生學習理解的深入,應該探求更深一步的融合項目活動。
關鍵詞:融合學習 小學語文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1
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是語文甚至各科教學中的重點,學生能夠主動的、主觀的投入到學習當中,教學的質量才能得到較大的提高,教學工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并且也會使得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獲得良好的綜合性發展。融合學習給予了學生“可遷移”的知識,提升了課堂的開放性、創造性,并且更加體現了學習中合作的重要性。融合學習運用在小學語文當中,將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知識點訓練、單項的語文知識或者單方的授課(學習)能力。將融合學習的方式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具有可遷移性的知識,這對培養學生的自由心智有極大的幫助。
一、閱讀環境的融合
將現代發達的信息技術基礎和語文課程相融合,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必定會為學習環境帶來良好的擴展,努力打造出更合適的閱讀學習環境,可以賦予項目學習探索的活力,實現其可能性以及持續性。創造出互聯網與現實課堂的教授環境相融合的學習環境,可以促進對各學科間的融合學習。以《伯牙絕弦》一文為例,按照以下要求進行學習。(1)搜索相關網絡資料,課下對《伯牙絕弦》一文自學。(2)對課文內容進行預習,有一定了解之后,結合相關資料在5分鐘左右對《伯牙絕弦》全文內容的微課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為學生制定嚴格的學習過程、學習內容,打造信息基礎和語文融合學習的良好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思維空間,提升其自身融合學習能力。
語文學習和信息學科學習具有密切的聯系,在學習《伯牙絕弦》一課時,信息課程和該課程的融合,能夠使得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程度有一個更為立體的效果,增強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了解程度。學生在利用信息課程資料進行學習,可以更好的感受文章的文化內涵以及精神體現。信息學科和語文這種跨學科的融合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對知識的獲取有更好自悟自得表現。
二、學生自主學習融合
1.課堂預授和學生自我認知融合
課堂能否順利的進行,不可缺少教師在教授課程之前的備課工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備課仿佛是教師自身的工作,很少可以看到學生參與的影子。學生提高自我認知能力,需要教師在課前布置好相應的預授工作。例如:(1)本章哪些詞句在理解的時候會存在苦難?(2)如果你是本文作者,你會如何書寫文章結尾部分?這些問題的部署能夠使學生在課前對自身、文章有一定的了解,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因此,將課堂預授內容和寫生自我認知相融合,不僅能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提高自身的自主能力。
2.授課內容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融合
在課堂知識教授環節,老師設計出學習環境或是學習活動,會可以將教學內容更直觀、立體的呈現于學生的腦海當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當中,努力做到情景交融、心有所動,課堂知識才能更牢的記在學生記憶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工作中,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合的表現,教師在授課的同時應推動學生發展其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
3.課內外知識與學生自主學習結合
小學語文的教學范圍不能僅限于課上內容,其教學的領域還要涉及到課外,包括學生的生活。課堂上可以對學生進行一些學習技巧的講解,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在課下的自我學習能力。學生在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技巧后在課下的學習就變得事半功倍,隨著學生的知識得到豐富,其視野也會得到開闊,有助于學生自身主動對學習知識進行構建,主動深入探索課堂知識,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學習資源融合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會有較多時候出現將寫作知識硬生生的灌輸到學生的記憶當中,這樣的方式所傳授的知識僅限于對寫作的一些拿分技巧,而不是真正的學生寫作能力。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寫作教學中很少對文章寫作的過程、場景進行細致的講述,并沒有做到合理化的認識寫作技巧,并沒有真正的掌握使用語言表達內心真實感情的寫作方式。這種方式對學生來說在不同程度上一定會影響他們的寫作能力,影響學生對感情的表達能力,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且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應當不斷對寫作和學習進行融合,設計出更好的教學方式,還可以建立其評價體系對其效果進行定期評估,針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水平等展開研究。以《不可思議的金字塔》一文為例,該文章中的內容采用了數字繪圖和文字表述的方法對其表述。在課前對該課程進行講授時,可以對金字塔相關文獻進行檢索,獲取更多的知識;與數學科教師進行溝通,探求數字繪圖方面更多的知識理解。進而設計出適合的教學計劃。繪圖與文字表述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對說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進而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
結語
在融合學習教學模式下,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不會單純的判斷誰對誰錯,而是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問題,發掘學生開放性、創造性的思維。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團體意識。因此,融合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對教師、學生均具有良好的能力提升效果,幫助教學工作最終實現其將學生包含在教育、物理環境及社會生活主流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志強.研學后教理念下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與核心素養培養融合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09):146-147.
[2]汪潔.小學語文課堂融合性學習活動的現狀調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張曉珂(1979—),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南省襄城縣湛北鄉周莊中心小學 ,本科,小學教師。